荀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1-01-10 00:34杨茹卢英
西部学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荀子思想政治教育

杨茹 卢英

摘要: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其德育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荀子的德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与“天人相分”,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隆礼”为核心的德育理念和“行重于知”的德育方法。荀子的德育思想带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就是要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体系,丰富德育实施方法,从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荀子;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120-03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既兼收诸子百家之长,同时也适应社会变革之需,展现出深远的价值,其教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可以为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工作进步而借鉴。

一、荀子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代,整个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为荀子德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荀子的德育思想在成熟之后,也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荀子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日益进步、农业耕作方式逐渐成熟以及水利灌溉工程完善,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加速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以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封建私有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周王室的统治逐步瓦解,整个社会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旧的社会秩序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即将建立,此时亟须一套礼法规则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倡导“克己复礼”,强调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墨家发端于手工业者,提倡“自以苦为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道家崇尚无为而治,坚持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法家注重“法治”,强调通过严刑峻法来加强国家统一。各学派之间相互交流、竞争,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荀子在此基础上兼采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以“性恶论”和“天人相分”为理论基础,构建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这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来改变,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道德水准。

1.“性恶论”

荀子首先对性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是生命所产生的自然现象。荀子所说的“恶”并不是卑劣的品质,而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人如果放任自流,对自己不加约束,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要通过人为的教化来改造天性,即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将“恶”去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所倡导的“礼”,通过“礼”来改变人的本性,使人的品行符合道德水准的要求,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基于人性本恶而又求善的观点,荀子在他的德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后天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他认为“化性起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外在的约束和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以达到提升修养的目的;另一种是依靠自身的反省,自觉克制不道德的行为。同时,荀子认为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的成长有赖于外部的环境,外部环境作为客观因素与各人发展同步而动,各人取得进步后对社会发展也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天人相分”

在荀子之前,孟子认为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天人合一”,但是荀子将天与人分离开。荀子所说的天是指物质性的自然界,“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天地不能控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超越万物主宰世界。人与天虽然不能相互影响,但是人类拥有认识能力,可以认识天以及天的运行规律。人利用“天官”就可以“参天”,感覺外部世界,并且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正确,从而对世界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正是因为天人相分,而人又可以参天,所以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改造世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蕴含着贬抑自然而提倡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了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作用。

“性恶论”和“天人相分”的观点是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他的整个德育思想内涵都在这两个理论之上展开。因为人天生就具有“性”,并且“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来求善,而人的发展不会受到天的控制,所以人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来认识和感知世界,进而改造外部世界,提升内在品德。在此基础上,荀子阐明了道德教育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并且以人自身和外部条件的特点为依据,提出了道德教育所应该采取的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没有任何区别,后天的教育是使人出现贵贱、智愚、优劣之分的唯一因素,因此他以道德实践为重点,将“礼”作为学习的目的,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把最终达到完善的政治统治作为终极目标。

(一)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

荀子认为对人进行外在品格与内在修养的教化,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理想的、健全的人格。根据荀子的设想,“其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即他按照品行的高低、学识的多少、修养的程度,将人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阶层,而每个阶层又有着不同的道德教育目标。作为贵族之下,庶民之上的士阶层,在社会中起着道德典范的作用,是德育目标中一个最基本的层次,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人的德行。君子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其崇高的目标,有着更显著的典范作用。圣人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其培养的终极目标,圣人的言行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准则,是世人效法的标准,圣人的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但是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君主,都在这个总目标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前进,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规范的秩序。荀子的德育目标层次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人们在追求德育目标层次的进步过程就是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

(二)“隆礼”为核心的德育理念

“礼”在荀子的思想体系居于核心地位,贯穿道德教育的始终,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的根本准则,是最高的社会规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想要通过礼,来构建一个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秩序,只有通过礼的约束,才能使整个社会“明分”“守分”,最终达到稳定、统一、和谐的局面,即所谓“明分使群”。因为人性本恶,则必然会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各守其分,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人类才可以“群居”,社会才可以安定,只有人人都遵守礼、实践礼,整个社会形成一种“隆礼”的风尚,为推行礼培养良好的环境,所有人的道德修养就可以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才能有所成效。

(三)“行重于知”的德育方法

对于道德教育的方法,荀子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从道德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以及具体方法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知之不若行之”——注重道德实践。在荀子看来,行重于知,礼法观念不但要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外化于行,只有将思想中的内容进行实践之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内涵,真正拥有了这样的品格。“慎其所立”——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荀子强调通过个体自身的力量来监督自己,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突出人自身对于提升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注错习俗”——重视德育环境。荀子认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人的塑造效果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注重道德教育的环境对结果的影响,要将自己安置在良好的环境中,利用环境来改善自己的品行。“仪正而景正”——重视教育者的德行。荀子重视老师的重要性,老师首先要拥有高尚的道德,然后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作为万民之王的君主更应该担任起师者的角色,只有君主贤德,才能使其子民醇厚朴实。

三、荀子德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合理有序的社会生活规范,这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荀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完整、论证充分,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美好需求,在人发展的诸多方面占据首要地位。但是在我国当代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都使得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开展,将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设置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实施以及效果的达成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着价值导向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一些学校的德育目标设置过于统一化,过于宽泛,缺少灵活性,少数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目标要求,部分教育者对理论化的目标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在为学生设置德育目标时,应当循序渐进,充分认识个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德育目标。考虑到人的个性与差异性,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可以说完善了自己的德行,达到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也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道德教育的体系,充实道德教育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完善的德育内容,能从各个角度完善受教育者的修养,使受教育者具有近乎完美的品德。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正确认识身边的现象,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要教导学生知荣辱、明义利,自觉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乐于助人,善于奉献,以义为荣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利益,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培养美德,在家中要重“孝”道,尊重父母;在外要守诚信,以诚待人;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懂礼义,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无论是在外在行动还是在内心修养上,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无论是在价值判断还是在价值选择中,都能够具有高尚的品德,符合礼义的要求。

(四)豐富德育实施方法

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使得道德教育的过程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近年来,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化倾向愈发显著,这便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重提供客观条件,加强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首先,要通过实践来端正品行,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将外在的行事准则吸收为内心的品格修养,通过实践,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对于道德教育有着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重视老师的引导,提升老师的道德修养。每一位老师都应当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同时,要改善道德教育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言传身教;在学校要培养求真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整个社会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之后,也会对社会环境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服务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任何思想都有其时代局限性,在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应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样才能使我国传统文化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展现时代价值,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揭芳.论儒家友道的德育意蕴[J].云南社会科学,2018(6).

[3]郭坦.儒学“为善去恶”论对当下德育的启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4]许童.荀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与现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1).

作者简介:杨茹(1997—),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单位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卢英(198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荀子思想政治教育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