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抗疫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1-01-10 09:19王倩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心声融媒体

王倩

摘要:本文主要从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展开探讨,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快手联合推出的微专题系列纪录片,《心声》以云征集+云采访的形式反映出疫情期间真实的社会生活百态。文章基于对该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的解读,分析其传播价值,探究当下微纪录片创作的新思路,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产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抗疫微纪录片;《心声》;叙事策略

《心声》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纪录片中心和短视频平台快手联合打造的抗疫微专题系列纪录片。此微纪录片主创团队自2020年2月初,用视频亦或语音连线了近两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采用云采访的形式,通过网络征集,凝聚世界各国人民的抗疫力量,全方位呈现事实、传播理念,向中国人民讲述饱含真诚与大爱的世界抗疫故事,也向国际社会传递同舟共济的中国战疫精神。

该片共有十集,于2020年5月5日和6日在纪实人文频道黄金时段、快手直播间大小屏同步播出,与此同时,在“纪实人文频道” 官方快手号发布,快手短视频平台专题推送,话题页播放量2.1亿,全网累计观看量近1亿,其中《白衣执甲》、《守城的人》、《宅家干点啥》、《何以疗愈》这四集,单条播放量均破2000万[1],短视频+微记录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网络端和电视端的融合传播,为处于疫情中的人们构建了情绪抒发与真实表述的窗口,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形成1+1>2的传播效果,是一次成功的融媒体尝试。

一、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形态革新

微纪录片概念由纪录片制片人胡革纪提出,指的是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制作精良、篇幅精短,风格纪实,且花费成本较低的大众化影片形式,时长较短,并且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一种微型纪录片[2]。微纪录片具有简洁短小、内容丰富、平民化、多元素的传播特性,并且兼具纪录片的新闻性、故事性、思想性。其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创新了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传播形式。

融媒体环境催生了短视频的出现,信息传播形式脱离复杂冗长,迎合了微语境下碎片化的传播趋势,受到网络用户的青睐,成为微纪录片的重要传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与传统电视台联合创作传播也已成为微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形式,多链路传播的微纪录片创作显然更具传播性、新颖性,符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3]。短视频平台从过去作为传播渠道转变为素材汇集平台和播出互动平台,某种意义上,社会个体是信息接收者,亦是内容制造者,短视频平台是发布平台,也是素材来源地。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短视频+微纪录片应运而生。短视频形态下的纪录片是微纪录片在全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自觉演化,它既具有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同时也在生产传播上呈现出更加灵活化和平台化的趋势[4]。由于微纪录片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本文暂且将短视频形态的微纪录片定义为融媒体短纪录片。

二、抗疫微纪录片《心声》叙事结构的搭建

(一)叙事角色的平民化

人作为视觉元素的中心,在微纪录片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5]。《心声》的主人公比较泛众化,基本上以普通人物为主,不仅仅有医生、护士和患者,更多的是包含社会各个阶层,比如老师、学生、理发师、音乐家、画家、摄影师、外卖员、会计师、警察、飞行员、乘务员还有许许多多的海外华人等等,辅之以较少的知名人物,像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百克力。

在这些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中,我们看到了默默做后勤保障的守城人们,因疫情滞留湖北还不忘奉献自己的志愿者们,想出门却乖乖待在家里做好自身防護的孩子们,远隔重洋却心系祖国的爱国人士,他们都站了出来,讲述自身的故事,正是这些普罗大众,构成了《心声》这一部独具特色的抗疫微纪录片。

(二)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法国学者兹韦坦·托多落夫将叙事视角划分为三种形态: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6],《心声》则主要运用了内视角与零视角结合的方式。内视角即通过此次疫情的亲历者自己叙述自己的故事,展现其见闻、表达其内心活动。比如援鄂医生葛峰讲述病人离开时的场景“非常快,不给我们准备的时机,很多病人活生生的就在你眼前,他就离开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学院援鄂医生楚紫栋讲着讲着便眼眶湿润,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心痛,也知道医护人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具有主观性,但是因为人物的多样化与角度的异化,又能从片中感受到客观性和可信度,也更易引发共鸣。

零视角是指上帝视角,主要在字幕中得到体现,《心声》部分单集往往是在开篇空景加上一段话来介绍背景。比如第二集《封城之下》写到:“1.23武汉关闭全部离汉通道”,后面也是以字幕做区隔划分短片的结构,视频中段出现“这座城市虽然按下了暂停键,但人类的坚韧的生命力,依然在这里的每个角落暗涌”,最后“2020.4.8,封城76天后,离汉通道开启”,这种让创作者自由发挥融入自己情感做出评论的方式,保证了纪录片的完整性和情节的稳步推进。

(三)叙事风格的碎片化

微小性、片段性是微纪录片普遍具有的特征[7]。微纪录片的碎片化叙事本质上是视频消费模式的改变,并不会因此缺乏厚重与质感,反而更能凸显时代优势。

《心声》系列单集只有6分钟,用组合拆分的方式进行碎片化叙事,一个人对于不同话题的表述被用在多个分集中,比如学生余维不仅在《滞留湖北》中出现,也在《春风如期》中出现,只不过有所侧重,在前一个短片中,她是作为主要人物穿插其中,讲述自身公费去加拿大学习四重奏计划被打断,失望难过后积极和国外艺术家们一起去录制“天使之爱”的视频,用琴声表达出对一线战士们的挂念,对祖国的支持与热爱的这样一个心路历程,而后一个短片里只有对问题“你最牵挂的人是谁”的回应,出现短短几秒钟。《心声》把所设计好的情节分割成许多小片段串联起来,没有丢掉微纪录片分集的逻辑感,也不至于传递过多的信息使受众无法消化。

三、抗疫微纪录片《心声》叙事节奏的掌控

(一)视听语言对外部节奏的掌控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主要利用镜头和声音来完成影像意义的建构。空镜头在《心声》中显得尤为重要,分集的开篇和结尾部分几乎都使用的空镜头,起到衬托背景和象征意义,少有旁白解说,声音元素以背景音和独白为主,辅助画面控制视频节奏。

从视觉画面来看,节奏比较紧凑,单个镜头持续时间短,大约在3~6秒,全景和特写紧密结合。其中第六集《宅家干点啥》中还运用了画面分切,借鉴综艺包装的手法,会在画面上弹出黑底卡通字幕“家有神兽,家长们的大考验!”,还有“我不困,我不累,我也想出去啊”像弹幕划走形式的字幕,设计色彩多样,百克力介绍自己的孩子宅家像一台永动机一样永远不停歇时,出现分切镜头孩子在玩各种游戏的加速画面,具有趣味性,符合年轻人的观看习惯。为弥补交流感与场景感的不足,《心声》还选取了从快手中截取的用户视频和中新社等其他不同来源的视频。

从听觉来看,背景音比较贴合画面,比如提及患者离开时伤感悲壮的曲调,随着全国医疗援助的展开疫情形式得到控制时振奋人心的曲调。音乐还具有转场的作用,第三集《硬核支援》中觉醒法师提到所有在抗疫第一线的人,她们并不孤单,社会各界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他们一起战斗,背景音由温情转紧张,画面由慢转变快切,承接中国东方航空地面服务人员主动临时成立党员突击队的画面,以此阐释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为让医疗团队方便快捷抵达第一线做出的努力,让观者身临其中,共同感受。

(二)人物采访主导下的内部节奏

受制于疫情之下无法深入拍摄等条件的限制,《心声》依赖云采访,以此为支撑,以人物的语言讲述来缝合叙事和表达情感。在人物纪录片中人作为拍摄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会贯穿整个纪录片中。《心声》采用的是云采访为主的形式,被采访者的话语表达最能体现情绪的起伏与节奏的变换。

字幕构成了主要问题,人物的话语构成了回答,如《春风如期》完全以问题字幕的形式串起来全片,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为“你最牵挂的人是谁”、“你最感动的瞬间是什么”、“有什么超出预期的收获”与“疫情结束后,你有什么想做的事”。通过一问一答的模式,以期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达成共同的想象画面。《战疫无疆》里刘丽提及意大利完全是孤立无援的时候,中国政府来了,送来最好的医疗团队,帮助意大利人,好多的意大利民众自发放起了中国的国歌,紧接着切另外一面被采者费悦说道“非常感动的一幕,似曾相识,就好像在武汉一样,所有人唱起国歌,开始鼓掌”,直接与刘丽的话相接合,同一个话题下的接续诉说,没有任何违和感。中国派出了专家来援助伊朗,捐献了很多物资,伊朗人索尼娅横斑说道“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中国人的帮助,你们为伊朗送来的检测试剂,所有的医疗设备和物资,这些物资很有帮助,感谢你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话语中有客观事实现象表述,有肺腑之言内心独白,话语中所饱含的,或是憧憬期待或是感动万千,或是必胜信念或是牵挂关切,展现出抗疫期间的千千万万平民所带有的强大能量,让人受到鼓舞或振奋。

四、抗疫微纪录片《心声》的传播价值分析

(一)一手资料记录,嵌入日常生活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性,其作为真正发生过的记忆是不可替代的。微纪录片也是如此,同样具有其他微媒体无法代替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并且满足了人们对真实信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心声》的素材构成几乎完全来自于用户本身,都是切实的一手资料。

从微观史的角度看,微纪录片是对传统宏观记录的有益补充。《心声》呈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全民抗疫的景象。将视线转移到全民抗疫的战场,通过全景式视角使外卖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平民英雄的形象得到塑造,用微记录的形式讲述年龄各异、职业各异、经历各异的人们,在疫情期间疗愈身心、同舟共济的真人真事。真实的抗疫微内容比较容易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宅家过程中被消费,也以知识储存形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展现抗疫历程,保留着这个时代的印记,鼓舞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激发全民共同携手、提振合作的斗志和信念,构建起民众对疫情的集体记忆。

(二)及时引导舆论,展现大国风貌

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多数西方媒体违背新闻的客观性,散布“中国医疗系统已被破壞”、“全民参与隔离是失去自由”等谣言,甚至发布以种族主义为标题的文章污名化中国。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场舆情具有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关注广等特点[8],互联网上谣言肆虐,虚假新闻也在媒体传播。受众无法了解到疫情的真实情况,往往会盲目相信谣言。

受制于难以进入武汉、大家隔离在家的客观条件,《心声》被迫的选择了线上连线、用户拍摄上传、取材自快手等平台、导演组剪辑整合的形式,不需要等拍完素材再传回来这个漫长的过程。相比于纪录长片较长的制作和上线周期,微纪录片可以及时回击谣言,从短和快的角度体现快速反应和记录历史的态度。重创作也重传播,通过快手平台的“赞”“评论”“转发”等功能,链式快速传播,党和政府敢担当、勇担当,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执行有力的防控举措抑制疫情传播,建医院收治患者、用行动支援他国、设抗疫合作专项基金等等应对措施通过微纪录片得以呈现,展现真实疫情实况,增加受众的民族自豪感,也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中国对人民负责、对世界尽责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五、结语

《心声》单集微量化,开启了融媒体创新云模式,以云征集的形式,在快手短视频平台发布“我的战疫心声”话题,汇聚全民战疫故事;围绕抗疫内容及人物故事而展开的云采访,丰富了故事讲述的内容,展现了人物内心不为人知的细腻情感。其充分利用传统视频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播放宣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下融媒体时代微传播的趋势,成为泛纪实内容生态的新景观。上海广播电视台在传统微纪录片的基础上整合了各平台的素材,所采取的适用于新媒体的视听形态打破了传统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布惯例,展示了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路径,为未来微纪录片实践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200人的心声,被2亿人听见——十集微纪录片《心声》收官[EB/OL].人民网.http://sh.people.com.cn/n2/2020/0520/c176737-34029358.html,2020-05-20/2021-11-29.

[2]陈成梅. 具有地域特色的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DOI:10.27280/d.cnki.gsdsu.2020.000738.

[3]刘小慧.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研究[J].视听,2021(08):121-122.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1.08.053.

[4]杨棪.浅析纪录片与短视频的融合探索[J].中国电视,2020(05):77-80.

[5]刘学琴. 新媒体语境下人物微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1.DOI:10.27917/d.cnki.gcxdy.2021.000144.

[6]朱智奕. 健康传播视角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叙事研究[D].广西大学,2020.DOI:10.27034/d.cnki.ggxiu.2020.000662.

[7]夏浪波. 人物纪录片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8]邢虹文,张韵,徐芳菲.纪录片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J].上海艺术评论,2020(03):16-18.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心声融媒体
一头黑鲸的心声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透视心灵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倾听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