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肾脏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北京分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肾脏病学系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肾脏病分会理事等。擅长肾小球、小管及间质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劉先生今年49岁,去年他去健身房骑动感单车时,刚骑了10分钟人就处于虚脱状态,浑身是汗,也无法站立。令刘先生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双下肢严重肿胀,脘腹胀满,吃不下饭,小便也明显减少。专家告诉我们,刘先生当时的病情很严重,差点丢了性命!
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动感单车只是一个健身项目而已,怎么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刘先生是因为剧烈运动患上了一种急性病——急性肾衰竭,它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症状严重,如没及时就医会有生命危险。
急性肾衰竭一个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清肌酐水平。血清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是体内毒素的标志物。随着肌酐水平的上升,体内其他威胁生命的物质也会同步升高,如果控制不及时,患者随时都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并发症。
血清肌酐的正常值是80~100微摩尔/升,但刘先生的肌酐水平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迅速上升到2146微摩尔/升,是正常值的21倍。得益于后期的不断治疗,他的肌酐水平才逐渐下降。那么,刘先生肌酐水平飙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时,过量运动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尤其是平时运动量不大的人,突然之间剧烈运动危险性更大。刘先生在短期内做了高强度的无氧运动,肌肉在短期内缺氧,发生了肌溶解,当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水平超过100毫克/分升的时候,人体的代谢能力就不足以把它分解、代谢掉,此时就需要从肾脏排出,大量肌肉组织的排泄有可能堵塞肾小管,或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毒、坏死,肾功能因此急剧受损,如此一来,血清肌酐水平在短时间内会迅速升高,引起少尿或无尿,最终造成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另外,剧烈运动还会导致患者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所以,对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来说,如要开始运动一定得循序渐进,慢慢加大运动量,不能突然剧烈运动。
【不当运动的标准】
(1)没有循序渐进。
(2)过度进行无氧运动(心率在140次/分钟以上为无氧运动,心率在120次/分钟以下才属于有氧运动)。
(3)运动强度太大。
肾脏具有排泄的功能,患者肾功能受到损害时,体内会出现钠和水潴留,另外患者的肾脏会分泌一些升高血压的物质,这些都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运动。
王叔叔今年75岁,也患上了急性肾衰竭,但导致他患病的元凶却与刘先生不同,这个元凶常伴老年人左右,它就是药物。
王叔叔30年前因恶性肿瘤手术摘除了一侧肾脏,术后一直恢复良好,但2019年12月中旬他发生了一次感冒,服用非处方药后虽然能退热,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小便不畅。到医院接受血液检查,发现肌酐水平飙升到1080微摩尔/升,发生了急性肾衰竭。
不当用药也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医学上称之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以急性肾小管间质炎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肾脏疾病,病因多样,大致有药物过敏、感染等原因。可能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达百种以上,抗生素约占致病药物的一半,其中以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等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为常见。此外,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如果服用不当也可能会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影响肾小管的功能,所以患者常常表现为尿量减少,反映毒素水平的肌酐水平显著上升。
除了解热镇痛药、抗生素以外,还有抗肿瘤的药物、抑制胃酸的氢离子泵抑制剂等,都可能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这些药物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服用这些药物都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专家提醒,首先一定要在正规渠道购买药物,其次在使用这类药物后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尿量变化以及是否有水肿等情况,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及早就医。
刘先生和王叔叔都在短短几天内就发生了急性肾衰竭,差点危及生命,那急性肾衰竭有没有什么早期信号呢?
急性肾衰竭的早期症状为少尿或无尿、恶心、纳差和全身水肿,但这些早期症状可能会被原发疾病掩盖。随着急性肾损伤的逐渐进展,急性肾衰竭可分为起始期、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临床上一般将起始期、少尿期作为急性肾衰竭的早期阶段。
在這一阶段,患者常存在缺血、感染等症状,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实质性损伤。此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病因,如摄入的毒素量或低血压持续的时间及程度等。起始期可开始出现容量超过负荷、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尿毒症的症状及体征,如心动过速、喘息咳嗽、容易疲倦、肢寒畏冷等。
当肾小管上皮发生实质性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会迅速下降进入少尿期,出现尿量及尿液性质的变化。
少尿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许多患者在正常喝水的情况下表现为少尿(尿量小于400毫升/天)或无尿(尿量小于10毫升/天),但也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少尿,尿量达到了400毫升/天以上,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损伤,其病情大多较轻,预后较好。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尿液混浊、尿色变深等尿液性质方面的改变,这些都是肾功能受损的征兆。
典型者的少尿期维持7~14天,少数患者仅持续数小时,长者可达4~6周。少尿期持续时间长、肾脏损害重,如少尿期超过1个月,则提示存在广泛的肾皮质坏死。
不论尿量是否减少,随着肾功能的减退,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尿毒症的表现,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全身瘙痒等症状,这是因为在毒素蓄积的时候,消化道表现最敏感,它一般最早出现异常,有些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直接就去消化科了,但很可能是肾脏出了问题。
少尿型急性肾损伤的患者还容易出现体重增加、乏力、水肿等症状,并表现为进行性氮质血症、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血清肌酐增加88.4~176.8微摩尔/升,尿素氮增加7.14~8.93毫摩尔/升。专家告诉我们,急性肾衰竭大多由肾间质小管病引起,一般来势汹汹,会导致低垂部位或全身迅速出现水肿。而慢性肾病引发的水肿比较慢,最早可引起疏松部位的水肿,比如眼睑水肿。
专家提醒,尿液的形态是肾脏机能的指针之一,体内的多数废物皆经由肾脏过滤后由尿液排出。经常观察自身尿液的颜色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例如白色混浊尿液是尿道发炎及大量磷酸盐排出的表现,排尿灼热、尿频均可确定是尿道感染,夜尿症亦是肾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状。
急性肾衰竭比慢性肾脏疾病危险很多,它发作快、症状重,在短期内就可能致命,那应当如何预防呢?
70%以上的急性肾衰竭发作,都是因为肾脏缺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容量不足直接对应的就是缺水。
对中老年人来说,常饮水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老年人的口渴感减退,但在不渴的情况下并不代表人体一定不缺水,所以专家鼓励肾功能在正常范围的人要多饮水,保证机体代谢废物能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专家建议,正常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该达到1000~1500毫升,肾脏病患者须遵医嘱饮水。
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众多可能累及肾脏的疾病,须积极就医,以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可能。
(1)高血压肾病。肾脏本身用于过滤体内毒素,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盐,同时防止蛋白、血细胞等漏出血管。高血压使得血管内血液压力增高,导致蛋白漏出至尿液里,蛋白一旦漏出会对肾脏的滤网系统造成破坏。高血压长久控制不佳,造成的结构破坏难以逆转,此时会逐渐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慢性肾衰竭,其最后严重的阶段为尿毒症。
(2)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状态下,全身脏器可出现糖代谢障碍,其中肾脏、神经、眼等组织或器官糖代谢明显增强,此时约50%的葡萄糖在肾脏代谢,一方面降低了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肾脏的糖负荷。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易使肾小球出现“三高”:高灌注、高跨膜压和高滤过,“三高”会使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增加,导致肾小球血流量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蛋白尿生成,继而诱发急性肾功能损伤。
(3)心力衰竭。心肾相互影响,心力衰竭常常合并肾脏疾病。心脏及肾脏疾病之间有多重相互作用通路,心肾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炎症、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神经内分泌机制、矿物质及骨质代谢异常等代谢营养变化、液体及酸碱平衡改变等。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继而引起液体超负荷,导致心肾静脉淤血,加速对肾功能的损害,进而极易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4)慢性肾脏病。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往往与这些因素有关:感染、中毒、劳累、外伤、血压剧烈升高、不当使用药物等。有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甚至会因为不恰当服用抑酸护胃的药物而发生急性肾衰竭。由于受体内代谢废物的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常伴有慢性胃炎,需要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比如我们熟知的“达喜”就属于这种药物,但“达喜”的说明书中明确注明: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不能长期、大剂量服用。
专家建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听从医生安排定期复诊,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个人血压、血糖等变化以及身体突然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出现恶心呕吐、腰疼少尿、胃部不适等应及时就诊。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