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产科疾病的治疗措施探讨

2021-01-10 13:15张学清
饲料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胎衣致病菌乳汁

张学清

(遵化市崔家庄畜牧兽医站,河北 遵化 064200)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化脓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等致病菌均可引发奶牛乳房炎,影响乳品产量和质量,且这些致病菌也可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进而推迟奶牛产后发情,或造成屡配不孕,增加配种和饲养成本。奶牛胎衣不下会降低繁殖率,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这三种疾病是奶牛场最易感和危害性最大的产科疾病,若久治不愈,奶牛的生产和繁殖性能会受到破坏,也容易丧失经济价值,因此必须对这三种常见的产科疾病进行综合防治。

1 乳房炎

乳房炎是奶牛发病率最高的产科疾病,主要为奶牛乳腺体或乳腺叶间结缔组织感染致病菌所引发的炎症,奶牛感染乳房炎后不仅影响乳品质,也会使泌乳量降低。

1.1 病因分析

对奶牛乳房危害较大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等,主要与饲养管理不当有关。一是挤奶操作不当。若机械挤奶时损伤奶牛乳头管,或挤奶间隔过长,造成奶牛乳房胀痛,或挤奶没有挤净,均可让奶牛乳房中滞留部分乳汁,且奶牛乳房无乳罩,这种开放性状态容易让致病菌进入到乳头管中而感染发病。二是牛舍环境卫生差。垫草没有及时更换、地面潮湿不清洁均可能让致病菌感染乳头乳管,进而引发乳腺组织出现炎症症状。三是乳房物理性损伤。乳房的碰撞、摩擦、挤奶或犊牛吸吮时用力可擦伤乳头、乳房,冻伤也可引发乳房炎。四是奶牛病理因素。奶牛瘤胃酸中毒及其他饲料源性中毒也可降低奶牛抗病力,当奶牛患有其他炎症性疾病时也可引发乳房炎。

1.2 临床症状

1.2.1 急性型

奶牛乳房突然出现红肿热痛障碍,乳房质地变硬,淋巴结肿胀,产奶量下降,乳汁中有许多颗粒状或絮状物或少量脓性分泌物,乳汁稀薄呈淡黄色。奶牛体温升高,精神和食欲不佳,呼吸脉搏加速,眼结膜潮红,反刍次数减少,喜卧,不愿站立,整个病程短,病牛往往因急性全身性感染而亡。

1.2.2 慢性型

大多由急性型治疗转换而来,奶牛产奶量下降,乳汁呈淡黄色,混有颗粒物,发生病变的乳房区域触诊有疼痛感,按压有硬块。

1.2.3 隐性型

病牛无典型症状,乳汁颜色和泌乳量也无明显变化,可通过体细胞计数和酶学指标检测等方法检测乳品中变化。

1.3 诊断方法

急性型和慢性型乳房炎可通过观察病牛乳房、乳汁变化来诊断,隐性型主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乳汁体细胞计数小于50万·mL-1为阴性,大于50万·mL-1则为阳性。

1.4 治疗方法

急性型:氨苄西林钠注射液20 g·kg-1体重+5%葡萄糖生理盐水2 L+板蓝根注射液25 mL 静脉注射,2次·d-1,连续注射3~5 d。同时挤净乳汁,插入通奶针,用0.1%高锰酸钾溶液(38~40 ℃)冲洗,再注入少量盐酸普鲁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和氨苄西林,1次·d-1,连续注入3~5 d[1]。

慢性型:挤净乳汁,插入通奶针,用0.1%高锰酸钾溶液(38~40 ℃)冲洗,再注入活血化瘀和消肿散痈的乳炎康1 支,若病情稍微严重可加量1 支,1次·2 d-1,连续注入3 d。

隐性型:使用清热解毒、化结散瘀、消痈止痛的蒲公英散,使用量为300 g·头-1,用温开水冲调灌服,1次·d-1,连续使用1周。

1.5 预防措施

一是规范挤奶,定期检查和维修挤奶设备,保障挤奶频率和装置的稳定性,挤奶前后都做好设备的清洁和消毒;二是做好牛舍环境卫生,及时更换垫料,保障地面无粪污;三是定期进行乳房炎检查,养殖场最好每个月检查1~2次,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降低急性型乳房炎发病率。四是做好牛群净化,若发现顽固性乳房炎的奶牛,需要及时淘汰,以防扩散致病菌。

2 奶牛子宫内膜炎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上出现炎症,可流出黏性分泌物或脓汁。子宫内膜炎对奶牛发情时间、配种率具有较大影响。

2.1 病因分析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也可引发子宫内膜炎,除此之外,布鲁氏杆菌、沙门氏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可引发子宫内膜感染。一是牛舍环境不良,养殖户没有做好奶牛皮肤刷拭工作,产房转入前没有消毒,产后没有及时清理胎衣和恶露,产房褥草发霉;二是生产过程中消毒不当,助产用具或术者手臂都没有做好清洁和消毒;三是奶牛受到热应激刺激;四是配种不当引发子宫内膜感染;五是奶牛病理因素,如产道损伤、子宫积水等均易引发子宫感染。

2.2 临床症状

2.2.1 急性型

病牛精神不振,食欲锐减,拱背努责,体温升高,产奶量下降,阴门处有黏性分泌物,呈躺卧姿势时分泌物更多。直肠检测时子宫颈开张,子宫颈有脓性分泌物,一侧或双侧子宫角变大,子宫壁弹性下降、增厚,按压有疼痛感,子宫内有积液[2]。

2.2.2 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换而来,病牛体温略微升高或者正常,精神和食欲无明显变化,阴门处有少量分泌物。直肠检测时子宫颈略微开张,子宫壁增厚,子宫角略微增长。

2.3 诊断方法

可采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确诊。

2.4 治疗方法

急性型:用2~5 L生理盐水(38 ℃)反复冲洗子宫,直至无脓性分泌物排出, 1 次·d-1,连续冲洗3 d,若仍有脓性分泌物可再冲洗1个疗程。同时子宫内放入1200万IU青霉素粉剂或10 g磺胺粉。

慢性型:用1 L 生理盐水(38 ℃)冲洗子宫,1 次·d-1,同时服用中药:红花、地丁各30 g,苍术、三棱各40 g,榔片、当归、蒲公英、连翘、双花各50 g,益母草100 g,研制成粉末,温水冲调,一次性灌服给病牛,1 次·d-1,连续服用3~5 d。

2.5 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产房环境卫生,奶牛分娩后及时清理污物;二是做好配种、接产工作,助产用具使用前消毒,术者手臂消毒;三是每天刷拭奶牛体表,促进血液循环。

3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胎衣无法自然脱落而停留在母牛子宫内,一般产后12 h未自行脱落即可诊断为胎衣不下。由于母牛的胎盘(子叶型)结构复杂,母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

3.1 病因分析

一是奶牛营养失衡,妊娠期间维生素A、维生素E、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二是奶牛产龄过大或产双胎,或胎儿和母体胎盘不易分开;三是奶牛产道损伤,生殖系统感染。

3.2 临床症状

3.2.1 胎衣全部不下奶牛产后不安,拱背努责,大部分胎儿胎盘没有排出,阴门处悬挂少量胎膜。

3.2.2 胎衣部分不下奶牛出现里急后重表现,阴门处有少量黏性淡红色液体排出,伴有恶臭味,胎儿胎盘部分排出,母牛脉搏、呼吸、心跳加速,体温增长至40 ℃,腹泻,伴有消化不良症状[3]。

3.3 诊断方法

根据奶牛临床症状和直肠检测结果可确诊。

3.4 治疗措施

产后7 h左右,肌肉注射100 IU催产素,4 h再注射1 次。或通过手术剥离胎衣,切勿强行剥离,术前术者必须消毒手臂,术后向子宫内注入适量土霉素溶液,间隔1 d再次用药,待母牛分娩物透明即可停药。

3.5 预防措施

一是产前30 d 饲料中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硒,产后2 h 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 mL。二是奶牛产前要保持适量运动,产前7 d也需要保持运动,每天运动2 h有助于自然分娩和胎衣排出。三是产后让母牛饮用其排出的羊水2~3 L,也可促进胎衣排出。

4 结 语

总之,奶牛是对环境清洁度、温湿度较为敏感的家畜,饲养员可通过日常食欲、精神状态、分泌物和排泄物来观察奶牛生理和病理状况。隐性乳房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防发生突发急性感染。奶牛胎衣不下与日常营养摄入有关,因此奶牛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量运动以促进自然分娩和胎衣排出。

猜你喜欢
胎衣致病菌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南方规模奶牛场胎衣滞留发病规律研究
乳汁点目需谨慎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牦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牛、羊胎衣不下的临床诊治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