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余/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人民政府 074000
本病的病原为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该菌是一类菌,自然界共有不低于2500 种的血清型,广泛分布生活周围,土壤、空气、河流、湖泊、污水池、动物体内等都有分布,且大部分沙门氏菌都有致病性。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能发生感染,人也可以感染,每年的食物中毒报道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沙门氏菌污染食品造成的。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大小约为0.5~1.6μm×1.8~6.0μm,镜下观察为短杆状,单在或成对排列,表面无荚膜,有鞭毛,可运动,不产生芽孢,对自然界有一定抵抗力,自然界中能独立生活,体外培养时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肉汤培养基或普通营养琼脂上都能良好生长,最佳培养温度为35~38℃,最适pH值为6.8~7.8,菌落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普通营养琼脂上和大肠杆菌菌落十分相似。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及常规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灭。
该菌初次感染动物时以消化道为入侵途径,肠道的环境非常适合沙门氏菌的繁殖,当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沙门氏菌对肠道内原有的微生态造成破坏,导致微生态失衡而引发病牛出现腹泻症状。沙门氏菌可对肠道粘膜造成破坏,之后顺着受损的粘膜伤口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进入血液的菌体裂解后,胞内的内毒素释放,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引发毒血症,肝脏、肾脏、脾脏、肺等脏器功能均可受到影响。同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开始发热。体温升高后,消化道中的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活性下降,对饲料的消化和分解不充分,进而导致病牛食欲下降,饲料营养吸收不全,病牛可出现短时间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由于沙门氏菌周身有鞭毛,在肠道内可自由运动,很多时候可粘附在肠粘膜表面,即使强烈的肠道蠕动也难以使其脱落随粪便外排,这也是导致该病发生后,用药疗程需要更长一些的原因。
3.1 急性型急性型发病较急,症状表现强烈,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达41℃左右,呼吸加快、加深,严重的呈腹式呼吸,眼睛流泪,结膜发炎,粪便呈灰黄色不成型,严重的病例可呈黄色液体状,恶臭,里面混有粘液、血丝或脱落的肠粘膜,黄色为饲料未得到完全消化而呈现的饲料色,病牛因营养吸收不良而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肾脏组织开始遭到毒素的破坏,病牛出现肾盂肾炎,排尿时疼痛,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排尿,大多数牛最终因脱水而死亡。部分牛能耐过,耐过者多继发关节炎和支气管肺炎,从而转为慢性型。
3.2 慢性型慢性型病牛的下痢症状不如急性型严重,但粪便也不成型,同时病牛还表现呼吸道症状,鼻孔流浆液性鼻液,后转变为粘液性或脓性,不断咳嗽,开始为支气管炎,后发展为肺炎,体温显著升高,四肢关节发炎,行走不便,共济失调,喜卧地,病程可长达2个月左右,期间病牛精神不振,采食不正常,表情常呆滞,生长发育缓慢,和健康牛相比明显体重较轻,且不如健康牛有活力,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牛最终以死亡而告终。
通过病牛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借助实验室检查可本病进行确诊。病原的分离鉴定是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将病牛的病变组织,如肝脏、脾脏等,无菌采集后直接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表面涂抹,或将病料放置在试管中,加入约2 倍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后用眼科剪将病料剪碎,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在无菌条件下涂抹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表面,之后倒置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观察,如果发现有中间呈黑色,周围无色透明的菌落出现则可确诊。除了病原分离法外,也可采用血清学实验、PCR 分子生物学试验等对病原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操作更为复杂,对检测要求较高,检测成本也相对昂贵,但结果准确可靠,能检测出病原的具体亚型。养殖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检测诊断方法。
5.1 加强养殖场管理由于沙门氏菌在养殖环境中广泛分布,且该菌能独立繁殖,增殖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时基本每30~40min 就会分裂一次,这使得通过加强环境消毒的方式来防控本病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沙门氏菌血清型众多,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建议养殖场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来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每天对牛场环境进行打扫,保持牛舍的通风,加快粪便清理工作,保持地面干燥,使沙门氏菌失去最佳生长环境。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加强饲料管理,根据不同饲养阶段的牛生理特点设定饲料配方,以“先粗料、后精料”的方式饲喂,有条件的牛场每头牛每天再补饲一些青草、蔬菜、水果、豆渣等,使牛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从而有效抵御本病的发生。
5.2 防止牛群应激沙门氏菌广泛分布在牛的体内外,即使是健康牛,其肠道、胆囊等部位也能分离到该菌,当牛肠道微生态平衡,机体十分健康时,这些沙门氏菌处于受抑制状态,但当牛受到强烈应激或因某种条件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时,沙门氏菌便会在短时间内乘机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天气突变、牛舍寒冷潮湿、饲喂不规律、长时间的断水断料、犊牛断奶过早、母牛奶水不足、滥用兽药、寄生虫感染、饲料变更过快、饮水或饲料卫生不达标、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暴力驱赶等,临床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牛群饲养条件的稳定,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对牛产生影响。
沙门氏菌属于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对其有较好的抑杀作用,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复方阿莫西林、安普霉素、新霉素、磺胺嘧啶、硫酸黏菌素等,疾病前期尽量采用口服的方式用药,因前期病原菌大多集中在消化道,药物口服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生物利用度高。当疾病进入中后期而表现全身症状时,可采用肌注药物配合口服的方式进行用药,从而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中药对本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时以清热安神、活血化瘀、滋润收敛为原则,可使用柿蒂10g、乌梅10g、黄连15g、柏子仁15g,共同研末后用开水冲调,候温灌服。也可使用食盐60g、大蒜瓣120g,混合捣烂后用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通过大蒜素的杀菌作用来杀灭沙门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