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华
2020年3月31日,在接管病区里的最后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完成了全部的救治任务。在飞机返程降落于上海虹桥机场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动容,“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把全体队员带回来了。我们是尖刀排,是特战旅;我们经历过了武汉封城后的不同时期;我们战胜了困难,排除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在接受采访时,这简单的几句话语,却让我几度哽咽。回想起出发前1个多小时的临危受命,面对67天救治工作的重重压力,历经“生死金银潭,决战金银潭,胜利金银潭”的跌宕起伏,我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顿时感慨万千。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共产党员先行!”
2020年1月24日是农历除夕,也是武汉封城的第2天。在深夜的上海虹桥机场,我带领上海援鄂医疗队的135名队员,即将飞往疫情重灾区——武汉。上海援鄂医疗队是全国第一支前往武汉的医疗队。当时,我的心里并不轻松,医疗队的队员们是在出发前3小时才得到出发命令,队员们来自上海的52家医疗单位,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以及宝山、金山、奉贤、青浦、浦东等5个区的多家二级医院。平心而论,个别医院名称我甚至是第一次听到,更不用提与队员们相互认识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武汉乃湖北省省会,九省通衢,经济繁荣,而这一切在庚子年初被陡然按下了暂停键。时间紧、任务重!我所带领的这支先锋队却是临时征召的,所有人都没有经过提前培训,疫区的情况究竟有多险恶,将遇到什么困难,谁也不得而知。1月25日凌晨1:30,上海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下榻在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步行约20分钟的宾馆。由于不清楚武汉市疫情的严重程度,队员们连睡觉时都不敢摘掉口罩。恐惧如同当时寒冷阴沉、压抑的天气,裹挟着队里的每一个人,而武汉之行对我来说,更是肩负着沉重的使命。
死亡近在咫尺,物资严重缺乏,团队艰难磨合……每一个难题都像一座大山横陈于前,这支队员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5岁的队伍经受着史无前例的考验。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必须沉着、果断,“我们是尖刀排,必须打突击战,由于队伍需要一个磨合期,因此只有靠党组织建设来促进团队建设。”党性,在一个人身上到底可以发挥多大作用?我率领的队伍,用“上海模式”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让党旗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作为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优势,推动党组织更加坚定勇敢地站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才能发挥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抵达武汉的第3天,我便以“勇担当,善作为——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为主题,为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上了第一堂党课,这也是全国所有援鄂医疗队中的第一堂党课,此次党课还邀请了医疗队中的非党员旁听。在上党课之时,当场有8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求火线入党,还有40多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医疗队物资短缺,对新发的传染病诊治和管理无经验可循,接管的两个楼层的病房又是医院的“重中之重”,许多患者病情危重,工作环境险象环生。面对来自重症病区的压力和危险,谁进病房?具有极大感染风险的气管插管,谁来操作?我立场坚定:“共产党员先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时此刻发挥着鲜明的优势。在党组织的有力号召下,通过发扬党性精神,由一名党员带动两名群众,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团队建设,这支临时队伍被牢牢地凝聚起来。在援助救治过程中,队员们将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举措和一整套操作规范严格落实于工作中。这支党员占比达44%的抗疫先锋队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而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的我,更是要求“党支部书记要努力帮助群众排解困难、解决问题,凡遇重任,必身先士卒”“如需搬运物资,党员必须带头做搬运工”。在我的带动下,各个党支部通过每日例会制度保证了沟通效率;支部书记在夯实工作的同时,随时关注党员的思想和情绪,再以党员为单位,实时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状态,连接队员所思所想、所急所需的传达通道。队员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共有73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5人火线入党。面对紧要关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能起到一个战斗堡垒的作用”,党的作用在上海援鄂医疗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力挽狂澜,突出重围:死生金银潭
作为上海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不仅要克服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客观条件的不足也是这支队伍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武汉经受的第一道考验,便是医疗防护用品严重短缺。由于疫情发生突然,发展迅猛,医疗队在出发前3小时才得到出发命令。虽然队伍按时集结起来了,但援鄂前期物资的匮乏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补给。我坦言,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条件非常艰苦,医疗物资极其紧张,队员们穿“百家衣”,戴“百家罩”,有什么就用什么。医疗队可用的医疗物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防护服薄如蝉翼,完全不符合防控要求,队员们只能同时穿上三四件,以求减少被感染的风险。然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队员们8个小时换一次班,进入病区后经常不吃不喝;有时候患者因昏迷导致大小便失禁,护士们只能用脸盆一次次打水,用毛巾给患者擦洗身体,每次完成工作都耗时3个多小时。每谈及此,我几度泫然欲泣。
“至暗时刻”——这是我记忆里对援鄂最初时期的描述。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一支队伍,我们接管了1个重症监护病区,一个病区30多名患者中2/3需要使用呼吸机治疗。接管病区后仅45分钟,就有1名患者病逝,最多的一天3名患者病逝。“医疗队在与病魔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我说,“来自上海的队员们甚至感到困惑:我们是来救治患者的,不是来送患者‘走’的。”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即使医护人员使用了人工肝、人工肾、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治疗技术,还是有一些患者因抢救难度大而不幸病逝。“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致病病毒,其对人体的侵害只有到疾病的最后阶段才能看明白”“通过病理解剖反推出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后,我们才能搞清楚病毒的致病性、致死性来源于哪里,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阻断病毒进攻的方法,让临床治疗更加精准、有效”。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解这一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尤其是其致病性和致死性,对成功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遗体解剖!我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然而,要顺利完成一次病理诊断并非易事,其中包含对伦理、法律,以及大量程序问题的系统性协调与落实。我和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专家们顶住了压力,在周密准备后,他们提前展开了一系列联络、筹备工作。2月15日凌晨3:00和下午6:45,两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先后不幸病逝,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最早的两例遗体捐献案例。上海援鄂医疗队在10个小时内高效地完成了与尸检相关的所有法定手续,来自湖北的法医病理学专家——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及其团队在18小时内展开了检验。这也是疫情暴发后,全国第1例和第2例尸体解剖病案,标志着在全面深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尸检结果解答了很多疑惑问题,也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线索。上海援鄂医疗队总结800多例临床数据,在JAMA子刊发表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从入院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以及从ARDS进展至死亡这两个病程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需要据此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截至目前,该文阅览量已达40多万次,引用量达2 000余次,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后,国家在火神山医院设置专门尸检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病理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的卞修武院士等前往武汉,规范开展尸检工作。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增补了尸检的相关内容。随着尸检分析的增多,医务人员渐渐总结出疾病的共性和个性,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这是临床上的一大突破,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着重大意义。
“这是有偶然性的,但我们志在必得”,我表示,医护人员的付出是上海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疗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武汉,并且在患者及其家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强调要亮出自己的身份,不仅要告诉患者我们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同时需要及时与患者家属通报病情,搭建良好的医患沟通桥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我们的努力方向都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攻克、战胜这一疾病。”医者仁心,偶然事件完成的背后,是“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是“勇担当,善作为”的有力承诺。
3月中旬,医疗队对病毒的认知更加清晰,对患者的救治更为熟练,死亡的重症患者也越来越少。在上海援鄂医疗队离开前的18天内,无一例患者死亡。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组织下,全国共有4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其中3万多名在武汉。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这支战疫先锋队终于坚守到了曙光的出现!
3月31日,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的最后一天。这支英勇坚强的队伍,是“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上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检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结果的医疗队”——以四个“第一”光荣地完成了援鄂任务。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铸抗疫精神
“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上海25万名医护人员践行初心使命,携手众多凡人英雄,为这次“大考”交出了亮丽答卷,也勾勒出一幅幅难忘的画卷——小年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孤身“逆行”,成为沪上首位驰援武汉的白衣战士;除夕夜,我率领的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35名队员白衣为甲,留下坚定背影;在机场、海关等防疫最前线,上海疾控工作者为国“守门”;在实验室,科研人员彻夜接续攻关……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市公卫中心)是上海的“抗疫堡垒”,市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是一名出色的泌尿外科专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市公卫中心作为上海的主战场,承担了最繁重的救治任务,集结了全市各路顶尖医疗团队和医疗资源,形成了医疗救治“上海方案”。现今,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要求下,市公卫中心还在继续当好疫情防控的敏锐“前哨”和坚强“堡垒”。
上海还有很多冲锋在抗疫一线的“泌尿外科人”。据悉,今年上海市各大医院的泌尿外科共有41名医护人员参与到驰援武汉、市公卫中心,以及机场、海关、社区等一线的工作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田名珠、潘宇慧、张若敏、贺懿婷、许悦、朱莉、黄佳、朱瑜君、胡晓敏、曹思萍、邱移芹、邹芳草、茅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东亚、周敏、葛倩文、李梦琪、程煜、卢文文、杨嫒佳,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元贵、丁艳,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刘冬、朱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朱妤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徐伟娥、虞丽洁,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冯丽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孙亚岚、王金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姚海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袁秀群、程菲、周敏、王旺、季佳敏、李依,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的翁超和上海市浦东医院的龚旻。
“虽然我们并非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抗疫核心学科的医护人员,但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每一名医者都应该有能力和勇气冲在最前面。”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抗疫斗争的不平凡历程,深刻阐明伟大抗疫精神,系统总结抗疫斗争取得的重要启示,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经过这一场抗疫斗争,医务人员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更快、更高的提升:一是科学、严谨和理性的专业精神建设;二是健康体魄和强大内心的完美结合;三是探索未知的勇气,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四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培养。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伟大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广泛的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使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