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芬,朱鹏(湖北荆州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湖北 荆州 434000)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当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化工园区和企业,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从而引发次生环境问题,增加城市运营的风险性。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在规划化工园区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案,没有紧密结合环境安全管理的要求,盲目的增加城市内部化工园区的规模,因此带来了诸多风险,威胁到我国城市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因此我国需要在源头控制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科学布局,整顿现有的化工园区等[1]。
我国化工园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专业化工业园,以化工为单一的主导产业;此外就是在工业区或者开发区等地设置化工园区。近些年提出了化工项目入园和入区的要求,因此也开始规划布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当前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园区较多,全国重点化工园区一共有381个,其主导产业是石油、化工,企业入园率也达到了48%。
我国化工园区分部较为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省份当中,分布了各种规模的化工园区,在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主要分布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西部资源所在地主要分布煤炭等资源开发工业园区。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化工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东部地区的化工园区数量在相应减少[2]。
化工园区具有较高的环境敏感性,因此园区建设阶段很容易出现局布性环境风险。例如当前具有“厂居混杂”的问题。很多化工园区发展建设进入到后期,还会增加新的环境敏感点;一些园区建设在江河附件,和居民的引用水源的距离比较近。但是一些园区在实际规划阶段,因为面积比较大,因此在工业区当中还存在居住区。
我国园区虽然已设置较多的部门,但是缺乏省级以上的总体规划,导致园区布局出现各种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在长江附近分布着很多化工园区,由于园区分布具有集中性特征,导致长江每天需要运输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又如在宁夏到山西榆林的河岸中分布较多的煤化工园区。再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河岸流域也聚集较多的工业园区,其中多数是煤化工园区。分散布局模式降低了土地资源的相容性,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浪费[3]。
由于危化品和一般物质的用地要求不同,因此在工业用地规划阶段,需要分析储存物质的危险性。当前我国有关建设用地的规划大致可以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两个类型,这也是各个城市建设发展的依据,但是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规划环评,也就是说在规划阶段没有全面考虑到不同功能用地的环境相容性,也没有设置健康和安全缓冲区,成为当今城市健康发展的隐患。
各个部门管理权责不够明确,存在职能交叉、无法有效衔接的现象。我国批复了城市规划之后,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规划调整比较随意,造成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城中厂和厂中村的现象,并且给后期搬迁和调整造成较大难度。
落实土地用途管理工作,需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这为城市建设起到了指导和调控作用。但是当前有关调整空间布局的规划研究周期比较长,也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缺乏明确的环境风险管理要求。
一些化工园区建设时间比较久远,在建设阶段没有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因素,总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在化工园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各种用地性质和规模,存在工厂布局混杂的问题,并且逐渐突出环境风险隐患。
以环境安全和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确定各种环境管理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业园区的规模,在土地使用功能当中融入环境相容性要求,使管理要求不断得到提升。科学地布置化工园区,并且要实施综合回顾性评价。根据化工园区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条件,合理划分化工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合理化分布产业链,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引进上下游项目,在化工园区内部开展循环经济。最后需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转型升级化工园区,保障布局调整的科学性,针对安全生产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提高化工园区的环境水平[4]。
落实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以功能区的保护要求为基础,设置工业用地和居民区的缓冲空间,合理实施空间布局,避免出现化工围城等被动的局面。结合功能区的分类保护要求,在工业用地和居民区需要设置缓冲区,严格控制发展高污染和高风险的产业聚集区,强化管制高污染和高风险的产业聚集区周边空间,可以设置限制带和控制带,确定具体的管控要求。
当前化工园区中存在布局性环境风险,并且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评估化工园区环境影响,严格控制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园区的规模,如果企业不符合规划产业和规划布局的要求,需要开展布局调整,或者使其搬离园区。清理小规模的园区,减少涉化类工业园区的数量。此外,需要及时落实化工园区居民搬离工作,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性。如果化工园区条件允许,需要开展封闭式管理模式[5]。
城市空间规划管理的责任主体就是地方政府,国土部门需要严格规划管理土地,规划落实好管理责任,广泛征求社会上的意见,同时需要公开相关信息,使规划工作的严肃性和强制力不断得到提高。确定了规划,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就要严格执行,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不能因为个别项目就随意调整规划。企业需要配合地方政府加强规划控制,使自身环境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加强信息公开,使附近公众可以及时掌握各种信息。重点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风险,合理布局新建化工园区。还需要严格规划工业园区内的居住用地。此外,需要评估区域环境风险,明确潜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尤其加大力度控制风险较大的敏感区,避免在这一区域新建化工园区。在化工园区布局阶段,需要强化各种硬性约束,以提高化工园区布局的合理性,避免在化工园区内部混合生产生活,并且协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针对当前城市的建设情况,开展环境安全评估和诊断,明确环境安全隐患和社会风险点,需要确定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引用水源以及化学品生产等,明确各种基础设施布局当中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和社会风险隐患。组织各级政府对于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整顿,鼓励对环境敏感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企业升级改造,或者可以直接转移企业,严格控制建设各种涉化类工业园区。
建设工业园区需要深入地理解全过程风险管控的意义,充分认识到环境风险管控的过程,采取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放弃末端治理措施,加大控制和源头预防等方面的力度,使园区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优先实施管理控制,结合环境风险的整个过程,实现确定园区的行业类型规划和部分分配问题,避免承担环境风险,明确责任机制,建立监督平台,加强全社会的监督,合理管控生活、生态、生产空间,开展“三线一单”整合现有开发区。
提高化工园区建设水平需要做好前期预防和日常监管以及事后恢复等措施,建设化工园区风险防范设施,建立化工园区的三级防控体系,在化工园区内部建设应急池和拦截设施。完善化工园区的大气预防预警监控设施和应急救援体系。同时需要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化工园区的应急处理能力。在工业园区落实三级防控措施,避免外溢事故造成废水、废物泄漏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发挥出防控作用,需要根据化工园区的特征,首先,需要建设事故水池,泄漏污水进入水体之前先进入事故水池当中,这样在园区内利用事故池中控制企业外溢出的污染物。其次,需要建设连接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事故水池,可以实现应急联动效果,使企业的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后,需要联通企业事故池和化工园区的事故池,使整体事故废水的防范能力得到提高,避免在园区内部失控排放污水。企业还可以利用外界的滩涂地和池塘等,使其发挥处理事故的缓冲作用,避免在环境敏感区中排放事故废水。
在化工园区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在雨水外排口的位置设置监测设施和拦截导排设施,避免事故废水进入到外环境。此外,需要将雨水监控设施设置在雨水外排口部位,经过监测和检验确认外排雨水满足排放标准后,才可以实现外排。
通过以上对于化工园区布局性环境风险进行论述,分析了环境风险发生的原因,由此确定各级管理部门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工业园区科学布局,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