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淮安市淮安医院ICU,江苏 淮安 223200)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会因为自身炎症反应及创伤因素,而导致机体出现明显明显的代谢紊乱现象,即呈现出高分解及高代谢特点,在此情况下,机体内脂肪、蛋白质及糖类物质将加剧消化,进而易造成患者出现营养缺乏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等问题,且长时间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还会增加其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机率[1]。患病早期尽早给予患者恰当的营养支持干预不仅可有效改善其的营养状况,且还利于提高其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尽早恢复。
将50例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等额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基本资料: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为(70.6±13.8)年,损伤类型:高处坠落有6例、车祸有8例、重物砸伤有7例、打架斗殴有4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3:12,平均年龄为70.5±13.7)年,损伤类型:高处坠落有7例、车祸有10例、重物砸伤有6例、打架斗殴有2例,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与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相符且受伤后6h内接受入院治疗的患者;GCS评分在4-8分之间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2],例如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等;研究前7日内出现过细菌感染的患者;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损伤及胃肠道功能损伤患者[3]。
对照组予以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即借助于Harris-Benedict公式对患者的能量消耗值进行计算,实际给予患者的能量应为所计算能量消耗值的1.3倍,能量供给类型包括有脂肪乳以及葡萄糖,并给予剂量为0.2-0.25g/kg/d的蛋白质及浓度为0.8%的复方氨基酸予以补充,同时给予患者适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以补液方式保持其水电解质平衡性[4]。
研究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即在患者受伤1日内对其进行胃管插管操作,将其头部抬高至30°左右,并关注其是否存在有胃潴留现象,若不存在应插入胃管,借助于胃管将流质类食物注入至患者肠道内,营养食物注入2日后以300-500mL/d的初始剂量给予患者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注入,注入2-3日后可视患者情况将剂量增加至750-1000mL/d,4-6日后可增加至1500-2000mL/d。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应注重观察患者是否有无胃潴留现象,若其体内胃液含量>100mL时,应减缓注入速度;若胃液含量超过200mL且患者存在有明显的胃潴留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注入[5]。
两组患者共接受治疗营养支持治疗2周。
观察指标包括有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P值用SPSS 22.0软件计算,计数及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及计算方式为:前者用%表示,用χ2计算;后者用(±s)表示,用t计算,统计学差异评判标准为: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营养状况比较(±s)
表1 营养状况比较(±s)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的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会因为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增多,而增加对能量的需求量,所以,肠道属于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代谢反应的核心机体部位[6]。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病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该物质将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加剧脑细胞的死亡,同时在高代谢反应下会加剧脂肪及蛋白质类食物的分解,致使其表现出免疫能力下降以及代谢紊乱现象,且会增加其出现细菌及内毒素入侵机率,诱发全身感染症状[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给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其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机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在为患者提供良好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有效保护其肠粘膜完整性,积极纠正患者肠道功能,且该营养支持方法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同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利于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8]。长时间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可能会对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功能及结构造成一定的损害,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萎缩,进而对其免疫系统发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增加其不良并发症发生机率[9]。另外,经临床实践发现[10],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利于降低患者发生肠源性感染以及胃源性感染的机率,可在维持其正常新陈代谢的同时对脏器功能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