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清华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围绕着政治方向、领导核心和政治制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艰辛探索,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保证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革命、建设、改革等各项历史任务。同时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对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百年党史;政治建设;历史演进;基本经验;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4-0032-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62可见,在党的建设中,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并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保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各项历史任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全面梳理我们党政治建设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其宝贵经验,将对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艰辛探索阶段(1921-1949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纲领,探索建立坚强的核心领导力量,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1.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个政党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着这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这个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便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同时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及主要任务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把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作为党的基本政治方向,以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纲领[2]。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虽然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的基本政治方向始终没有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具体的纲领和目标都有所不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方向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结合起来,才能引导中国革命的发展。
2.逐渐确立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中央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存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并未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承担起领导各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责任。正是在党早期发展遭遇挫折的过程中,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党中央,才会有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党才能够克服和战胜革命進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危险,从胜利走向胜利。经过重重考验,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领导核心,这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着手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我们党在革命实践的推动下,不断从制度、组织建设等层面来确立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从而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二)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以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提出的新挑战与新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做了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1.在曲折中探寻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政治方向的确立,特别是对党的近期奋斗目标及政治路线的确立,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党和它所领导的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在这一背景下,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然而,由于受到苏联时局变化以及国内出现的反右斗争等新情况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对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前行。
2.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和权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民族众多的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了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我们党进一步明确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领袖地位。
3.初步探索相关制度建设。如何有效实施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权、贯彻党确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这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国共产党就此进行了认真探索。首先,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厘清党的权力与政府权力之间的界限,转变革命战争年代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传统习惯和做法。其次,面对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
(三)稳步推进阶段(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这一政治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领导核心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从党的历史经验出发认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掉。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3]310
3.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一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1980年出台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二是强调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邓小平同志指出:“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一切行动服从上级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4]三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党的政治纪律,他指出:“遵守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5]57
(四)新时代全面布局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三个不纯”“四种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全面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推进政治建设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63
2.强化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的重要论断,并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命题,确立了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
3.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就出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根据规定,中央政治局同志每年要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当面述职一次,这是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举措。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堅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6]用党内法规的形式保障“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我们党在推进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认真总结建党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政治保证,一旦政治方向发生偏差,党就会遭受挫折,党领导的事业就会遭受失败。我们党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合具体国情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才能使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走上健康轨道。例如,在党的三大上,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皆将国民党看成国民革命的中心力量,忽视乃至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党的四大虽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仍然将国民党看成国民革命的领导。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民党反动派大量屠杀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两次反革命政变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一巨大的政治危难,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认真吸取失败的教训,迅速组织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和镇压。我们党增强了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保持独立性、争取领导权的意识,并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生死存亡的危难之中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开辟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阶段。
2.只有破除教条主义,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找到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并最终取得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因为这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李大钊同志在1923年便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写道:“再谈谈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7]然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现实理解不深刻,又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导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在中国,任何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同时具有现实实际任务与将来远大理想两种责任的。并且应该懂得:只有现实的实际任务获得尽可能彻底的完成,才能有根据有基础地发展到将来的远大理想那个阶段去”[8]。可以说,从1923年李大钊同志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到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是党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对中国国情不断深化认识的思想成果,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因此,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生命线,只有掌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党才能继续前进。
(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1.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才有了主心骨。列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9]邓小平同志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后认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310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自上而下的党组织传达出去,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党中央长期缺乏权威,党的领导核心建立不起来。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各级党组织都在等待中央会作出何种决策来引导中国革命的未来方向。但这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没作出正确的决定,导致工农革命陷入低潮。革命转入低潮之际,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中央和全党的思想逐渐趋于统一,党中央的权威得到有效确立。各级地方党组织服从中央的各项决策,使得中央的权威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确立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要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我们党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由于民主集中制搞得好,党的革命事业就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所以在我们的革命事业中起了伟大的舵手作用,所以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不但是因为他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是因为他坚决地信任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倡导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民主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10]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受到削弱乃至破坏,最终酿成了长达10年的“文革”内乱,“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11]。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必须严格规范领袖个人与领导集体的关系。
(三)坚持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提高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要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这既是促进我们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时代要求,也是通过党规党纪的稳定性、强制性、公平性条文,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行为准则、处罚方式等重要事项的自身需要。只有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评判标准、处罚规定,才能使得党的政治建设走上正轨,避免陷入随意化、主观化的误区,既防止忽视党的政治建设、弱化党的政治属性的错误倾向,又防止利用党的政治建设使极“左”错误思想死灰复燃,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指导思想都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写入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方式明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法制保障。1980年2月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倡导性内容和禁止性内容,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员要对照《准则》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作风。如有违反《准则》的行为,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最严重的开除党籍。这就为此后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具体化的建设标准,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
(四)坚持将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为政治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后就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应该严格遵守党章,遵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起模范作用。”[3]39江泽民同志也要求:“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12]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5]232。
坚持把党的高级干部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是由其在党内的地位决定的。一方面,这是由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掌握党内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党的高级干部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权力中心,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以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因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政治建设搞得好,就能够带动身边一大批党员同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路线和政治原则;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往往也会将身边的一批党员引向歧途。
面向未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进行。具体来讲,党的政治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
1.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政治方向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标识,体现着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宣言》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方向,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人们之所以在一起组建政党组织,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人们之所以加入这一政党而不是其他的政党,是因为他们认同该政党的理想信念。倘若人们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任何一个政党的事业总是围绕着它确定的政治方向进行的,如果一个政党的政治方向错了,比如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或者与社会发展趋势及规律背道而驰,那么这个政党所进行的事业就会失败,就会动摇其根基,其权威和领导就会削弱甚至丧失。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繁重性前所未有,中国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在这种背景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尤为重要。
2.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方向。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然而,尽管如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上依然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依然会有不同观点的纷争。对此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和警觉,防止在政治方向上犯颠覆性错误。
(二)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1.中国共产党必须是拥有高度权威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发展,是一个党员人数众多且掌握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政权的执政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3]国家根本大法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领导地位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高度的权威,否则我们党就不能很好地承担起领导责任。就党内而言,我们党已经拥有9500多万党员,这些党员分布于不同的阶层、行业和地区,他们在利益诉求、价值理念、思想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倘若缺乏党内权威,全党就不可能团结统一,党领导的事业就无法完成。就党外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也需要其拥有高度的权威。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正在使全球政治格局发生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优势地位,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或者想方设法分化中国与西化中国,或者试图让中国改弦易辙,融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中央权威对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尤为重要。
2.坚持党中央权威与党的领导核心的权威的内在统一性。党中央作为全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党内必须拥有高度的权威性。党中央的权威内在地包含着其领导核心的权威。党中央领导核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领导核心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而且是特殊的一员;党中央的权威既包含着领导核心的权威又要通过领导核心的权威来实现。党中央领导核心在决定党内重大事务、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中央各项决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赋予其应有的权威。只有确立和维护中央领导核心的地位和权威,才能更好地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统一起来。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任务。
3.回答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权威具有的特殊重要性,有两个问题不可回避:一是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对发展党的事业、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关键性作用;二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规范领导核心与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关系、防止这种关系发生异化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危害,确保党和国家在党的领导核心带领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涉及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体制的重大问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关键在于建立完备的党内政治制度,这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关注和破解的重大政治课题。
(三)完善政治制度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1.完善政治制度对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党的政治制度是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实现载体。离开党的政治制度的支撑,党中央权威就失去了稳定依托和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党内法规,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些法规有力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力地维护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其次,党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规范化。将党在政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全党推广实施,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在系统总结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相关制度,并坚决执行和不断完善这些制度,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
2.把握党的政治制度的三个层面。党的政治生活内容非常丰富,与之相对应,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如果不对党的政治制度进行科学划分,就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也无法进一步完善党的政治制度,从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发展。面向未来要从三个层面完善党的政治制度:一是宏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宏觀层面党的政治制度是指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层次高、影响力强、约束范围广的制度,这些制度一般提出并阐述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目标、政治路线、政治方针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在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也正因此,宏观层面的政治制度相对较为稳定,短期内很少发生变化,有些方面的规定甚至从建党以来就没有发生过根本变化,也有一些方面的规定则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同而不断完善。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宏观层面政治制度的主要载体。二是中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中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是指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强、约束范围较大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是针对党内政治生活某一领域的问题而制定实施的,是党的政治制度的“中坚力量”。相比于宏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中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更加明确和具体,也更富有操作性,很多中观层面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对宏观层面政治制度的细化和补充,离开了中观层面的政治制度,一些宏观层面的政治制度就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贯彻落实。中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党内的条例、规则等文件中。三是微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微观层面党的政治制度是指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约束范围比较小、涉及内容比较具体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是针对党内出现的某一特定现象和具体事件制定实施的,针对的一般是某个专门问题,或者是对执行党的宏观和中观政治制度中出现问题的具体解释。微观层面的政治制度在党的政治制度中所占比例最多,条文内容最为详细,可操作性也最强。同时,这种制度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其主要载体是党内的规定、办法和细则、解释答复等。
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应当重视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制度,既要在宏观层面确定党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也要在中观层面谋划好党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各个领域,做到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还要在微观层面处理好党的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3.民主集中制是完善政治制度的关键。民主集中制的宗旨在于既追求民主的公平价值,又强调集中的效率價值,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党的各项政治制度中,无论是宏观制度,还是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制度,都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如何在发扬民主的同时不影响效率,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不侵害民主?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深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然而,只是明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念和组织原则还远远不够,必须将它们具体化为相应的制度安排,并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不然民主集中制的理念和原则依然有可能在实践中被搁置和扭曲。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突出问题和目标指向,从民主和集中两个向度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必然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5: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6.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J].前进,2019(3):5.
[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08.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27
[9]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0.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12.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629.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1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18-03-22(1).
责任编辑张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