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在党的事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方位,深入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方向,从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建全面覆盖的群众工作网络、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快形成党进一步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6-0027-09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的百年大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1]。走过第一个百年,党的事业正进入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也具有了新的历史方位,需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为磅礴的人民力量。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P14。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同样需要有大历史观,需要在把握大局大势中统筹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党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结伟大建党精神时,将对这一精神的概括最后落脚到“不负人民”[3]这一关键词上,体现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秉持的根本价值追求。党成立初期,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共产党人进入安源煤矿,向矿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建立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并组织发起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党掀起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壮阔历史画卷中的一个片段和缩影,它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初创之时,党就按照一大党纲所提出的“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4]P2的要求,从反抗剥削压迫、改善待遇、保障政治权利等方面来积极维护工人阶级最为迫切的利益。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P1096,通过土地革命等重要举措,培育了鱼水相依的党群亲密关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一直没有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但党的重点工作和所处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显然与革命戰争时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并不存在完整的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了,在无产阶级外部实行专政的国家功能自然弱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将主要的职能聚焦于对内进行有效治理,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推动和平发展,国家治理成为党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必须直面和重视的核心问题,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也与一定时期内国家治理的情势与任务密切关联在一起。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等战略措施的实施,都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的直接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在回答“为了谁”这个问题的话语表述和实践行动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成为党想问题、作决策的一贯依据和标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之时,我国处在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除了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也有着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征程上,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折射出人民利益诉求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更为复杂,“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够得到更贴心的照料”[7]等等,不胜枚举。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党和政府不再是公共资源的唯一掌握者和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群众工作对象和内容比上一个发展阶段进一步多元,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与社会、政党与社会需要更多的双向良性互动和协作而非单纯的自上而下单向度控制和管辖。社会发展本身所要求的更精细、更专业、更全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党在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长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带来的人民群众预期提升,都对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面临新情况、新特征、新挑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具有比上一个发展阶段更为有利的群众工作基础。这主要归功于两大战略的实施。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显著成效。防止权力的异化是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历来都需要高度警惕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信任、充分支持的背景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主要的工作是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共甘苦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确立全国执政地位之后,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也使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作为国家政权机关的官吏的特权地位问题”[8]P11,指出国家政权如果“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就容易“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并且,“这种情形不但在例如世袭的君主国内可以看到,而且在民主的共和国内也可以看到”[9]P109。近年来,党内出现的“四风”问题、贪腐问题就是部分党员干部脱离党的宗旨、“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所导致的结果,长期下去,势必会扭曲党的形象,造成群众对党的疏远和不信任,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把党建设好、建设强,着力防范执政党权力异化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以敢于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向群众昭示,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这一战略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和国家事业积聚了强大正能量,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是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消除贫困是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全球性挑战,同时更是一项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把精准脱贫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以史无前例的决心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最终“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10]P22。回望党领导脱贫攻坚战的历程,消除绝对贫困任务的如期完成使广大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的优势得到了集中凸显。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时一共归纳了五个方面,其中专门提到的一个方面即是“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10]P8。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过程中,大量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以优良的作风扎扎实实奋斗在群众工作一线,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重新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党员干部的人民立场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得到整体改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分别从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事业建设两个方面为凝聚人民群众共识、取得人民群众认同提供了保障,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具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方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全党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这一系列要求深刻把握了党和国家事业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构成了理解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维度。
(一)路线与方法: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工作路线是政党贯穿于全部政党活动和事务中的重要战略保障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党对待人民群众、处理党群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是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结合的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直以来都紧紧围绕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而展开。建党初期,面对“中国的革命如何革法”这个问题,党的领导人也尚未形成明确答案,“共产主义在中国怎样进行还要摸索”[11]P387,但重视发动工人运动、积极组织工人阶级的工作重心使中国共产党把工人群众作为党的事业紧紧依靠的力量。党“要使群众认定我们党、我们的同志是他们的领袖,并自愿地跟随我们去进行决死的斗争”,就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和正确地争取群众的工作过程”[12]P59。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路线作为契合党的工作任务的工作方法顺理成章地应时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群众路线概念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党中央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13]P97“经过群众路线”的表述突出显示了共产党人在事业发展中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群众工作对象和内容多元化、群众工作环境复杂化等情况与党的第一个百年发展历程有了巨大差异。一是从群众工作对象上看,群众构成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大量员工在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二是从群众工作内容上看,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增大;三是从群众工作组织网络上看,整个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单位体制”发生重大變化,呼唤群众工作的新机制;四是从群众工作大环境上看,境外因素与境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社会互动相互交织。[14]P177-179上述挑战应当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都将继续存在。
群众路线既然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就需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坚持和贯彻。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是复杂多元,就越要“从群众中来”,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避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弊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就是用党的作风建设为重要抓手来消除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以此来进一步保障党性和人民性的相统一。
(二)过程与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一思想反映在党的群众路线中,可以集中表述为“一切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所探索的人民民主道路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当今社会,大多数国家不可能完全采取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治理。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掌握较多资源和财富的资产阶级或利益集团,将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在政治过程中,通过争取执掌公共权力以实现保护自身利益、增加自身财富的目的,不充分占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很难实现真正的政治参与。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根本不同,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要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其内涵和要义就是在一切治国理政的活动中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在党的八大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阐释,他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第一点就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他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因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15]P218在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坚定的人民立场摆正党和群众的关系,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在“一切依靠群众”中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像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那样去维护部分人的利益。
从理论上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人民民主涉及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实践中,人民民主尤其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形成与我国当代政治运行过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否则就容易产生空而不实的弊端。近年来,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坚持通过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的形式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诸多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真实和有效,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是贯穿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其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了具体的治国理政事务之中,而不是口号式地泛泛而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战略体现,是保障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机制安排。
(三)成果与表征:突出强调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的基础,是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基础”[9]P226。资本主义生产力关系中的劳动异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剥削的存在致使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的发展是以大量个体被牺牲作为代价的。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的相对立的制度安排,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6]P330。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与此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善互为支撑的。人的全面发展越是充分,就越是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通过人的真正解放、人的发展程度的提高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能共同享受到这些社会财富。
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成为党坚定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战略路径。在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7]P364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党的领导人旗帜鲜明地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要遵循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经济发展时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18]P4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至今,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充分的物质文化基础和更为迫切的社会需求。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追求,反映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6]P45。进入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在方向上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努力奋斗,还要推动这项事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以如期达到在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和突出表征,将在长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加快形成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路径
(一)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人民利益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并不矛盾,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越是紧迫和繁重,中国共产党就更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快完善党的领导体制,“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19]P138,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领导群众、组织群众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0]P8,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供了遵循。应不断完善党领导人大、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明确议事决策机制,通过流程化的规范确保党委(党组)及时研究和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种重大事项,在各类组织中切实发挥领导作用;进一步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在党委(党组)工作中的落实,将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纳入干部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体系中,提高党委(党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用制度化措施保障基层治理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需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再按照程序进行决策。
(二)构建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群众工作网络
基层党组织的广泛建设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网络,但是,组织覆盖不等同于工作覆盖,组织覆盖是基础,工作覆盖见实效。随着群众构成情况、职业分布和就業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群众工作涉及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一些领域虽然已经建立党组织,但如果其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职能发挥不能适应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就反而会成为群众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短板”。应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细化整顿措施办法,用建立台账、整改销号、跟踪检查的模式严格确保整顿效果;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在基层支部形成制度化成果,用标准、具体的工作流程保障党支部切实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组织设置,明确功能职责,创新活动方式;高度重视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着力探索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链上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
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党的十八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有着多元的制度化平台,党员干部并不缺乏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然而,粗浅地了解群众诉求与深刻地理解群众诉求有着不小的差距。群众密切关注的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食品安全等问题,往往由于领导干部自身没遇到太多的相关难题而了解不全面、体会不深刻,无法感同身受,最终影响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直接联系群众能够促进领导干部近距离感受群众诉求的迫切、体会诉求背后的痛点难点,增进对群众的情感认同,为更好服务群众提供基础。应加强建设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到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下访制度、基层办公制度等,把直接联系群众、更好服务群众作为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职责。
完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是充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就越高,党和群众的关系就越密切。应加强党员管理制度,结合不同群体党员实际情况,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履职承诺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在执法部门、监管部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等服务群众的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党的作风建设,采取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党员服务群众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因地制宜进一步探索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健全志愿服务规范,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完善考核体系,激发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应拓宽和巩固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手机管理系统、电视电话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确保群众诉求能方便快捷地及时表达;借鉴一些地区出台网上群众工作实施方案的做法,建立诉求受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限时反馈、群众评价的工作流程,切实保障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流程和效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搜集和分析,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群众意见,并加强反馈;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培育群众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引导群众合理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通过更为科学的法律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重大环节推动尊重民意、广集民智不断走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框架和基本内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归根结底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是我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价值追求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建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显示了突出优势和巨大功效。应加大力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着重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强化人大代表工作,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推动人大代表更好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外,党领导人民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应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拓宽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中完善听证会、意见征询会、评议会等制度,规范工作流程,避免形式主义,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企事业单位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有效参与管理;加强民主党派监督职能,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系统方法,完善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的衔接机制,强化来信来访、政府门户网站、纪检监察部门投诉平台、举报热线、领导热线和信箱、新闻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创新群众监督方式,维护群众的批评监督权益。
(五)建立健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初步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为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和实践行动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一,加强共同富裕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立体多元的系统工程。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行充分认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制度框架和制度目标进行中长期的阶段性规划。2021年6月,党中央选取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并印发了具体意见,开始在一个省域对推动共同富裕进行全面试点,应及时总结示范区经验,鼓励其他地区进行有效探索,并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不同的政策性指导。
第二,完善兜底保障的社会政策体系。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党和政府履行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兜底责任的集中成果显示,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兜底保障的社会政策仍应不断坚持和完善,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底线保障。应保持农村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适度拓展社会救助范围;以养老和医疗保障、兜底救助、住房供应和保障等领域为重点,推动相关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
第三,全面建设符合本阶段实际情况的共同富裕多元政策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上看,共同富裕政策体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状态;从改进不平衡的发展上看,共同富裕政策体系主要涉及区域协调、城乡协调、行业协调、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要通过公共政策制定逐步消除上述领域的两极分化和贫富不均;从政策手段上看,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囊括了法制手段、行政命令、转移支付、税收、资金补贴、宣传教育等等,不同政策手段的适用条件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择、精准施策;从建设主体上看,共同富裕不仅仅需要党和政府着力推动,还需要“一切依靠群众”,做到人人参与、共创共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强大的创新致富能力,让广大群众在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投身到走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4]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中国社科院现代史研究室,等.“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周恩来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Abstract:“People firs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PC’s century-old struggle,and also a major principle that the Party must always adhere to on its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As the Party’s cause moves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CPC’s insisting on the “people first” principle,deeply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he Party’s insisting on the “people first” principle,and further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rete path for the Party’s holding the people’s stance and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system,building a mass work network with complete coverage,improving the working system for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contacting and serving the masses,improving the system of whole-process democracy,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etc.
Key words:people first;people’s stance;mass line;CPC
(責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