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0例

2021-01-09 15:38杨瑞勇郭剑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颈性泽泻胸椎

杨瑞勇,郭剑华

(1.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二科,重庆400020;2.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

颈性眩晕(CV)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局部软组织张力失调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1],多伴随头颈部疼痛、恶心、耳鸣等交感神经亢进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研究用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患者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8例,女32例;年龄18~62岁,平均(41.4±2.5)岁;病程2周~5.5年,平均(9.8±3.4)周。

诊断标准:依据《实用脊柱病学》[2]和《临床神经病学》[3]颈性眩晕标准拟定。①眩晕多呈发作性,活动时诱发,常交感神经激惹征;②可伴有颈肌紧张或神经根症状;③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曲度变直或反张,寰枢关节半脱位等改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2周内未进行眩晕系统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所致眩晕;②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X线显示C1C2关节脱位、半脱位,或严重骨质疏松;⑤不愿加入试验或不能坚持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升清降浊法

温针灸。取百会、脑户、玉枕(双侧)、大椎,患者取正坐位或俯卧位,操作者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卫生医疗器械厂生产,规格0.30mm×40mm)。脑户穴向风府穴方向透刺,双侧玉枕向天柱方向透刺,针体以30度角刺入浅筋膜层1~1.5寸,轻提插,至酸胀感为度。大椎穴斜刺约0.6~1.0寸,百会穴直刺约0.2~0.3寸,诸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将生姜切成厚度为2mm左右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上扎些小孔,从中间穿过百会穴、大椎穴的针身,把姜片平铺在皮肤上,将艾柱置于针柄,距穴位垂直距离为20mm点燃后以局部感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次施灸30min。日1次,共治疗7次。

自拟定眩汤(即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药用茯苓30g,泽泻20g,炒白术15g,桂枝12g,甘草5g。7剂,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2.2 胸椎松动术

针刺治疗后患者去枕仰卧于治疗床,双臂交叉于胸前,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医者站于患者右侧,右手握空心拳掌心向上,置于胸椎上段下方。左手及上腹部轻压于患者两肘部,两手协同带动患者稍转向左侧,归位时以寸劲有控制的向下弹压,此时可听到“咯哒”声,通过椎体在右手滚动调整脊柱位置,来回数次,直至复位完毕。

治疗7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显效:病情显著好转,颈椎活动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与工作。有效:病情好转,对日常生活活动与工作稍有影响。无效:病情无改变甚至加重。

4 治疗结果

痊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5 讨 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亏虚等密切相关,总以“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为根本立论根据。气血津液不足,清气不升,髓窍失养;浊阴不降,痰湿瘀滞,清窍蒙蔽,故出现头晕眼花,甚者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因此在针对眩晕的治疗中,可简化中医治疗思路,通过升清阳、降浊阴,将针灸、中药巧妙结合,脑窍气血充足,水道通条,方能神清气爽,耳聪目明。

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无论其病因为何,其根本病机均为髓海不宁,膀胱经“入络于脑”,督脉“入属于脑”,故取穴均为督脉、膀胱经穴以充髓益脑止晕。百会位于阳位之巅,是升阳要穴,道家更认为百会为百脉之宗,百神之会。大椎为诸阳之会,有通调督脉、固卫安阳、清脑醒神之功,是承接阳气之所在。百会升阳,大椎接阳,二者并用,协同增效,加用温针灸更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助清阳之气循督脉入脑止晕,

脑户为及玉枕穴属于“腧穴所在,主治所能”,针尖方向沿纵轴线向下,松解寰枕筋膜,以减轻其对椎动脉牵拉力,达到解除椎动脉痉挛,增加前庭迷路供血的作用,且有效的避开了针刺风池、风府等穴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度大大提升。

定眩汤为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淡渗化湿,既除已成之痰,又除未成之饮;桂枝辛温,健运脾阳,助中焦气化之职,且有利水降逆之功,二者合用温阳化气,通畅水道;白术健脾燥湿,合茯苓以杜绝生痰之源;泽泻利水渗湿,兼崇中焦之土气[4],通降上冒之浊阴,甘草调和诸药,既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之力;更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之功。全方处方精炼,可祛痰湿、降浊阴、升清阳,使气机升降出入复归有序。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者认为颈交感神经兴奋使椎基底动脉痉挛、脑后循环缺血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一[5],动物实验也证实刺激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6]。考虑颈部交感神经节操作的风险性,结合现代解剖学基础即颈交感神经节由脊髓1~5胸节段侧角细胞发出纤构成理论,改用上位胸椎松动手法,恢复脊髓上胸节段功能,间接抑制颈交感神经节兴奋状态,解除椎动脉的应激性痉挛,改善前庭迷路缺血,可快速改善眩晕症状。

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颈性泽泻胸椎
泽泻到底“毒”不“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什么是颈性眩晕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