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梦圆,闫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哈氏医学起源于清朝,历经五代传承,因以妇科为专长,得名为“哈氏妇科”。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是第一、二批全国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历经五代传承,在妇科疾病诊治方面思路清晰,对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妇科杂病等有很好的疗效[1]。哈氏妇科认为气血失调,脏腑失和,冲任不能通盛,则导致经、带、胎、产方面的病变,特别是气机紊乱,是妇科诸病发生的关键所在。哈氏妇科重视气分药的应用,认为它对调畅气机,运行气血,开闭导滞,活泼生息,具有重要意义[2],正如《丹溪心法》[3]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说明气血失调为诸病发生的关键所在。现将哈氏妇科运用理气药的配伍应用规律总结如下。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与冲任二脉通过经络相联属,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冲任通盛,女子经、孕、产、乳均正常。若肝失疏泄,脏器怫郁,气血失调,则诸病发生,正如《丹溪心法》[3]所云“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故肝气郁滞者,当以疏肝理气为主;若肝郁化火,则疏肝清热;若横克脾土,则疏肝健脾。肝气郁滞者,以疏肝和营之逍遥散主之,常加香附、川芎、玫瑰花、木香之类,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若肝郁化火,治从“热者寒之”,常选用醋柴胡、醋香附、川楝子、醋青皮、竹茹等药,以疏肝解郁,辛散热邪。若肝气郁滞,横克脾土,治以疏肝健脾,常用砂仁、木香、陈皮等以健脾化湿,半夏、苏梗、竹茹以和胃降逆。如治疗经行吐衄,哈氏认为其发病多由血热气逆,经血不从冲脉行下行反而上溢所致,治疗原则为“热者清之逆者平之”,若肝郁化热,破血妄行者,治当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因气有余便是火,解郁自能降火,火降则血止,故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气机的有序。津能载气,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使其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常导致痰饮水湿形成,若痰饮水停则易阻碍气的运行,反之痰湿水饮也可因气滞而停。故《丹溪心法》[3]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宣,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哈氏妇科常选用旋覆花、苏子、川朴、藿香、佩兰、石菖蒲等理气燥湿化痰。如治疗带下病,哈氏认为其发生机制常以气郁为本,以湿邪为标,郁则气机失调,水湿不运,故方用二陈汤加竹茹燥湿化痰和中,炒白术健脾燥湿,柴胡、香附理气解郁,以达气行则湿化之效。
气能行血,血能载气。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无法行血,则血停而瘀生矣。《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4]:“……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5]亦谓:“气结则血凝。”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若气滞初及血分,则常用青皮、郁金、川芎、泽兰等行滞导络;若瘀血为主者,治从“血实者宜决之”,以破血逐瘀为主,配伍理气行滞之品,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以使气行血行。如治疗癥瘕,哈氏认为癥为有形之实邪,病位多在血分;瘕为无形之气结,病位多在气分,但血分病每多兼有气分亦病,气分病也常导致血分亦病,临床应全面考虑,故常用柴胡、香附、厚朴理气解郁,行血中之气;刘寄奴、赤芍、丹参、三棱、莪术、茜草、瓦楞子、苏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佐以女贞子、白芍滋阴养血,破瘀而不伤血,消补兼施,以达到活血化瘀、软坚破积之效。
《妇人大全良方》[6]中提到“女子以血为本”,故妇人病的治疗中多以顾护精血为主。哈氏认为调经养血莫如滋水养木,故哈氏治疗妇人病时常注意滋补肾阴肾阳,使阴阳调和,以达到养血调经之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养血调经之时也要注意配伍理气药,使之补而不滞,行而不涩,滋而不腻。若气虚者,以补益脾气为主,可选用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之补而不滞,气机条达;若阳虚气机运行迟滞,往往虚中夹瘀,当以扶阳益气为主,可选用陈皮、柴胡、吴茱萸、乌药之类;若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选用砂仁、香附、玫瑰花之类,一为畅运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血,而生血气。如治疗席汉综合征,哈氏认为其因以闭经为主证,类属中医血枯经闭范畴,治疗多以滋阴养血为主,方以菟丝子、山萸肉、女贞子、五味子、桑螵蛸等滋补肝肾,圣地、天冬、石斛、花粉等滋阴养血,生津沃燥,诸药合用以治其本,重用葛根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并能生津止渴,少佐沉香曲、砂仁以调理气机,达到补而不滞,行而不涩,滋而不腻的作用。
李某,女,22 岁,未婚。就诊时间:2020 年4 月30 日。
经行腹痛4 年。平素月经第一天开始腹部胀痛,疼痛剧烈,持续一天,服止痛药不能缓解。平素月经规律,7/30 天,月经量中,色黯红,夹血块,痛经(+++),腰酸(++),经前乳胀(+),末次月经2020 年4 月15 日。带下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诊断为痛经,辨证属气滞血瘀证。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0g,当归20,白芍15g,元胡10g,川楝子10g,香附10g,乌药10g,刘寄奴10g,白芷10g,细辛6g,炒蒲黄15g,三七3g(冲服)。5 剂,水煎服,经期服用。非经期服用七制香附丸(一次一袋,一日两次)和桂枝茯苓胶囊(一次三粒,一日三次)。
2020 年5 月28 日复诊:诉末次月经为2020 年5 月16 日,经期腹痛消失,月经量少,色黯,7 天净,近日睡眠差。舌淡红苔中心白厚,脉弦细。予前方炒蒲黄改为生蒲黄,去三七、白芍,加川芎10g,苏木10g。4 剂,水煎服,经期服用。非经期继续服用七制香附丸和桂枝茯苓胶囊。连服两月,痛经已除。
按:“痛经”中医亦称之为“经行腹痛”、“经痛”等。中医认为诱发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举凡劳伤风冷,寒客胞中,瘀血内阻,气滞血瘀,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哈氏妇科认为痛经的主症下腹疼痛,其发病机制不外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所致,故治疗上依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应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2]。本例痛经属气滞血瘀证,气滞血亦滞,血瘀气亦郁,故见腹胀痛,经血色黯夹块,气滞重者兼见乳房胀痛。腰为肾之府,肾主藏精,肾精不足则腰酸。气滞血瘀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和活血化瘀两方面[2]。本例处方是以逍遥散为基础,以期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的作用,应用元胡、川楝子、香附、乌药、刘寄奴、白芷、细辛、炒蒲黄、三七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兼以补肾止痛。复诊时患者疼痛消失,但月经量少,色黯,寐差,故在前方基础上炒蒲黄变为生蒲黄,加川芎、苏木以增强理气活血之效。气血通畅,则经顺痛止。
总之,哈氏妇科在治疗妇科疾病过程中重视气分药的配伍应用,认为血之与气关系密切,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气与血在人体生理、病理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妇女尤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气血不仅是妇女经、孕、产、乳的基本物质和营养来源,且气血失调影响冲、任、督、带的正常功能,也实为经、带、胎、产等妇科几环的重要机制,其中又以气机不畅为气血失调的关键所在。若气机通畅,运行无碍,始能气血协调,脏腑安和,体健无病;若气机壅塞,运行不畅,气血失调,则疾患丛生。故治疗疾病就是要“疏其气血,而致和平”,所谓的调和气血,在很大程度上要以调畅气机为主导,使之升降出入,畅行无碍,气血协调,脏腑安和,病患得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