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监 测 课 程 改 革 研 究

2021-01-09 06:32姬亚军张改利徐元乙张盼丽
河南化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考核实验

姬亚军,张改利,徐元乙,张盼丽

(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根据实地情景设计监测方案,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做出综合性评价的学科,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通过分析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特点与现状,提出课程改革建议,优化课程教学,以提升课程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环境监测课程特点及现状

1.1 课程内容繁多,教学难度大

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容复杂,几乎涉及所有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监测,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验较多,易造成教学进度快,学生无法紧跟教学进程,以及庞杂的知识体系难以突出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等问题。

1.2 学科交叉性强,知识储备要求高

环境监测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在污染因子测定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往往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推导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

1.3 教学实践平台缺乏

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大量的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相关软件应用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并应用各环境要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类型的单一化和实践性教学平台的缺乏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2.1 优化理论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1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侧重点

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将重点章节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拓宽课程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例如,在讲授甲醛的测定时,可以引入“空气或废气中挥发性醛、酮的气相色谱法测定”等文献进行补充讲解,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具体测定原理、操作步骤及方法。

2.1.2以传统教学为主导,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目前,课程教学在我国高校内主要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基础知识。在现代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板书时间,增添课堂趣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丰富课堂的多样性和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可适当采用“案例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换位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专业知识[1-3]。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具体的环境监测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如在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一节中,通过讲解潘阳湖水质监测的方案制定、青海湖水质监测的方案制定、信阳市居民用水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等案例,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观点,教师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课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对课堂知识有更系统的理解。“换位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换位,还应该具有更深入的换位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验到身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作业批改的换位让学生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忽视和出错的地方,对知识记忆更深刻。复习课、讨论课的换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全面的能力,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2.1.3积极利用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所有高校基本都已经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且能弥补线下课堂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形式,将重点知识放在课堂上讲解,将简单、次要的知识以课件、视频、参考书等形式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自行观看学习,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网络教学空间资源,一方面可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放慢和重复学习,会的地方可以加快或者跳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问题、分享环境时事热点和普及前沿知识,扩展学生知识储备,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作业设置可以以闯关形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并将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学年考核总成绩中,以此督促学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进度。

2.2 完善实验课程教学,注重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教学作为环境监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但是实验课程教学开展的实验项目大多是延续历年来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陈旧化会导致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时以往年的实验项目为依据,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此可以通过更改实验设计方案、调整实验操作步骤和拓宽实验监测项目等途径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这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得到更多未知的结果,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开展的环境监测实验大部分是验证型实验,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以及其他类型实验占比较小。应根据实验项目的特征和实验学时的安排,合理安排实验类型,以溶解氧的测定为例,验证型实验强调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验证不同水样溶解氧含量,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例如:从取水样地点的现场调查,监测方案的制定,布设水样监测点,采集水样与分析测试水样溶解氧含量,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最后实验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流程由学生独立完成。验证型实验强调锻炼实验操作能力,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能锻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3 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校内学生如果只拘泥于校内规划的教学课程安排,将导致视野不够开阔,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在本学科教学当中可设置适当的实践性教学。

2.3.1实行校校共享,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突破高校单一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式,树立开放多元的教育理念,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校校资源共享以及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术研讨,也可共同参与国际环境监测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创新人才。

2.3.2科研项目融入教学

教师可引领、组织学生团队申请相关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科研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样品的实地勘测、布点、取样,样品的提取与配置,实验步骤顺序的安排,到实验结果的处理,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撰写科研论文等,学生可充分掌握科研实验的基本流程,也可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4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多元多样的考核方式才能改变“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现出形成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的优势,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进行综合性评价,突出考核形式多样,考核时间灵活的特点。高校课程考核的综合测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以及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并按一定比例合理进行分配,这种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了过程与结果并重,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标准层次化的特点。由于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课程,因此可提高实验成绩所占的比例,以达到督促学生注重实验操作的目的。平时成绩可从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表现、课堂测验、线上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课堂PPT演讲等方面进行考查,占30%;实验成绩可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部分,占40%;期末成绩可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考核,占30%。教学考核评价模式的优化能充分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严谨的考核模式下,学生会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 结论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又需要多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资源环境、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更多的环境问题,所以社会对环境专业的人才要求逐渐提高。高校需在环境监测学科的课程教学上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进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教学改革上不仅需在教学内容、实验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更加需要高校、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交互性、启发性。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出大批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考核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内部考核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