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峰,曹玉霞,闫 敏,郭 健,孙雅婧,王海军
(1.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619;2.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三科 ,山西 太原030006;3.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系,山西 太原 030619)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免疫IgE介导,以鼻痒、喷嚏、鼻黏膜肿胀等为典型临床表现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据相关资料显示,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大于农村)[1],不仅严重了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学习质量,而且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2]。目前西医主要以药物口服、对症治疗、控制症状为主,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极易产生药物依赖,且疗效短暂,停药后易复发。而中医方面中,单纯的中药治疗短期效果不及针灸治疗,但远期疗效确切,而单纯针灸治疗短期疗效虽值得肯定,但无法长期维持,远期效果不佳。故笔者导师提出针药并用,标本兼治,以锋勾针勾割双迎香、印堂、双上星、双通天穴为主取得鼻炎治疗的短期疗效、并配合培土生金的“补气运脾方”(自拟方)巩固疗效,取得鼻炎治疗近期、远期效果的双重保障,现介绍如下。
鼻炎发病之根本在于肺脾气虚,阳虚卫外不固所致,而风寒异气侵犯鼻窍、壅塞津液、引发的鼻塞、流清涕、喷嚏等症状仅为“其标”。导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病位在鼻,因此鼻部局部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短期疗效的关键一环。
临床中针灸针对过敏性鼻炎局部治疗的手段较多,如针刺、艾灸、火针、刺血、埋线等。其中包含割治疗法,割治疗法是一种由针刺疗法演变而来,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通过用手术刀切开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处的皮肤对局部给予适当刺激,从而促进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中医外治特色疗法。目前过敏性鼻炎鼻部的割治疗法的使用均直接针对靶器官鼻黏膜,以“鼻丘、下鼻甲”为治疗点,以改善鼻黏膜的病理变化,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鼻黏膜腺体分泌为目的而取得缓解鼻部症状的疗效[3]。据相关文献统计[4],鼻炎为目前阶段中医割治术的优势病种,治疗有效率可达92.67%,但是尚无针对鼻部周围穴位进行割治的相关文献记载。考虑可能与割治疗法的操作要求相关。因过敏性鼻炎局部治疗穴位多在面部,而面部肌肉少,神经丰富,疼痛觉明显,且割治后留有伤口影响面部美观,患者接受度低,故予穴位处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借鉴“割治疗法”原理、优势的基础上、将穴位的治疗作用与锋勾针的针具优势结合,通过锋勾针勾割鼻周穴位(双通天、印堂、双迎香、双上星穴)治疗过敏性鼻炎,并在临床中使用,取得了显著疗效。
锋勾针是师怀堂“新九针”中的一种特色针具,由古九针之一的锋针与民间常用的勾针相结合以不锈钢材料制成。主要适用于一些急性或痉挛性及某些慢性疾患所致的局部功能障碍[5]。
过敏性鼻炎常常难以根治,且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与外界环境相关,因此临床发作常呈反复性与难治性。过敏性鼻炎日久,势必导致鼻部邪气羁留,壅滞愈重,鼻部局部功能障碍。因此本病属顽疾久病,非常规疗法所能解决。锋勾针的针体嵌于针柄中,针头与针身呈45°角,为三面有刃的锋利钩尖(长约3mm)。锋勾针将毫针、锋针、勾针三者优势相结合,同时兼具锋针、勾针和毫针三者之效。锋勾针于穴位处施治既克服了锋针仅在浅层施治的局限,又克服了单纯毫针提插捻转刺激相对不足的局限,同时又充分发挥勾针之优势[6]。
治疗鼻炎时,施术者压手的示、中二指绷紧所刺部位皮肤,刺手呈执笔式持锋勾针,迅速将针头刺入皮下(刺入时针尖与皮肤呈75°角),针头刺入后稍等片刻,将针体扭正,与皮肤垂直,将皮下纤维挑起。上下提动针柄,进行勾割(一般勾割3~4次),此时可听到割断皮下纤维的声音[6]。锋勾针勾割(双通天、印堂、双迎香、双上星穴)治疗过敏性鼻炎,可发挥以下五重治疗作用:一为针刺之功:锋勾针兼具毫针之效,刺入穴位可疏通鼻周经络,运行局部气血;二为割治之功:锋勾针包含勾针之效,转动针身,割断皮下组织和肌纤维,较之毫针单纯的提插捻转刺激量大,可增强本法疏通局部壅滞及经络之功[6]。三为刺血之功:锋勾针又含锋针之效,鼻为清窍之官,过敏性鼻炎往往鼻部邪气羁留,局部功能障碍,锋针刺血可使邪随血出,局部气机通畅,有助于疾病向愈。四为勾挑之功;锋勾针刺入穴位后,达到一定深度便上下提插,反复数次,以挑断局部部分纤维组织,这是一种有利的伤害性刺激,通过刺激鼻部周围组织的修复,从而促使鼻部功能正常化[7];五为截根效应,锋勾针勾割印堂、迎香二穴,通过将二穴下纤维组织挑断而产生强烈刺激,进而调节神经平衡,促使鼻部机能向愈,达到病源由此截断的目的[8]。此外相对于常规穴位处的手术刀割治操作方法而言,锋勾针针头钩回,三面有刃,且刃面在内曲面,不仅减小了在钩拉穴位下肌纤维时对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9],而且施治后无明显伤口,不影响面部美观,患者接受度高,在保证了效果的同时又兼具安全性,操作更简,患者满意度高。
治疗过敏性鼻炎所选取的穴位处方为印堂、双迎香、双通天、双上星四穴。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开窍于鼻,且迎香位于鼻旁,又兼近治之功,故刺之可疏风解表,通利鼻窍[10]。《针灸逢源》载:“鼻受天气,为宗气之道,心肺之门户。其经络所至,专属阳明,自山根之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11]。头部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部交接,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头部正中,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诸阳主气,具有通行阳气、卫外御邪之功),位于督脉两侧,因此针刺此二经穴可振奋阳气、疏风解表、宣通鼻窍,此功效正中过敏性鼻炎中医病机,即卫表不固、风寒入乘、鼻窍不利[10、12]。故循经取穴取上星、通天、印堂三穴。上星,督脉穴,与督脉及手足三阳经气相会的百会穴相近。《针灸穴名释义》云:“上星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 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13]。故刺之能通调受阻之经气,升清降浊,复鼻窍通利之性[14]。印堂为经外奇穴,既位于鼻部上方,又为督脉循行所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此刺之既可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使气致病所,又可通达阳气、扶正祛邪、通利鼻窍。而通天穴,通天者,使天气通于肺,肺气通于鼻也,本穴属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有顾护卫表、抵御外邪之用。《百症赋》亦云“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故为治疗鼻疾之要穴,刺之可疏风解表、通利鼻窍、开腠祛邪[10、15]。诸穴合用,共奏解表疏风、助阳扶正、宣通鼻窍之功。
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肺脾二脏。《难经》曰:“肺气虚寒,卫气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寒之邪,风寒侵入,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发为鼻鼽。”本病机关键在于肺气亏虚,肺开窍于鼻,卫外不固,外邪侵袭以致肺之宣发功能失常;或脾气虚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肺失濡养,肺卫更虚,为外邪所扰。因此依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自拟“补气运脾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桂枝、白芍、细辛、辛夷、白芷、防风等)来培土生金、补益肺脾、调和营卫、通利鼻窍。本病病程日久者,多久病及肾,肺肾俱虚。鉴于此在补气运脾方的基础上加一味五味子,一则补肾益气,以求“金水相生”之功;二则宁心助眠,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三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有抗过敏的作用,因此用之可改善患者鼻粘膜的超敏状态、降低变态反应活性。此外,临床中许多患者多伴咽痒症状,可加薄荷,利咽止痒;若伴纳呆、食欲欠佳者,可加木香、砂仁加强理气健脾之功。
临床中发现,北方过敏性鼻炎患者大多对蒿草类过敏,因此患者在强健体魄、注意饮食、合理作息、保持心情舒畅的常规预防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远离“蒿草类”等过敏原,从而真正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李某,女,31岁,2019年4月10日就诊。鼻塞、鼻痒、流涕反复发作3年余。3年间每遇受寒后便出现鼻塞、打喷嚏、鼻痒、流涕等症状反复发作,曾就诊于当地西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曾口服西药抗过敏以及中药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现鼻塞、喷嚏、流清涕、鼻痒,遇冷时加重,伴有咽痒,无咳嗽。纳食一般,睡眠欠佳,舌红苔白厚腻、边有齿痕,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为鼻鼽(肺脾气虚证)。治以疏通鼻部,补益肺脾,宣通鼻窍。治疗予锋勾针勾割双通天、印堂、双迎香、双上星穴。中药用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辛夷9g(包煎)、白芷9g、防风6g、五味子9g、薄荷6g(后下)。7剂,水煎,早晚分服。当锋勾针勾割完后,鼻塞、鼻痒症状明显改善。4月17日二诊,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次予锋勾针勾割治疗、中药去薄荷,余不变,再服7剂。同时嘱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注意适当锻炼。6个月后予电话随访,半年间鼻炎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