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2021-01-09 08:35王立辉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优良率肱骨肩关节

王立辉

(法库县中医医院骨外科,辽宁 沈阳 110400)

肱骨近端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病率占总骨折发病率的4%-5%,其中80%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无移位或轻微移位,15%-20%为移位骨折[1]。肱骨近端骨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由于青少年活动能力强,骺板相对薄弱,导致发生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且多为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而老年患者,由于本身机体免疫力较差,骨较脆且多为骨质疏松,轻微的暴力则可对其造成损伤。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常表现出上臂外侧青紫,肿痛,或造成患者无法正常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肱骨近端骨折分型较为复杂,很易导致手术失败,继而影响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状况,增大骨折畸形愈合的风险,和肱骨头发生坏死的几率。近年来,随着我国骨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逐渐呈现在大家的视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首选方式。此次研究中,我院对患者应用了这一治疗方式,且取得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94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在我院经CT、X射线等检查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部均存在活动障碍,同时伴有肿胀,疼痛等症状,所有患者知晓此次实验,并签字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颅骨损伤,盆腔骨折等患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精神异常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47例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21-58岁,平均(42.38±3.58)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9例,高处坠落15例,意外摔倒15例;观察组47例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23-56岁,平均(42.87±2.29)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20例,高处坠落18例,意外摔倒9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分布均衡(P>0.05)。

2 方法:观察组执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术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体位,将三角肌胸肌作为入路点。对于大小结节有骨折的患者,采用5号缝线,经肩袖止点执行缝合操作,之后牵引为复位,提供协助。在G型臂机持续不间断的监视下,执行骨折复位操作,纠正患者的肱骨头,颈干角倾斜角,使其恢复正常,使大小结节,恢复至解剖位置后,采用2.5mm 1-2枚的螺纹针临时固定,在患者结节间沟外侧,将LPHP放置。待锁定螺钉打入后,完成锁定固定操作。手术中,应用LPHP自带缝合孔,以张力带原则为基本,固定之前牵引大小结的缝线,此项操作也有利于修复合并的肩袖损伤。手术完成后,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疗,持续1周,同时为患者处理颈腕吊带,保护患者患肢,使吊带持续4-6周。术后第1天,在理疗师的指导下,指导患者被动练习肩关节功能,若患者未出现疼痛,再逐渐恢复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和范围。术后随访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X线片检查,若观察出现愈合状况,即可拆掉患者的吊带,叮嘱患者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若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骨折已痊愈,则可叮嘱患者开始进行抗阻肌肉力量等方面的训练。对照组执行常规解剖钢板治疗,对照组手术等操作与观察组一致,但其采用常规解剖钢板对患者进行固定,放置于患者结节间沟外侧和大结节下方5mm的位置,调整好钢板位置后再放入。同时术后也与观察组一致,予以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2-4天进行肩关节被动锻炼,依据患者的情况逐渐扩大活动范围,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摆动练习,术后3周,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上举,后伸,外展等主动锻炼。

3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状况,满分为100分,分为功能30分,疼痛35分,活动范围25分,解剖位置10分,优:总分≥80分,80≥良≥70分,差<70分,计算优良率。(2)观察患者疼痛情况。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后的疼痛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值越高,证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3)观察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肩关节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4)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出现的感染,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血管损伤,畸形愈合等人数,计算其并发症发生率。

5 结果

5.1 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97%,对照组优良率为87%,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5.2 2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为(5.1±0.7)分,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为(2.0±0.5)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2±0.1)分;对照组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为(5.7±1.0)分,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为(2.9±0.7)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8±0.4)分,观察组总体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t=9.976,P=0.000)。

5.3 2组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为(36.4±10.1)分,术后3个月评分为(58.3±11.4)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81.3±9.5)分;对照组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为(34.5±9.6)分,术后3个月评分为(50.5±10.1)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5.1±8.3)分,观察组各个阶段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369,P=0.001)。

5.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出现感染1例,肱骨头坏死1例,螺钉松动0例,血管损伤1例,畸形愈合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出现感染2例,肱骨头坏死2例,螺钉松动3例,血管损伤1例,畸形愈合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1.656,P=0.001)。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骨密度,关节囊强度等,当强大的外力作用于人体的肱骨近端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骨折损伤,给患者带去极大的痛苦[3]。据相关资料显示,肱骨近端骨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由于青少年时期,活动力度较大,易于出现肱骨近端骨折,而老年患者因为骨质疏松等原因,也易发生肱骨近端骨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临床上针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主要以早期完全复位为治疗原则,最大限度保障肱骨头的血液供应,同时在进行骨折断端固定后,叮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也能尽快恢复[4-5]。对于成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因为其本身活动力度和范围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几率,多数预后情况较好。医生在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如考虑患者的骨折移位,成角,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因素,采取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法,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多数为轻度骨折移位患者,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一般不作手术治疗,采取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对于Ⅱ型以上且伴有明显骨折转移者应予以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能减轻骨折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6]。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通常是采取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这一方法虽能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预弯和塑性,但在其固定过程中,常采用的为松质骨螺钉,承受的压力有限,这对于骨折块转移患者而言,增大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易出现螺丝钉松动等问题,不利于患者预后的康复。此次研究中,我院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接骨板能与患者的骨组织紧密的固定为一体,螺钉以一定的固定角度将钢板与患者的肱骨固定,保持了其平衡稳定,在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过程中,锁定钢板无需紧贴骨组织,减少了局部坏死以及感染的情况出现,患者预后情况较好,且钢板锁定过程中,进入患者体内的锁定钉固定空间较为广泛,可对患者的肱骨头实现三维固定,提高了患者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7]。此外,还可经过钢板上的小洞,缝合固定肩袖,便于医生操作且牢固可靠。对比此次研究中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患者疼痛情况,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观察组均优于执行常规解剖钢板治疗的对照组,证明这一治疗方式确对患者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使患者更快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

综上,对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能提升治疗疗效,减轻患者治疗痛苦,促使患者肩关节尽快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更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优良率肱骨肩关节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与体会
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