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研究

2021-01-09 02:13俞菁菁
记者观察 2020年36期
关键词:视域教育工作者校园文化

文 俞菁菁

一、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国务院在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具备育人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社会主义特点、高校特色及新时代发展趋势,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现高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及学风。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是对高校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新媒体对时代发展、师生观念的影响,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细化来说,教育工作者需遵循如下原则。

(一)传承与发展整合原则

基于校园文化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凝结而成的文化形态,其形成过程既可以看做是传承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发展过程。在新媒体视域下,诸多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引入高校教育管理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高校应遵循校园文化发展历程,整合传承与发展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就传承角度而言,教育工作者应结合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创新学科教学观念,利用新媒体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引领主流社会文化;就发展角度而言,教育工作者应遵循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宣传方式与呈现效果,激发校园文化活力,使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发展。

(二)开放与融合统一原则

就文化范畴而言,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将社会文化为基础,但与社会文化及其他亚文化存在差异,相互影响。在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文化的交互方式增多,交互空间扩大,校园文化与外界的互动增强,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大。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开放原则,创新文化交流方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方向与新内涵。例如,高校工作者可开通微信公众号及微博账号,针对校园事件和社会事件,发表相关看法,引导正确的舆论,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影响。

同时,在新媒体带来的开放背景下,高校学生接收的外界信息增多,教育工作者不可一味打压或拒绝,应遵循融合原则,吸收并借鉴优秀的信息内容,纳入校园文化的范畴,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使校园文化更贴合时代发展特征。

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融合延伸至学科教育中,整合新媒体与学科教学,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师生开展跨学科教研提供帮助,打破学科间的局限,培养综合型人才。

(三)多样与主导协调原则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的网络活动更为多元,在空闲时间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查资料、进行网络学习,形成全新网络社会文化,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诸多子文化。

细化来说,校园文化的多样发展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高校的学科较为多元,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使高校衍生出多种风格、内涵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媒介融合趋势普遍,高校学生接受社会亚文化的渠道增多,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尊重校园文化多样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多样与主导协调的原则,明确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校园文化建设符合高校教育任务,贴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总的来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社会主义观念占领网络高地,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网络舆情,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接触网络时,做到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避免学生受不良网络思想影响,将拜金主义、媚俗之风扼杀在萌芽中,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二、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新媒体应用的管控

为实现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目标,切实落实传承与发展整合原则,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新媒体应用的管控,将新媒体的应用纳入高校管理制度的范畴,规范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等工作,建构坚实的网络不良文化抵御墙,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工作的有效落实。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高校新媒体监管制度,对新媒体平台、师生发布的网络内容进行全面监管,并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并屏蔽相关词汇,保障校园网络的健康安全。例如,某高校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分级管理,实施“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制定发布审查机制、不良信息处置机制与保密管理责任机制,提高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力度,避免不良信息传播。

然后,高校应加强对媒体工作者的监管,制定人员管理、考核制度,约束媒体工作者的行为,保障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例如,某高校定期收集新媒体平台数据,推出新媒体指数榜单,评选综合影响力最强的新媒体,以评促建,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为落实开放与融合协调原则,引导师生合理利用新媒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师生的辨别能力,使其在应用新媒体时自觉规避不良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媒介素养选修课程,将新媒体应用纳入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媒体,合理利用互联网,有效甄别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发展学生的网络素养、媒介素养及思政素养,形成良好的校风及学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例如,某高校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基础,编写媒介素养选修课程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时政要闻及社会热点,锻炼学生自主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浏览互联网信息时能够坚定立场。

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教育模式,开展信息化教育,利用新媒体引导主流文化,打造现代化、先进性、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例如,某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时,引进慕课教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学堂在线”,观看清华大学刘震教授讲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将通过新媒体浏览网络繁杂信息、玩游戏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强化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加大德育教育力度

为落实多样与主导协调原则,有效应对多样校园文化造成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将德育教育渗透于高校的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保障校园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一致性。

在高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专业,要求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人文素养,并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爱好,举办多样社团,由学科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使多样校园文化建设控制在主流社会文化范畴内,实现多样与主导的有效协调。例如,某高校开设花样跳绳社团,由体育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健康有趣的花样跳绳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虚拟网络世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在高校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开通高校官方网站、APP等网络平台,由官方主导校园网络舆论,扩大德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例如,某高校构建微信公众平台,设置校园资讯、学生资讯及教学管理三项功能,定期推动积极向上的图文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通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内容介绍高校发展历史、展示高校最新动态、呈现学生生活、发布考试或就业等信息,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我身边的正能量”等互动活动,创设健康网络氛围,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创办手机电子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时事、校内新闻、校园管理、娱乐休闲等内容,编辑手机电子报,以彩信方式发送给学生,宣传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传承与发展整合原则、开放与融合统一原则、多样与主导协调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中,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应用的管控,创设良好校园氛围;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视域教育工作者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