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和VR新闻结构模型分析

2021-01-09 02:13宋誉冉
记者观察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受众

文 宋誉冉

一、VR沉浸式新闻报道现状

(一)概念介绍

VR指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该技术的新闻报道被称为VR新闻,2010年“沉浸式新闻”的概念首次出现,即新闻研究领域的VR技术应用,可以将其理解为基于故事或场景,受众可在新闻中体验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生产方式。作为科技创新产物,沉浸传播属于“沉浸式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可基于该新闻实现新闻的更好参与,新闻叙事的第一视角亲历也可同时实现,及时性的新闻可由此发展为实时性,无所不有的新闻载体也能够同时弥补传统新闻的单一枯燥,音视频资料、大数据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新闻效果可对受众造成更深远影响。

(二)实践探索分析

1.突发新闻报道

突发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探索主要围绕现场感强调进行,需在短时间内权衡新闻的写作质量和报道形式,具体探索还需要实现数字和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通过短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并生成沉浸式VR全景突发新闻,突发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时效性要求可较好得到满足。以发生于2015年的“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纽约时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开展的VR沉浸式新闻报道具备较高借鉴价值,通过制作《守夜的巴黎》这一虚拟现实新闻,受众可通过VR技术真实感受恐怖袭击下的巴黎,恐怖袭击所带来的苦难可更为真实的传递给受众,受众可同时通过全息影像获得“亲临现场”悼念遇难者的途径,现场的有效信息可由受众自己来抓取,在弱化对新闻背后逻辑分析的前提下,突发新闻的VR沉浸式新闻报道可保证高完成度新闻作品在短时间内完成。

2.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报道

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主要围绕对公众影响的强调展开,这类报道追求通过数据库、视频、摄影、可视化技术、文字报道等新闻资源引起公众广泛而深入谈论及公众利益维护。在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探索中,《纪念艾米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其中代表,该报道获得了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报道卓越表现奖”,通过VR纪录片和交互型文章的灵活应用,该报道对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私刑事件开展了深入探讨,在文化视角下,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历史事件的广泛讨论及思考。通过VR全景视频叠加历史图像,以及基于实地探访和档案材料制作的虚拟现实纪录片,受众能够完全沉浸于360°全景视频中,同时加深对历史细节的了解,受众真正成为了历史事件的“探访者”,最大限度的直观感受也使得广泛传播效果产生。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需重点强调事件结果的意义,结合记者调查基础即可实现对重大新闻的揭露。在VR技术支持下,受众可基于CG模拟技术可实现虚拟访问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事件或关键地点,通过应用交互性界面及各类工具,即可实现“进入”现场的问题探究。在调查性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探索中,2017年获得瑞士媒体奖“最佳数字新闻奖”的《重油》报道属于其中代表,该报道围绕国际重燃料油贸易进行,《时报》团队基于Facebook社交平台建立了参与式媒体社交集群并实现了线上线下并行,报道质量可基于各方观点收集而实施衡量,辅以可视化数据、虚拟现实、CG等技术,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和深度报道作品得以大量涌现。可见,VR沉浸式报道在调查性新闻中的应用可使受众真正参与到新闻调查中,受众对事件结果意义的认识可由此深化。

4.解释性新闻报道

解释性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重点在于信息叙述的逻辑关系强调,叙述逻辑属于其核心,在VR技术支持下,这类报道可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呈现明确展示复杂新闻故事背后的叙述关系,新闻事件本质及发展趋势解读也可更好实现。在解释性新闻的VR沉浸式报道探索中,今日美国网和《亚利桑那共和报》合作完成的《墙》属于其中代表,该报道获得了2018年美国网络新闻奖“解释性报道奖”。基于丰富的一手材料、纪录片和虚拟现实体验形式、聊天机器人及播客等陈述方式,《墙》围绕“美墨边境墙”的政治考量开展了深入分析,用户可基于航拍视频深入了解边界地理环境、海关关税、濒危物种、农场主生活、部落分裂、宗教冲突等复杂问题,并逻辑清晰地深入思考“美墨边境墙”的建设价值与意义,VR沉浸式新闻报道的优势得以更好展示。

二、“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

(一)理论传播模型

本文研究依托的理论传播模型包括5W传播模式、香农-韦弗线性传播模式、德弗勒互动模式。5W传播模式指的是who、what、whom、what effect、what channel,即谁、说什么、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采用什么渠道;香农-韦弗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五个传播过程的功能环节,具体涉及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具体包括以信息形式传递需要传播的内容编码、转换信息编码为信号、信道传输、信号解码并转换为信息、信息解码获得有意义信息,这一过程中信道受到的噪声影响必须得到重视;德弗勒互动模式认为信宿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同样可能出现信源,同时传播的全过程均可能出现“噪音”,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属于该模式的强调重点,

(二)“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

分析虚拟现实环境可以发现,该环境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传统模型不存在差别,但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受众(信息接收者)获取的信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首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发射和接收信息过程中有着体现,同时在信息内在特性上也有着明确体现。技术本身会决定编码和解码过程(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从信息反馈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可细分为面向发送者的、面向信息本身的,前者类似于传统传播模型情况,后者则能够实现信息与接收者间的互动。信息接收者内在的因素如社会文化环境、知识、个性,或一系列环境均会对反馈造成影响。如多个用户存在于一个虚拟环境中,每一个用户在传播模型中的信息解码均会受到自身环境、知识、个人意愿等因素影响,用户间的互动和分享也会产生影响。每个用户在多用户模型中可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与其他接收者开展互动,接收彼此的反馈信息。对于本文研究的“信息”来说,“沉浸式新闻”中的“信息”指的是VR内容,可提供沉浸式体验满足接收者需要,传播者和接受者均可基于意愿对自身观念进行选择和改变,与内容实现互动。

三、VR新闻结构模型研究

(一)新闻叙事结构演进

分析生产传统新闻故事内容的过程可以了解到,“倒金字塔”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新闻话语主导地位,该结构下的报道内容排序以重要性程度递减原则为依据,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在“倒金字塔”结构下会放置于最显著的位置。但随着计算机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受到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影响,无法适应以互动性、多媒体、超文本为特征的网络新闻传播需求使得“倒金字塔”模式正逐渐被淘汰,新闻叙事结构研究也因此进入新时代,“斜金字塔”模式便属于这一时代的研究成果,网络新闻话语的规律和特征可基于该模式阐释。“斜金字塔”模式由尖端朝左的模型组成,从塔尖到塔底依次为基础层、解释层、情境层、探索层,同时按照信息量逐层递增次序进行新闻组织,受众基于自身需求的信息积累和获取可逐步取代传统视角下的记者重要性判断,“量的视角”逐步取代“质的视角”。在“斜金字塔”模式中,何时、何处、何人、何事等基本问题由基础层负责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由解释层回答,新闻报道必要信息可由此补充;情境层用于报道的语义解析,信息情境化可由此实现,网络新闻特征也能够更好体现;探索层用于提供细节性解答信息,更好服务于信息需求量最大的受众。

(二)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结构

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的结构可细分为第一深化阶段、第二深化阶段。第一深化阶段可基于由“为什么”“什么”“如何”“谁”“在哪里”“什么时候”组成的立方体模型进行表述,具体可用于表示虚拟环境,即通过VR模式用户进行内容获取的虚拟环境,上文提及的新闻5W在其中可以直观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在“沉浸式新闻”提供的新闻报道中所获得的观感体验近似于目击者;第二深化阶段需在第一深化阶段的基础上加入:“新路径”“文本”“图像”“声音”等丰富新闻故事知识结构的元素,其中的新路径指的是内在VR新闻故事内容,由于用户可决定是否对额外叙事元素进行观看,因此新路径可理解为用户是否选择只观看第一深化阶段内容,是否深入了解报道更深层次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和VR新闻结构模型能够为新闻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理论传播模型、“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新闻叙事结构演进、虚拟现实新闻内容的结构等内容,则深入揭示了VR沉浸式新闻报道原理,为更好顺应时代,相关探索还应关注5G技术的应用、高自主交互性带来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受众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曲艺受众分析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不能根本改变新闻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