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境 精准翻译文言文

2021-01-08 03:34罗秋菊
高考·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袁绍语段阶梯

罗秋菊

摘 要:高三文言文翻译备考复习低效,原因是学生重词语、轻文章,解决之道为回归文本语境。语境分为三个阶梯:从句子内部的词义、语法、结构的把握使翻譯做到字字落实;通过语段、篇章的整体理解,翻译得更准确;借助历史、地理等常识使语句更符合情境,翻译得更精准。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精准;语境

文言文是高考备考的重头戏,翻译是最难的部分。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翻译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方法有“对换调补留删”等。尽管习得了这些方法,学生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显得刻板和机械,难以拿到满意的分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句子是被单独拎出来的,考试时时间一紧张,考生极容易只盯着句子,即使语句不通也还是硬译。严复《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这是说翻译不仅要准确,还要考虑语句的通畅。

《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之后才是“翻译”。怎样才能“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而“文中”强调的更是语境。

何为语境呢?一般来说,语境包含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语言本身的字、词、句、段和篇章构成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背景、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心情等。

笔者在讲评2020天河区一模的文言翻译题时,在回归语境翻译上做了一些尝试。

【例1】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本句关键词在“寡”“济”。学生的主要问题:“多端寡要”没往动词方向走,词性意识不浓;“端”字翻译不准确;“欲与共济”未补充介词宾语“之”并落实到“袁绍”;不讲究动宾搭配,“拯救危难”“成就大业”才是较好的动宾搭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关注内部语境

(一)句子结构分析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上下两句为对称句,且句内转折,“好谋无决”是两个动宾短语的转折,故“多端寡要”也为两个动宾短语的转折,“多端”和“寡要”均应译为动词结构,故“多”和“寡”均为动词。

(二)语法分析

“欲与共济”中“与”为介词,介词后面需要加宾语构成介宾结构,而“共济”为副词加谓语动词的形式,因此“与”后省略了“之”。这是文言文常见的介词宾语省略的情况。

(三)词义推断

“多端寡要”中“端”在词典中有以下义项:

1.名词,事物的一头或一方,(引申)开头、头绪、方面;

2.形容词,端正、正直;

3.动词,仔细、详审;

4.副词,终究。

通过语法判定“端”为名词,因此就很容易判断此处应为“头绪”“方面”。

另一个关键词“济”,其常见义项有:

1.动词,渡河

2.动词,成

3.动词,帮助、接济

4.动词,停止

与“大难”搭配应选择“帮助、接济”,但“接济”多指经济上的帮助,“拯救”与“天下大难”搭配更为合适。参考答案将“济”译为“拯救”,出题人对语境的尊重可见一斑。

此时,句子缺主语且“霸王的大业”是什么仍待解决,这就需要关注到上下文乃至外部语境。

(四)语段上下文

从上文“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可推知本句主语为“袁绍”;通过“徒”“未知”可感知传主郭嘉对袁绍持强烈的否定态度,参考答案将“难矣”译为“实在是很难啊”也就不难理解!

这样,词语的落实、主语的补充、事件的解读已经非常清楚了,仅“霸王之业”稍显生硬,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外部语境。

二、关注外部语境

如果考生有点历史常识,看到“天下大难”就能在脑海中浮现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群雄逐鹿的历史,也就不难理解曹操、袁绍、刘表、刘备之间的纷争;“良禽择木而栖”,也就不难理解郭嘉为什么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成为曹操赤壁之战前帐下有名的谋士之一。因此“霸王之业”即为“称王称霸、统一天下”的大业。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

为了给学生一个抓手,笔者试着将语境总结为三个阶梯:

1.第一阶梯——内部语境:字字落实(词义、结构、语法)

2.第二阶梯——内部语境:上下文、句子大意

3.第三阶梯——外部语境:常识(历史、地理、人物身份、生活常识等)

翻译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但只有关注了语境,翻译方法才能落到实处。先增强学生语境意识,并反复运用于答题实际,从而增强翻译能力。因此,第2句也试着按照“语境三阶梯”的步骤让学生逐一落实。

【例2】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

本题存在的问题:①对人名不敏感。大部分考生把“尚”翻译成“尚且”,而忽略了前文的“尚兄弟”。②语感较弱,这也使得“尚”被译成“尚且”。如有“尚且”,后应有“何况”搭对。③“死主之臣”为动用法,只有少数考生译出。④逻辑混乱。“招其死主之臣”译成“招揽让主人死的臣下”“招来那些害死主人的臣子”,是丝毫不讲逻辑的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也引导学生用“语境三阶梯”的办法一一解决。

1.句子内部字字落实:用语法分析“死主之臣”中“死”的为动用法;

2.利用上下文语段:文段开头有“初,北见袁绍”,可解决对主语不敏感、主语不对的问题;

3.历史常识:

☆许,河南许昌,曹操根据地。

☆刘备,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不会久居人下,后与曹操、孙权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袁绍逃往河北。

☆袁绍:袁绍第三子,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在穷途末路之时投奔了蹋顿。

☆乌丸:辽东,在东北,即东夷。

语言环境本身具有复杂性,不同材料的特点不同,命题者会依据材料本身的特征进行设题,因此有必要寻找不同的材料来强化学生对语境的认知,于是有了下面的强化训练。

【例3】(2019年课标全国卷I)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本句关键词为“短”“擅权”。实词积累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抓手:从“冯敬之属尽害之”可知“短”为“说坏话”;从“皆自贾生发之”可知“擅权”为“独揽大权”。此句综合了词意及上下文。

【例4】(2017年全国卷I)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本句难点在“乱”,不少同学译为“打断”“扰乱”。联系上文“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兄长对弘微有养育之恩,弘微和兄长名为兄長,实亲如父子。基于此种情感态度,弘微不会对兄长的话语蛮横无理地“打断”或“扰乱”。此处之语境,关注了人物之间的情感态度。

【例5】(2016年课标全国卷Ⅱ)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本句难点在“雁矢”,学生大多译为“大雁的羽毛”。解决之道为抓基本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事件起因:“岁大饥”,导致“人相食”的悲惨境地,于是副使崔应麟看到了民吃“雁矢”;事件的经过:用袋子装起来给登云看,并“即进之于朝”。能让登云觉得事态严重,当即带到朝廷去的,“羽毛”显然不合事理逻辑;事件的结果:朝廷开仓赈济百姓。

此外,高考命题导向为立德树人,选文一般为600字左右的浅易传记,叙述古代贤臣良吏的几件事,借以表现他的优良品质。如果抓住崔应麟“副使”的身份,作为“贤臣良吏”,对下爱民,对上忠君,语句是关于百姓民生的事情,更合乎文理、事理、情理。

提到传主官职,会经常变动:时而升,时而降;时而调动,时而免职,演绎出一场场宦海浮沉的悲喜剧。不同任上,传主的事件会不同。因此,较之于局部的语段关照,完篇阅读也是解决精准翻译的一个办法。如何完篇阅读?梳理文章。以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为例,孙傅的为官轨迹: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蕲州安置、给事中、兵部尚书、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留守少傅、赠开府仪同三司。笔者有如下尝试:

1.梳理并概括。

如果考生了解一些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是否可以更清晰地认知传主形象呢?于是有了第二个表格。

2.借助官职职责,分析人物身份对事件的影响。

古代官职基本就几大类,出现在高考选文中的也基本稳定。即使暂时不大清楚,而我们在复习过程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在文本隐含的外部语境上多下功夫,久而久之,学生以前不太熟悉的“文化”慢慢就变为“常识”。语境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此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回归到“阅读”中去。

经过梳理,不难得出人物的主要品格为“忠君爱国”,再结合语境三阶梯做题:“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句子内部字字落实:用语法分析“帝”为动词“称帝”;

2.上下文语段:上文“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得知“钦宗”被废;

3.历史常识:再结合点历史常识,钦宗被废,立了张邦昌做了异姓傀儡皇帝;

4.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官员讲究气节,“一臣不事二主”,“吾当死之”也就顺理成章;“中国”在此处作为行政单位,而“中原”强调的是地理位置,因此翻译中不变。

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完全能精准翻译此句了。

从句子内部的词义、语法、结构的把握使翻译能做到字字落实;通过语段、篇章的整体理解能帮助翻译得更准确;如果还知晓一些历史、地理、官职等常识,更为加分。总而言之,要想做到翻译的精准,需要调动一切跟文本相关的、你所知道的来帮助解决问题,最终翻译精准不是梦!

参考文献

[1]汤文.浅谈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J].科技信息,2008.

[2]李丽君.增强语境意识,提高答题效率[J].语文月刊,2015(4).

猜你喜欢
袁绍语段阶梯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常识:斜坡与阶梯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眼力与气度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爬阶梯
艺术创意阶梯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