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

2021-01-08 09:06张艺佳
高考·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整本书教学实践中将评点法这一传统读书方法进行改造,并以合理的方法论支撑教育实践有很大的教学价值。评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

关键词:“评点法”;整本书;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前人的阅读经验,又要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评点法”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版本”,其中部分名家评点的思想更是成了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对评点进行个性化调整后推陈出新,并且将其科学地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评点法”的内涵与演变

所谓“评点法”,由“评”和“点”两部分构成。“评”即评论、点评,“点”是指读书时点抹的符号,评点法就是由“评”的文字和“点”的标志性意义复合而成的。通常意义上来讲,评点就是文学评论家通过在文本中批注评语或勾画精妙语词来表达自己意见、抒发感想的一种方式。

(一)南宋正式形成

阅读中个人化的涂抹评论行为古而有之,但最早集选文与评点于一体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本是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评点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形成最晚的方式,广泛地汲取了南宋之前各种文学形式的精华。例如:评点中的“点”即指标点,5世纪的敦煌遗本中已经出现了多达17种用途各异的标点符号,后世评点中的符号体系已见雏形。又如评点之“评”甚至可以溯源至《论语》中孔子对于《诗》的评价语句和阐明作者创作旨意的《毛诗》之序。

(二)明清全盛

明代评点的新对象转向了史书,其中对于《史记》的评点最负盛名。以收录众多名家评论的《史记评林》中《项羽本纪》为例,其中仅眉评就达到了154条,囊括了描写、叙事等多个角度。也正是由于“古文词派”把“史”看作“文”进行评点的思想,明代文学评论对象逐渐拓展到了叙事文学——白话小说。

(三)近代衰落与现代重振

二十世纪后,中国的文学评论大多效法西方采取独立成文的形式,或刊登于报纸或杂志上发表。其核心精神与我国古典的“评点法”不谋而合,但是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后来,批注之风渐绝,很少有读者在纯文学的阅读过程中进行体系化的评点。近几十年来,有很多文学研究著作将名著的评点文字作为探索创作意图、文辞考证的重要依据。例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等。更是有学者对于明清白话小说的名家评点进行“再评价”,评点的研究之风重振。

二、“评点法”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评点法”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畏难情绪”,改善整本书“阅读生态”。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发现本校超过60%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前没有与《乡土中国》或《红楼梦》相关的阅读经验,且超过50%的学生对于以上两本书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市重点高一学段的学生存在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较弱的情况。甚至于在初期的《红楼梦》自读阶段,少量学生无法在晨读的20分钟内完成一回的阅读任务或者是即便是阅读完成后也“味同嚼蜡”,不得其意旨。高质量的整本书阅读本应成为人生中的一种趣事、一种发展内驱力、一种本质性的需求,但学生被网络“碎片阅读”“浅阅读”绑架的现状逐渐消磨了他们追求理想化阅读的意志。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若是教师能够摘选一些名家的评论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提供给学生加以辅助,会大大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例如:学生独立阅读《红楼梦》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一段时,必定会对于其中的诸多判词感到困惑并可能会在阅读一两首后丧失阅读耐心与兴趣。若是此时教师能够及时提供脂砚斋的批语或是自己的随评加以辅助,那么许多障碍便会迎刃而解,甚至学生会对于作品“草蛇灰线、伏案千里”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体会,从而进一步激发继续阅读、深度阅读的好奇心。

三、“评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

(一)閱读准备阶段展示评点范例并规范评点方式

与“批注式阅读”侧重于文字性批注不同,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评点。其一,展示不同位置的评点并明确其功能。我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基本形态多样:有卷首总纲性的评点,也有正文中的点评——眉批、夹批、回前末总批等。在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可以策略性地选择不同的评点位置,并且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时借助回前末总批梗概的方式,结合跳读的方法,选择性地略读一些难以理解的文本,重点关注情节的主线,掌握作品核心思想;而在教师导读阶段则更多侧重于对于作品的“眉批”“夹批”,关注文本细节,含英咀华。其二,构建个性化符号体系。宋人读书便多用朱、墨、黄、青等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后世文人更是熟练运用截、抹、圈、点等各种符号进行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中,可用符号标注文章大小层次以及文中令自己赞叹或生疑之处,为日后的深入批注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质疑符号、分层符号并不要求绝对的统一性。每个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评点习惯建立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只要其合乎基本规范,每个符号前后特定指向一致即可。

(二)自主阅读阶段巧用“注释式”与“体验式”评点

曾有学者将《红楼梦》中的评点进行分类研究,其中便包括“提供须知见闻的简短评注”以及“触文兴意,一时感应的谈吐”两类。例如:《红楼梦》中常有一些晦涩字词或是特殊称谓,若是学生能够在初读之时自主地搜索、积累,必会由点到面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呈现出的相对于“现代西方”的本土社会形态。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存储量有很大不同,在接触到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无为政治”“浮士德式文化”等时会感到困惑。此时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以“注释式”评点的方式去补充须知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相信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髓。因而,于生字词处、于令人困惑处、于背景补充处进行“注释式”评点,是学生初读整本书时扫清阅读障碍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学家大卫·库伯曾系统性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这一教育学理论,他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和环境互动的过程而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因而在整本书教学中进行“体验式”评点阅读首先要注重“情感性”。在学生自主阅读阶段可以通过校本阅读指导的形式提示学生通过融入作品艺术境界的方式“披文入情”,尝试与作者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常有潜台词,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母出场后的语言描写便是典型——看似是以情相劝实则以身份阻拦。若是学生能够在自读时能够以“共情”的方式去思考,将人物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加以解读,教师导读阶段再加以交流,必定会对于贾母这个“大家长”对宝玉溺爱之情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其次,整本书的“体验式”评点阅读还要格外注重学生评点的“个体独特性”。每一位读者由于社会经历、个体因素、文化积淀的差别,即便是阅读过相同文本后的体验也会大相径庭。这时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评点视角便十分重要。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诗词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评选出最喜欢的几首诗作,在回目后撰写简短的个性化诗评,将阅读中的审美感知转化为能动性的创造,在评点中展现自己的才情。因而,于情感认同处、于词句优美处、于另含深意处、于思维启迪处进行“体验式”评点是学生自读整本书时获得独特阅读体验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教师导读阶段不舍“鉴赏式”与“思辨式”评点

“鉴赏式”评点是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体驗”后,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角度深层次地研读评点的过程。例如:脂砚斋在第二十七回后有这样的批语:“《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俭法、重作轻抹法、虚稿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也。”众所周知,《红楼梦》中有关于叙述技巧的文本整合与收集是十分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课题尝试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大量采用了伏笔的写法,其构思行文前后关联十分紧凑,其中出现的每一个有姓有名的人物,都会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中起到作用,并且自然地存在于作品所呈现的生活场景之中,请你在《红楼梦》中找几处体现千里伏线写法的情节,加以评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当学生面对题目毫无头绪时,教师可以及时提供名家评点或是引导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自行查找评点借鉴,从而对于文本进行“精读”。不仅是作品的叙述技巧可以进行“鉴赏式”评点,书中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人物形象的欣赏、主旨内容的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都为读者留下了“鉴赏式”评点的丰富空间。

新课标在对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进行解释时提到了要“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而,在阅读名家评点文字、教师展示个人评点、同学分享个人评点时,教师也不要忘记培养学生“思辨”的精神。“思辨”精神之培养可以从课堂上鼓励学生对于名家的争议性点评入手,亦可从课后对于学生“异读”的评点文字进行收集并且再探讨入手,亦可引导他们对于自己在自主阅读阶段的评点进行批判。总而言之,本课题希望通过“思辨式”评点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勇于拒绝灌输、敢于打破定势、积极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

结束语

“评点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课题在实践中也发现其对于教师校本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创新能力、教学预设能力、课堂把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如此,不同学生的学情千差万别,“评点法”在整本书阅读运用中如何更加有针对性、更加严谨、更加有效,还期待着本课题的研究者以及更多教育研究者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谢谦.国学基本知识现代诠释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章培恒,王靖宇.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石头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3.

[5]管筱雅.“圈点评注”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

[7]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1):24-33.

作者简介:张艺佳(1995—),女,汉族,哈尔滨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陕师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整本书阅读方法及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JYB132007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整本书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语》整本书阅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