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振军
【导 语】瓦,记载着岁月的变迁,岁月的轮回;瓦,承载着一份乡情,一份亲情。每个人头顶都有一片瓦,这片瓦里不仅有情,更有无限的记忆。让我们走近那带着烟火气的生活,聆听瓦下的情话,感悟生活的真谛。
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成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際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作“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会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赏 析】瓦是普通的,却记录着老北京的生活点滴;瓦没有温度,却让人感受到它的热情,感受到它的烟火气。因此,文章作者对鱼鳞瓦情有独钟。鱼鳞瓦的灰色房顶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更是童年生活最好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四合院面临拆迁的命运,鱼鳞瓦也将消逝不见,瓦浪如海般的壮美之景将不复存在。我们虽有无奈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如第四段,写人们在灰瓦顶上晒东西,将艾蒿和蒲剑扔上房顶图吉利,还把打完孩子屁股后的葱扔到房顶,这些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语言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读来,这一幅幅画面如在眼前,感觉真挚、自然。
句式上,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如选文第五段,长短句交错运用,使得文章富于变化。
头顶上那片瓦
积雪草
那天,小眼镜先生跟我视频时,说起一个意外事件。他的同学晚餐时,意外被鱼刺卡住了,状况不大好。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根不大不小的鱼刺刚好卡在喉咙处,上不来也下不去。手忙脚乱地折腾了半天,鱼刺竟然自己下去了。
小眼镜先生的同学竟然伤感起来。他大学毕业后远离家乡,去大城市打拼,以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一个人生活在外地,要应对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像换工作、租房子、交水电费、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吃饭问题等等,一大堆的琐事把人搞得焦头烂额。他感慨:“怎么人一长大,就会碰到一大堆的麻烦事儿?简直让人崩溃,真想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小眼镜先生说给我听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其实生活中的那些琐事、麻烦事一直都在,并不是忽然间长出来的。年少的时光,我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底下,遇到困难、危险、麻烦,有父母冲锋在前,我们一直生活在父母为我们营造的美好时光里,误以为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童年的记忆里,蹒跚学步、牙牙学语都有父母的陪伴。父母会捉住我们的小手,教我们识文断字,背诗、念歌谣,亲手写下第一个字:人。睡觉时,父母会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讲故事、掖被角……素常的日子再清苦,这年节和生日一定要过得像模像样,要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值得怀念的成长轨迹。
我们听到的是父母的关切,看到的是父母的笑脸,生活中所有磨难都被父母掩藏在笑容底下,让我们误以为生活就是如此,或者是本该如此。岂不知,生活还有另外一面,琐事麻烦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还有困苦和磨难,还有过不去的坎,都是父母在替我们扛,替我们挨。
父母是我们头顶上的那片瓦,替我们遮风挡雨、替我们承载苦难,日复一日为生计奔波,为生活受累,无条件地为我们营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爱”字,而这个字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本。
终有一天,我们会长大,会懂得,原来生活中很多风和日丽都是父母无条件的给予。父母是我们生活在尘世间最大的温暖,快乐时可以跟父母一起分享,让一个快乐变成无数个快乐;受伤时可以躲进父母的港湾疗伤,以及得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
父母是我们头顶上的那片瓦,是家的守护者,是爱的守望者,也是我們今生最大的银行。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让我们寄存烦恼,提取快乐。父母在,就是我们今生最大的财富。头顶上的那片瓦还在,家还在;父母不在了,人生最后的屏障就消失了,哪怕有再多的钱,也变成了这世间最穷的人。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等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别人头顶上的那片瓦,就会明白为人父母的苦心。那是一场心甘情愿、痛并快乐着的付出。
【赏 析】《头顶上那片瓦》的作者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引发人们的思考。身处异地他乡,我们会感觉孤独无助,这时必然会想到不时打来关心电话的父母,而父母这时就是我们头顶的那片瓦。因为在父母眼中,子女是他们的牵挂,更是他们的希望。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子女,也会成为别人的父母,更会成为子女头顶的那片瓦,这就是生命的轮回,更包含着人类不断繁衍的动力。
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中心。如“父母是我们头顶上的那片瓦,是家的守护者,是爱的守望者,也是我们今生最大的银行”这句话将父母比喻为“瓦”“家的守护者”“爱的守望者”“今生最大的银行”,突出了父母对子女整个人生的影响。
青瓦上的乡愁
张凌云
有人说,炊烟是屋顶上的庄稼,那么,青瓦就是栽种庄稼的土壤,是联系着我们人生之根的那片乡愁。
小时候,常会坐在屋檐下发呆,盯着对面低矮的青瓦一看就是半天。那鱼鳞状的青瓦,黑压压地排成一座座小山,越堆越高,仿佛永远也迈不过去,颓圮的地方长出了蓬草,有些阴森,要是有阳光还好些,若是逢上雨天,雨水顺着瓦槽往下滴落,啪嗒啪嗒地打在地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了这怎么也淌不完的泪水,从白天淌到黑夜,直至淌到时间的尽头。
在我的心里,所谓青瓦,不是因为黑瓦的雅称,的确就是青颜色的瓦。那些檐口的瓦当瓦楞,受长期雨水的浸泡,纷纷长出一层青苔,里面的瓦上也有,只是少些,不下雨的时候,远远望去茸茸一片,有些可爱,有风吹过,吸一口,甚至能嗅到青翠的味道。
许多年里,我就在那狭小的井壁下张眺,看四季轮转,光阴萦回。并不总是下雨,何况四时的风景本来不同。春天的青瓦常会浮上一层淡淡的烟霭,叽叽喳喳的麻雀飞个不停,少年的心思也跟着躁动,带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夏天的青瓦像瞌睡人的眼,大而无神,你瞧着它,自己也感染了周围慵懒的气息,在嘹亮的蝉鸣声中打着瞌睡。秋天,天高气爽,青瓦似乎愈发地高峻,仿若大雁的翅膀悬在半空之中,自己也随之飞升,却又感到有几分心慌。及至冬天,青瓦上凝结了白霜,有时更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人却变得心安起来,好大一场雪,遮盖了整个村庄,也让我们能好好入眠。
那时未觉得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有多么神奇,相反只想着能逃离。孰料多年以后,当我住久了城里的楼房,却常常想起记忆里的那片瓦。甚至,当后来读到“一春梦雨常飘瓦”“透瓦清霜伴月明”这样的诗句时,心中会猛然一惊,原来,我的梦仍飘浮于那片青瓦,我的家仍映照着那方霜月,它们一直在那里,氤氲着脚下要走的道路。正如仓央嘉措的那首诗:“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原来,曾经想逃离的那片青瓦,竟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我久未愈合的一道伤口,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老家。
从前,老家有捡瓦的风俗,选一个天晴的日子,走上房顶,用新瓦把老瓦换下来,那些瓦也就有了全新的生命。人们对青瓦始终是敬重的,它们高挂在我们的头顶,是我们必须仰视的一座山。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富丽堂皇的建筑,其锦绣斑斓,飞甍丽瓦,远非老家的小屋可比,但那些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却比不上老家平淡无奇的黑色土瓦更有故事,更有温度。
回不去的是故乡,走不到的是远方。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终将飞向远方,但那些屋上的青瓦还在,它们垒成了一座高台,生长在每一处能瞭望乡愁的地方。
【赏 析】在这篇文章中,青瓦是家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乡愁的象征。青瓦与“我”的关系密切:小时候,在青瓦圈成的空间下,四季轮回,“我”逐渐长大了,愈发渴望走出去;当真正走出去后,我才发现,大千世界美好的背后是内心的孤独,反而希冀回归故乡。青瓦给作者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牵挂。在外面的时间越长,对家的思念,对故乡的眷念也愈发强烈,这是很多在外游子对故园的真实情感。此时,青瓦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
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第四段,作者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描写,突出青瓦在四季中的变化,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时,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手法来写青瓦,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青瓦的观察之细腻,突出作者对青瓦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