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晶
(浙江省德清县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200)
中风是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继发很多并发症,便秘即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据相关数据显示,中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48%,其中出血性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高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发病率高于急性期[2]。 便秘对中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康复,影响生活质量[3]。临床除给予患者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外,西医常用大便软化剂、促动剂、渗透性和刺激性泻药等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易引发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重点转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中医外治法。本文笔者以耳穴压豆与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治疗中风后便秘5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4-5]的中风后便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段为59~76岁,平均年龄为(63.4±4.1)岁;病程为35~86 d,平均病程为(56.3±7.5)d。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段为61~75岁,平均年龄为(63.9±3.6)岁;病程为39~89 d,平均病程为(57.1±6.8)d。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需满足以下条件:1)中风后继发排便时间延长,≥3 d排便1次,粪便干燥坚硬,严重时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以及胃纳减退等症;2)患者病情进入稳定期,且意识清醒,可以配合本方案治疗;3)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治疗方案,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纳入:1)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者;2)患者处于病情进展期,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治疗者;3)合并痔疮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者;4)腹部皮肤有明显破损者;5)意识不清及精神疾病患者。
2.1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给予日常护理以及膳食指导,特别注意食物纤维的摄取量。对照组给予腹部穴位按摩。在患者餐后2 h,嘱其排空尿液,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腹部放松,在腹部涂上身体乳,先以手的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沿顺时针方向按摩15 min;再用揉法在神阙、天枢、大横、关元、足三里以及上巨虚处按揉各30次,早晚各按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耳穴压豆,取穴为大肠、肺、便秘点、三焦、皮质下、乙状结肠、脾、肾,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 cm×0.6 cm的医用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附在选取的耳穴上。嘱咐患者或家属每天自行用手指按压4~6次,每次3 min,每3日更换1次,每周贴压2次。2 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
2.2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2 d排便1次,排便通畅,便质转润,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2 d排便1次,但排便欠畅,便质稍硬,其他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有效:患者3 d排便1次,排便较难,便质较硬,其他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便秘及其他症状均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6]。
2.3 观察指标 观察2 组患者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第1次与第2次排便间隔时间、首3次排便的平均用时。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时间比较
中风患者久卧久坐少动,气机郁滞,阴阳失调,气血虚弱,脏腑功能紊乱,致胃肠传导无力,升降失司,通降失常;血虚津亏,肠腑失润;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凝肠胃,均可引发糟粕内停,大便排出艰难,排便不顺畅而继发便秘。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使用的耳穴埋豆以及腹部穴位按摩属于中医临床常用外治方法,大大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及便利性。腹部按摩主要使用了揉法,该法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因便秘带来的腹部不适感,选用的神阙穴邻近胃与大小肠,具有健脾胃理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等肠腑病证;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主治胃肠病,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的作用;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具有健脾助运、补益气血的作用;关元具有培补元气、益肾暖下的作用;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扶助正气,治肠胃病及虚劳诸证;上巨虚具有调理胃肠气机,通腑行滞的作用,诸穴共同起到健脾和胃补肾,温阳助运化之功效。耳穴压豆法又称为耳廓穴区压迫疗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廓内的耳穴上,给予适度的压迫,使其产生痠、麻、胀、痛等感应,以刺激耳穴相对应的人体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选取穴区大肠、便秘点以及乙状结肠增加胃肠蠕动;肺调节气机,肃降肺气,助肠腑运化;三焦通畅上中下三焦,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恢复胃肠蠕动;皮质下借助了西医的原理,用以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脾及肾可健脾补肾,温化寒凝积滞,从而推动糟粕的排出。本次观察结果显示,耳穴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可以很好地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简捷舒适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适于中风后便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