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火连,赖立英,李瑾娴,林翔翔
(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急性脑梗死(ACI)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涵盖急性脑栓塞、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及急性脑血栓形成等,占脑卒中总数的70%左右[1]。ACI是由颅内、外动脉突发重度狭窄、阻塞所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性病变[2]。ACI可诱发诸多神经功能损伤、障碍,ACI后上肢活动功能障碍为ACI后遗症中的一种常见类型[3]。上肢功能的恢复受到梗死大脑的位置、体积及类型的影响,亦受到康复治疗的效率、质量等影响。目前临床上的康复治疗以反复训练日常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耐力等为主,但其疗效欠佳。中医针灸、电刺激等诸多疗法均对ACI后上肢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疗效[4]。循经取穴湿热敷是将中药药物成分透皮吸入,经热效应作用于经脉循行线路上的经筋、穴位,发挥药、穴双重作用,可改善微循环、活血舒筋、增强肌力。本文观察了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ACI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ACI后3个月内,生命体征平稳适宜开展预后康复治疗的患者;③ACI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肢肌张力>0级但≤3级的患者;④遵照自愿原则选取研究病例,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原有上肢关节炎、骨性疾病及其他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③合并皮肤疾病、破溃无法耐受湿热敷的患者;④合并2型糖尿病性皮肤破溃及其他皮肤合并症的患者;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意识不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⑥过敏性体质或对本次研究涉及治疗方法有禁忌症、过敏史的患者。本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上述标准从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ACI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选取10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入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纳入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1 治疗方法 常规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与血糖、营养神经、稳定斑块等。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3版开展康复训练[6]。包括:患肢关节被动运动,主/被动患肢肌肉牵拉、皮肤感觉刺激、转移、站/坐位平衡练习、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等;每次20~30 min,每日1次,以患者可耐受为度,连续治疗2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 d。 观察组:在常规组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循经取穴湿热敷处方:川芎 90 g,艾叶、伸筋草各30 g,透骨草20 g,当归15 g,桂枝、红花、乳香、没药各10 g,麻黄8 g,细辛6 g。将中药装入纱布袋后放入大容量煎药锅内,加水约3 000 mL,浸泡1 h后以大火煮沸,将3条毛巾投入中药锅中文火续煮30 min。穴位贴敷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为细药粉,用煮好的中药汤剂加炼蜜调制为糊状,制备为黄豆大小颗粒,贴敷于患肢的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穴。将上述与药物同煮的毛巾拧至半干沿患肢手阳明大肠经覆盖穴位贴敷药物处,共用3条毛巾;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毛巾温度,避免烫伤,第1条毛巾温度控制于40~50 ℃,第2、3条毛巾温度控制于60~70 ℃,外部以橡胶单包裹,保留30 min。2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患肢功能与患肢肌力状态。①使用上肢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7]上肢部分与Wolf 运动功能测试(WMFT)[8]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包括上肢的反射、肌肉活动能力、关节屈曲角度、旋前与外展功能、手部功能等的评估,各项总合为FMA得分,得分越高表明所评估的功能越良好。WMFT共17个子项,每项评分范围为0~5分,0分为患肢不能完全任何活动,5分为患肢活动功能完全正常,得分越高表示活动越良好。②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9]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MBI共包括10个子项,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良好。③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评估患者患肢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分级。MAS共分为6级,得分越高表示肌张力增加越高、活动阻力越大、患肢越僵硬、被动活动越困难。④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全部患者均由两名专业康复治疗医师同时评估后取均值。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分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MAS分级比较级)
3.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观察 见表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为轻微反应,经按摩等处理后缓解,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急性脑梗死(ACI)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均构成严重威胁。具有发病率、致残致死率均高的特点[11]。临床上约有85%的ACI患者预后遗留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12-13]。ACI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亦相对缓慢,常伴有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不仅增加了康复难度,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萎证”范畴,本病主要是因肢体血脉不通、血瘀气滞所致,治疗应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舒驰拘挛等为要。中药湿热敷治疗,药物有效成分利用温热原理透皮吸收,减轻了肝肾负担从而有效降低了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循经取穴,穴位受到温热刺激,可起到类似针灸治疗的作用,同时避免治疗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耐受度。本院自拟湿热敷方剂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等功效;当归有补血、活血功效;桂枝可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艾叶温经散寒止痛;红花可散瘀止痛、活血通经;细辛可治疗四肢拘急、麻木;麻黄有利水消肿功效;没药治疗脑梗后遗症的瘀血刺痛、经络阻痹等症状;乳香侧重于行气伸筋;乳香与没药对偏废机体有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功效;伸筋草、透骨草二品治疗一切肢体疼痛拘挛、疼痛、麻木。
循经所取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为大肠经气血汇聚之处,具有通经络络止痛之效;阳溪穴为大肠经气血吸热蒸腾处,具有通利关节、舒筋利节之效;手三里理气通络,消肿止痛,是治疗上肢不遂、手臂无力的常用穴;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具有活血止痛效果,多用于治疗肩关节炎,肘关节炎等;手五里有疏利关节、调和气血功效;臂臑多用于颈项拘急、肩臂疼痛、上肢瘫痪等的治疗中。循经取穴中药湿热敷治疗的主旨在于医疗实践中本着“治萎独取阳明”的学术观点,多取用阳明经穴位,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性能之中药,因此用于ACI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可取得理想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上肢FMA、WM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而观察组均高于常规组;说明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能够改善ACI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力M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常规组;说明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患肢肌力,为恢复平衡能力、活动功能等提供必要保障。患者经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后肌力增强,患肢痉挛改善,能够减轻康复训练所致的疲劳感、减少训练过程意外拉伤等的发生风险;经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常规组。
总之,循经取穴湿热敷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梗后遗症患者上肢活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患者患肢肌力,对于患者的预后康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