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念清,罗立平,张 辉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在国际范围内普及度极其广泛的跑步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商业性群众体育赛事审批工作的取消,以及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提升,我国马拉松运动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突出表现在赛事数量规模剧增、商业价值提高和逐渐融入大众文化生活等方面[1]。马拉松赛事从2010年的13场“爆发式”增长到2019年的1 828场[2],成为中国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大众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学者对马拉松现象进行了研究[3],内容主要涉及马拉松运动相关的运动专业知识探讨[4,5]、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问题[6,7]、马拉松热的原因探讨[8,9]、马拉松参与者动机特征[10,11]、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2,13]等,这些研究成果对马拉松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可视化梳理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词频分析,结合citespace软件对268篇马拉松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要素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比较全面展现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基本状况,并从中分析出国内马拉松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为未来更好进行马拉松现象研究提供参照。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针对科研文献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科研文献的作者、关键词、引文等要素进行数学和统计学分析,了解某一科研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4]。CiteSpace是一款由美国陈超美博士的团队基于Java 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15]。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并结合citespace软件,对马拉松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三个要素的知识图谱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中探究我国马拉松研究从2000年以来各阶段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选择高级检索中的“期刊”检索,主题为“马拉松”,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20年4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2篇,手动删除了地质研究、新闻报告等无关文献,最终得到268篇有效文献。
将数据资料输入CiteSpace软件中,设置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DE)和 Keyword plus(DE)作为主题来源,将 Time Slicing 设置为自 2000—2020年,阈值设置选择 Top N,关联强度选择系统认的 Cosine,Years per slice、Top N设定的具体值及裁剪方式,依次基于“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等分类标准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通过调整可视化效果,最终生成研究所需的相关知识图谱[16]。
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该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水平与研究热度,也是判断其研究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对样本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得到每一年的发文量数据,并将其绘制成图( 见图 1) 。
图1 国内马拉松相关研究文献量(2000年1月-2020年4月)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由2003年最低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51篇,根据上升趋势的特征可以将我国马拉松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发展阶段(2000-2004)、稳步提升阶段(2005—2012)和高速发展阶段(2013—2020)。
学者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与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在早期低速发展阶段,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影响力较低,因此发文较平缓,研究成果较少。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体育事业以及体育科学研究也得到充分发展,稳步提升阶段发文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增长。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工作取消的社会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大幅度增长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马拉松研究也在2013年开始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2017年到达顶峰,目前呈下降趋势,但平均发文量仍处于历史较高阶段。
3.2.1 发文作者分析。通过CiteSpace中“Author”的分析功能,对马拉松研究的发文作者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马拉松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 见图2),并且对发文3篇以上高产作者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发表论文数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
图2中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有32位作者,每位作者用一个节点代表,字体的大小与作者发文数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具有合作关系,连线粗细表示作者间合作的强度,图中结果显示有333个节点,29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3,网络密度数值较小,这说明我国马拉松研究学者间相互联系较少,总体上处在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由此可见,在马拉松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学者们还需加强相互的紧密合作。但网络图谱中还是可以发现以何智纯、陈佩杰、刘大庆、焦芳钱、朱政等作者形成几个团体。通过查找有连线学者的相关文献,以探究我国马拉松研究学者的合作关系及其领域。通过考察可以将这些团体研究方向进行细分:
图2 马拉松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1)运动医学方向。以何智纯为核心的团队多次统计马拉松赛参赛者就诊情况,探索可能的危险因素,并提出赛事组织应加强对参赛者的健康宣教,减少受伤或突发急病现象[17]。
(2)运动生理方向。以朱政、陈佩杰为核心的团队主要是对运动员赛后进行一系列生理指标测量,探讨运动员赛后免疫机能恢复机制,并通过实验证明针灸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18]。
(3)运动训练方向。以刘大庆、王林、焦芳钱为核心的团队对我国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挖掘出年度训练计划的一些特征,为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过程科学化做出贡献[19]。
另外从表1可知,10位高产作者中,位列前2位的是翟丰和茅鹏(各5篇),剩下作者中,有5位为4篇,3位3篇,总体比较平均。
3.2.2 研究机构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中“Institution”的共现分析功能,对268篇目标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见图3) 。
图3 马拉松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表2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
图3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字体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机构发文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机构的关系通过节点间的连线联系表示,连线越粗,合作发文量越多,图中节点有235个,连线108条,密度为0.0039,相比于作者联系密度,机构之间联系密度更低。结合图表可以看到,马拉松研究领域高频发文机构主要包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等,从研究机构性质出发,国内对马拉松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多为体育类院校。另外结合图3和表2可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发文量遥遥领先并且合作网络也密度也最大,这也间接体现了北京体育大学在我国体育类院校中强大科研实力,未来加强与其他院校积极合作将显著推动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发展。
3.3.1 研究热点共现分析。关键词代表着一篇论文的主题,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对马拉松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软件对马拉松领域的“关键词”的共现图谱进行了分析,如图4所示共出现46个节点,39条连线,图中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节点半径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不同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连线越粗表明共现次数越多,表3统计出频次超过 4次的关键词。
图4 马拉松关键词共现知识图
表3 马拉松关键词词频统计
结合图4和表3发现,较大的关键词节点有马拉松、马拉松赛事、体育管理和体育赛事,但由于马拉松本身就是研究对象,故其显示的高频次并没有学术意义,由此,根据图表归纳出马拉松研究前沿热点主要围绕着马拉松赛事、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马拉松运动员训练三个方面。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马拉松的研究内容处于一种不断延展的状态,理论要素不断增加,理论深度不断提高。
3.3.1.1 马拉松赛事研究方面。马拉松赛事研究方面包含的关键词有马拉松赛事、体育管理、体育赛事和城市马拉松,词频分别为20、17、16和13,中心性分别为为0.13、0.11、0.08和0.03,马拉松赛事研究方向主要在赛事影响、赛事风险与赛事管理和赛事“热”现象与“冷”思考三个方面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赛事影响的研究方面,徐卫华,赵克等学者首先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出发,根据2003厦门国际马拉松调查数据,发现马拉松赛事对餐饮业、住宿业、贸易业及交通行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靳英华、原玉杰则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向对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进行研究,认为该项赛事和马拉松运动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 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并且肯定了马拉松赛事对消费需要的短期刺激作用,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1]。李军岩、姚远[22],耿延敏、刘定一[23],张登峰[24]分别从文化影响、城市软实力影响、城市发展影响角度出发,证明了马拉松赛事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文化认知、提高城市形象还能塑造城市品牌,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赛事风险与赛事管理的研究方面,徐卫华、谢军将马拉松赛事风险归纳为人为灾害风险、自然风险、组织风险、商业风险、政治风险等,并从合同转移风险、投保转移风险和行政手段转移风险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施风险方案,为马拉松赛事的成功运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25]。吴艳对杭州国际马拉松竞赛管理的各个环节展开调查,发现存在人员安排模糊、资源调配不及时的问题,从合理调整赛事路线、划清工作职责方面提出对策[26]。
在赛事“热”现象与“冷”思考的研究方面。马拉松赛事的“井喷”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考,李琳琳和刘一民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了当前我国马拉松火爆现象的原因,并且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对马拉松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积极探寻推动我国马拉松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27]。在马拉松赛事持续火爆的背后,我国马拉松赛事仍然存在市场潜力挖掘不足、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28],这也引发了徐宇丹、覃雪芹、李晓霞和王雅慧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通过对赛事风险的评估,再根据赛事特点,制定一系列可行的应急预案,促进了马拉松赛事的安全有序开展[25]。
3.1.1.2 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研究方面。在群众体育与全名健身研究上,包含关键词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词频分别为14和8,中心性分别为0.02和0.04。马拉松运动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全名健身的重要手段,马拉松赛事不是少数顶尖运动员的舞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新形式,普通群众跑者通过赛事表达自我生活方式与自我价值。李晓霞指出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与全民健身的理念高度契合推动了参赛者普通群众踊跃参赛,普通群众通过观看或者参加马拉松赛事了解和学习体育精神,将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之中,进一步加强了大众体育锻炼的意识[29]。卢天凤,王玥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探究了群众热衷马拉松赛事的原因,并发现马拉松赛事使中产阶层产生社会区隔,社会区隔又进一步产生了自我阶层意识与阶层消费文化,强调了马拉松赛事要更加重视人的地位与价值,要体现人文关怀[30]。
3.1.1.3 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研究方面。在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研究上,包含的关键词有女子马拉松、竞技体育和田径,频次分别为5、7和6,中心性为0.11、0.05和0.04。这类研究大多出现在马拉松研究的早期,一般以马拉松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训练方法及如何提高运动成绩展开研究。如,董二为和庆章从营养管理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集训期和赛前科学有效地进行营养安排 ,强调了营养安排、医学指导、心理调查对运动员的重要性,得出了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应采用不同的营养手段的重要结论[31]。翟丰通过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任秀娟高原训练计划的研究,指出了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以及合理运动量安排,并且建议马拉松运动员应经常性的进行固定地点的高原训练[32]。
中国、奥运会频次分别为6和5,中心性为0.07和0.05。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后,马拉松作为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受到学者大量关注。在赛前,茅鹏对“体力波”、“滚动式”概念进行大量阐述,提出“滚动式”训练是一项重大创新[33]。李栋,杨明进根据对北京国际马拉松参赛人员的调查,总结了赛事服务的不足之处,根据参赛人群创建了一套服务模型,有效的提高了服务效率[37]。
3.3.2 研究热点时区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就必须对该领域的前沿进行细致分析。为此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出马拉松领域关键词在时间脉络上演进的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另外借助CiteSpace软件,在完成关键词共现的状况下点击控制界面中Burstness,对该领域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共呈现出 3 个突现词,主要展示了自 2014 年以来马拉松研究前沿的变化过程(见图5)。
图5 马拉松研究关键词聚类的时区图谱
CiteSpace关键词聚类的时区视图能够有效地呈现一个领域内研究热点的演变进程。将马拉松领域的演变趋势投射到纵向的时间轴上,得出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间的传承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传承关系越紧密。结合我国马拉松的研究历程分的三个阶段低速发展阶段、稳步提升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国马拉松研究的历史演进以及掌握未来发展趋势。在我国马拉松研究的低速发展阶段(2000-2004),国内相关研究并不多,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长跑的训练方法、训练理论之中。以学者陈广为代表的对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训练方法的分析,总结了较为科学的训练周期安排[34]。稳步提升阶段(2005-2012),该阶段出现较多马拉松新的研究方向,从图中显示,体育管理、监控、体育比赛等关键词都是在这阶段第一次出现,另外由于受到奥运会的辐射影响,许多研究与奥运会相联系,如学者于奎龙、吴长稳对北京奥运会马拉松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进行研究[35]。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2020),这期间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给马拉松研究带来了更加强烈的政策导向,学者对马拉松研究的关注力度达到了空前高度,马拉松研究文献也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一阶段,研究热点更加多元化,群众体育、体育经济、城市文化和体育赛事成为这阶段主要研究方向,此阶段学者祝良、黄亚玲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马拉松赛,提出六大文化特点,并指出如何利用城市马拉松赛的文化特点,将是城市马拉松赛事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36]。
图6 马拉松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从 2000-2020年马拉松研究突现词图谱上可见,马拉松研究的最新研究前沿主题词主要是“群众体育”和“马拉松赛事”,起始时间为 2016 年,突现值分别为 4.1 和 7.42,这说明在马拉松研究的最新阶段,我国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关注马拉松赛事的群众体育属性。近年来,在马拉松赛事研究中,赛事影响、赛事组织、赛事风险和赛事文化是热门领域,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马拉松赛事的巨大效益,这些热门方向在未来仍将吸引较多学者关注。
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谱对2000年-2020年以来的268篇马拉松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研究趋势上来看,国内学者对马拉松的研究经历了低速发展阶段(2000-2004年)、平稳提升阶段(2005-2012年)、高速提升阶段(2013-2020年),在这三个阶段,马拉松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丰富;②从研究作者上看,茅鹏、翟丰和朱政等学者是较早开展马拉松研究和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的学者,作者之间形成三个联系较为紧密的团体,具体是以何智纯为核心的运动医学方向团队,以朱政、陈佩杰为核心的生理监测方向团队,以刘大庆、王林、焦芳钱为核心的训练竞赛方向团队;③在研究机构上,北京体育大学发文量遥遥领先并且合作网络密度也最大,但在总体上,机构之间网络密度低相对合作较少,大部分机构处于一个单兵作战的状态;④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时区图谱上看,近20年我国马拉松研究热点主要包含马拉松赛事、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马拉松运动员训练三个方面,呈现出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转变趋势,早期更多关注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训练方法,后期学者更多从赛事影响、赛事风险与赛事管理和赛事“热”现象与“冷”思考展开研究。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对今后马拉松研究的展望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加强学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建设,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合作机构的建立,从而促进学界对马拉松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②当前关于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一定的实证数据,之后应拓展研究方法,以马拉松赛事参与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功能,使研究更加具有科学规范性;③在研究方向上重点关注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马拉松品牌的建设。当前马拉松赛事组织形式千篇一律,组织管理能力却又参差不齐,在马拉松赛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仍需对赛事问题和不足之处保持关注,推动马拉松赛事以更高质量开展。另外,现在马拉松赛事同质化问题严重,如何加大对举办地马拉松赛事的品牌建设使其在众多的赛事中脱颖而出,这是举办地政府与众多学者需共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