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增丽,梁宝桐,吴素景,李怀泽,董柏青,李 海,王碧艳,凌泽农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人们陷入对疫情的恐慌和焦灼之中,不同人群在面对疫情发展时的心理问题也显得格外突出,为指导各地做好不同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20 年1 月26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2020 年3 月18 日国务院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并要求有关部门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和心理服务需求,提供关心关爱、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并对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及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相较于非医专业大学生而言,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医学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可能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及对疫情的评估有一定影响。因此,调查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新冠疫情的认知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有助于评估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心理干预策略。
1.1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次调查于2020 年2 月15日至2 月29 日开展,调查对象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全体在校学生,共25 286 人,男生7 548 人,女生17 738人,其中,中职生3 873人,高职生2 842人,本科生17 442人,研究生1 129人。
1.2调查工具 在文献梳理、专家论证、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团队自编《广西中医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问卷》(简称“问卷”),问卷包括3 个部分,共计57 道题目。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调查表(10 题),搜集学生基本情况及信息。第二部分:疫情信息认知和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调查问卷(27 题),主要调查学生对疫情信息的认知并从躯体、认知、情绪和睡眠等几个方面评估疫情心理紧张程度,主要为五点和四点计分,分值为16~71 分,分数越高说明疫情引起的心理紧张程度越高,此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722,与心理焦虑自评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384(P<0.01),说明此问卷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第三部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 题,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 分,其中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此问卷主要是作为验证疫情心理紧张程度问卷效度的校标、筛选重度焦虑症个案。
1.3调查方法 研究者将编制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发放,通过多次预调查,针对反馈意见修改问卷项目,以确保问卷通俗易懂。问卷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并向调查对象承诺问卷为匿名填写,调查数据仅为科研所用且严格保密。本问卷链接由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学校各班级微信群或QQ 群发送,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操作完成。
1.4质量控制 每个学生只能作答一次,作答时所有题目完成才能提交,填写问卷时间≥90 s视为有效问卷,以此保证问卷数据获取的可靠性,防止随意作答。
2.1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水平评估 自编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调查问卷评分为28.76±4.9 分,提示调查对象总体心理紧张程度较低;其中男生为(27.53±4.97)分,女生为(29.29±4.78)分,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26.04,P<0.01),说明女生心理紧张程度较男生高。调查对象总体SAS 评分为(37.09±7.21)分,显著低于症状临界值50 分,SAS评分≥50 分共1 271 人(5%);从不同性别来看,男生(37.15±7.33)分,女生(37.06±7.16)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周围新冠肺炎感染情况对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水平的影响 见表1,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周围无感染者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最低,身边存在死亡病例的调查者最高,而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自己身边是否存在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调查者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标准分也较高。
表1 周围感染情况对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标准分的影响 (分)
2.3是否去过武汉对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 标准分的影响 有武汉旅行、短暂停留和出差史的学生共359 人,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 标准分分别为(29.34±5.37)分、(37.43±8.12)分;无武汉旅行、短暂停留和出差史的学生共24 927人,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标准分分别为(28.75±4.89)分、(37.06±7.20)分;其中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居住状态对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 的影响 见表2,住院或隔离的学生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及SAS 标准分最高,与家人一起居住的学生两个量表得分最低。不同居住状态学生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432,P<0.01),SAS标准分亦有显著性差异(F=15.680,P<0.01)。
表2 不同居住状态学生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标准分比较 (分,x±s)
2.5慢性疾病对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 标准分的影响 有慢性疾病的学生共513 人,其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标准分分别为(31.23±6.03)分、(41.55±10.16)分;无慢性病的学生共24 773人,分别为(28.71±4.86)分、(36.99±7.11)分,两种人群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 标准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6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SAS水平 本次调查对象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10人,其疫情心理紧张程度评分和SAS 标准分分别为(27.70±12.36)分、(45.38±14.67)分,其中SAS标准分显著高于总体SAS标准分(P<0.01)。
2.7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状况 在疫情期间,75%的学生能像平时一样与好友保持线上密切联系,21%的学生与好友的联系有所减少,但能保持一定频率的沟通交流,而有3.95%的学生处在完全无联系状态,说明学生在总体上能保持较好的人际交往状态。
2.8学生关注疫情信息和学习的渠道 在疫情期间,医学院校学生关注疫情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微博、微信、抖音等在线媒体(90.25%)和官方媒体(86.06%),这也反映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抖音已成为大学生关注信息的首选媒介。学生在疫情期间主要以远程网络形式开展学习(95%),完全不学习的学生只占4.26%,总体上能做到停课不停学。
2.9其他 问卷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学生依然对生命保持着积极态度和认知,90.37%的学生认为疫情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需要更加珍惜,80.54%的学生认为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有限,要及时行乐”(18.92%)、“生命不可控,只能听天由命”(4.32%)等消极态度。
在对疫情防控的感受方面,77.32%的学生对疫情防控较乐观,只有2.07%的学生对疫情防控较悲观。对疫情与自身影响密切的担忧因素前三位分别是:所在地区出现病例数增加、耽误学业和考试、缺乏口罩和护目镜;而疫情对自身学业影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居家时间管理不合理、居家学习效率低下以及网课质量不如课堂高。
在疫情期间,有67.12%的学生知道如何获得心理援助,但仍然有23.24%的学生不确定,9.6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得心理援助,这表明还需要加大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渠道的宣传普及。
3.1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对25 286名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疫情心理紧张程度的平均得分为28.76,处于分值分布的低分端,在焦虑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为37.09,显著低于症状临界值的50 分,表明所调查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状态都处于较低水平。本次调查开展时正值我国新冠疫情感染人数激增期,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因疫情引起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都处在较低水平,与中国社科院2020年1月27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调查结果[1]一致,可能原因有:首先,医学院校学生具有相关医学背景,对病毒的传播扩散甚至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会较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有更理性的认知和评价。其次,疫情发生在寒假期间,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与家人住在一起,来自家庭的温暖是个体应激生活事件的重要支持,调查数据也表明,相较于与朋友居住或独自居住的学生,与家人住在一起的学生由疫情引起的心理紧张和焦虑程度都是最低的。最后,虽然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限制了人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但学生通过网络能保持与朋友、同学的正常联系,而人际沟通与交流也是缓解焦虑紧张情绪的重要方式,因此,疫情期间提倡线上交流沟通情感无疑能缓解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
3.2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状况的具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女生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高于男生,这与潘朝霞等[2]研究结果一致,但在自评焦虑量表评分比较上,男女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虽然对负性情绪易感,但同样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紧张情绪。调查结果显示,明确知道自己周边有确诊病例或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有武汉旅居史、正在隔离的大学生对疫情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评分均显著升高,这与焦松明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身边有确诊案例、去过武汉的经历等信息能大大增强个体的风险知觉,而高风险知觉会导致个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下,从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辅导员、班主任、各班心理委员形成的工作网络中,在常规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应采取有效、针对性强的疫情心理防控措施。
4.1建立完善疫情心理防控体系,做好心理监察工作 对于全体学生包括筛查结果无异常的群体,由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督促落实,以宿舍为单位,各班心理委员填写每周常规心理简报,反馈上报至心理咨询中心备案。同时,利用此次疫情开展网络课程的契机,开放更多关于应对压力、调适心态等心理学相关平台课程,鼓励师生一同观看,了解自身的心理动态变化,更好地调整自我,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应对的氛围。学校还可开设以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拓宽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及时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抗疫科普等文章,提供公众号线上答疑服务,还可制作疫情心理防护专题手册,持续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以科学、客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工作,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关注学生心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杜绝负面言论和信息的传递,若发现学生有异常动态,应随时向学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公共卫生技术专家组心理健康组的专家教师寻求支持。最后,各学院和部门应建立分管专门负责人员,负责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各学院学生心理状况的筛查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了解心理求助的途径。
4.2给极端个案和特殊群体提供个体化心理干预 本次调查发现的极端个案,如重度焦虑症学生、确诊新冠肺炎学生、隔离状态的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疫情心理紧张和焦虑状态,应将这部分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要求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报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以进一步评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此外,也要引导全体学生对有确诊或隔离经历的学生及来自重点疫区的学生不要有偏见或歧视,因为这部分学生在疫情期间已经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还被同学差别对待,会大大增加其心理负担,应引导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心,让其感受到来自同学的温暖,这样会才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恢复。
4.3鼓励自我心理调适,开展团体性心理辅导 新冠肺炎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疾病本身的高传染性和高危险性,加之个体的特殊身体状况和经历,每个人在疫情期间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4-5],医学院校学生虽然会了解更多医学知识,有助于其减少面对疫情的压力,但调查数据表明,疫情依然使相当部分学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面对压力时,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觉察和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了解情绪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压力管理,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同时,向学生强调规律生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疫情中更应自律自强,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迎接疫情的变化。此外,调查结果表明,面对疫情,女生较之男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紧张度,自认为身体状况差的学生疫情引起的心理紧张程度和焦虑都要显著地高于自认为身体健康的学生,针对疫情引起的这种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群体差异,高校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可根据各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征,依托素质拓展基地、心理实训室等进行主体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以认知训练、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为主题,以特定特征的群体、宿舍和班级为单位进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活动、团体沙盘、呼吸训练、放松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放松身心,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