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雯
(白山市中心医院,吉林 白山)
脑血管疾病属于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约占80%[1]。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变后引发脑功能障碍、脑血供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具体可出现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等,其临床致残致死率都是极高的[2]。我国临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还合并其他基础性慢性病,临床治疗、护理难度都比较大,患者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威胁[3]。目前,神经介入治疗技术越趋成熟,这种治疗手段无需开颅,患者痛苦小,见效更快,安全性更高[4]。本文就我院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整理,详细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33:34;年龄35~76岁,平均(55.8±1.7)岁。入选患者在MRI、CT检查后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符合神经介入治疗指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伴有多发性脑梗死、恶性肿瘤、心肝肾严重疾病、精神病类患者。
1.2.1 临床治疗
给予降血脂、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改善微循环、稳定动脉斑块等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前常规完善凝血功能、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提前3 d给予75 mg/d剂量的氯吡格雷和300 mg/d阿司匹林口服。介入治疗时采取局麻,经股动脉入路置入动脉鞘(6 F或8 F),全身肝素化后造影确定动脉狭窄位置、程度,探查侧支动脉循环状况,经路径图、导丝引导在近心端病变处置入导管,顺着导引管插入微导丝,经血管狭窄处至远心端。确认病变位置后进行栓塞、注药、扩张等治疗操作。术毕进行止血、包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波动。
1.2.2 临床护理
①术前护理,积极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其对神经介入治疗有正确的认知,缓解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保证疗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患者基本资料,与患者、家属等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反应、内心疑问,以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介入治疗操作、疗效、安全性等,解答其内心疑问,搭建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做好介入治疗的准备,完善患者相关术前检查,提前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处理皮肤。
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做好记录,传递器械、药物等,并备好紧急处理所需药品。对于狭窄严重类、伴有高血压类患者要警惕术中狭窄病变动脉突然扩张而影响全身血液动力学或过度灌注引起颅内出血、脑水肿等问题。
③术后护理,神经介入治疗结束后患者要回到ICU进行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末梢循环、皮温、肤色、肢体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后30 h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如果皮温降低、肤色紫绀、足背动脉搏动较弱、肢体麻木则及时上报处理,查找是否是因为栓塞、包扎太紧等原因。麻醉清醒前均需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畅通,实时观察是否呕吐。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护理人员要保证穿刺处敷料清洁、无出血,还要注意是否发生皮肤青紫、肿胀、硬结、隆起,这有助于判断伤口处是否血肿。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患者还要让其伸直术侧肢体,不可屈膝,并制动髋关节6 h。术后护理中还要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叮嘱患者术后不宜用力打喷嚏、用力排便、情绪激动,以免发生脑出血。如果说已经发生脑出血则要及时应用药物治疗,停用抗凝药,控制血压。术后卧床休息、少活动、避免屈髋关节和膝关节,有助于预防皮下血肿发生。存在局部淤血、血肿者可以硫酸镁(50%)热敷或局部照射红外线。并发症预防中还要积极预防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发生在狭窄严重、合并高血压类患者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护理人员要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监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则要及时穿刺抽吸脑血肿,保证生命安全。
1.2.3 健康教育
饮食护理中要求患者多食易消化、高纤维素类食物,进食时要缓慢,术后24 h禁食。保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舒适,适宜患者休息。不可避免要进行打喷嚏、咳嗽则要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腹压升高引起并发症。出院时叮嘱患者充分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戒烟酒、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遵医嘱用药、自我监测病情,并按时就诊复查。
观察护理前后67例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经过积极治疗、护理后颅内分支血管清晰可见为完全再通,部分可见为部分再通,不可见为未通。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血管痉挛、脑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院内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67例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8.1±0.6)分明显低于护理前NIHSS评分(18.2±0.6)分,ADL评分(66.1±2.7)分明显高于护理前ADL评分(49.5±3.7)分,差异显著(P<0.05);②67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完全再通24例、部分再通36例、未通7例,再通率为89.55%;③67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1例血压下降、1例脑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5.97%。④护理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91.2±0.8)分。
脑动脉狭窄会直接降低脑血流量,脑组织缺血耐受性有限,若短时间内缺血严重则会引起一系列功能受损及脑细胞不可逆死亡[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且其病情发展极快、死亡率高,难以事前防范[6]。在发病后脑组织、神经中枢受损,机体功能受损、危及生命安全。临床治疗的关键还在于疏通血管、恢复血供、减轻血管病变,虽然药物治疗能很大程度降低血小板聚集、阻止缺血病变进展,但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且还需长期用药,因此还需采取手术治疗[7]。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微创类手术,侵入性低、起效快、再通率高、安全性高,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8]。神经介入治疗利用造影技术确定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可以准确实施再通[9]。经介入治疗可以清晰反映脑部动脉狭窄、血液流动等情况,手术操作方便,术后血管再通率更高、并发症更少,神经功能修复效果更好[10]。但在神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有必要安排有效的科学护理措施,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保驾护航[11]。我院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并在整个围手术期安排有效的护理辅助,从患者心理调整、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监护、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健康指导等多个方面来提供综合性护理服务,让患者顺利接受介入治疗、顺利康复,获得更快更好的康复效果,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也未出现严重性意外事件。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效,科学的护理配合下患者可以获益更多,疗效更佳,康复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