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百年征程中孕育、发轫、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本土基因完美融合的产物。因此,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逻辑主线,深入探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内蕴,消弭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的鸿沟,推动发展实践日益趋向理论图景,是新征程基点上的理论探讨,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实践追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深厚土壤中,坚持以“实事”的调研为基础,以“是”之真理的追求为关键。无论是真正掌握实际情况,还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是否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什么是实践?实践并非马克思主义的独有词汇,但是马克思赋予其更优的科学内涵。他摒弃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排除人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作用的理论逻辑,认为必须实现从感性对象到感性实践的转换,将实践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结合起来,要坚持以客观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简言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而实践才是唯一的“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社会历史实践。
毋庸赘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从既有事实出发,根据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找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质言之,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明确了实践的优先性,体现了“存在”决定性地位,与时俱进地在坚持真理进程中不断修正错误,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在于“求是”,而这个“是”更多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内在价值追求和选择。价值追求和选择是什么呢?为人民服务。唯物主义史观认为:正确的认识产生于客观实际,人民群众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才是一切正确决策的唯一来源。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更是通过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历史的“剧作人”。
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溯其根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主旋律,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始终坚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这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写照。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实践之中,通过“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正确事实判断和合理价值选择的逻辑同构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人民群众的契合。
实事求是根源于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变化的,坚持实事必须与时俱进,将理论置于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阐述的那样:“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正是解放思想的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站在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等先贤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了理论的飞跃。批判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略,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本质诉求。
要而论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实践基点上实现对真理的辨证继承和发展,贯彻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的是与时偕行的理论旨趣。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回应了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理想与现实的逻辑同构和互动中进行自我批判与发展的基本诉求,彰显了真理无穷的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中国实践为基准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亦是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曲折发展中不断发展成熟的。一言以蔽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是齐驾并驱的,有着内在的逻辑同构性。
众所周知,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得益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正因如此,从成立到六大,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都过于依赖于共产国际的指导意见。但是共产国际并非本土组织,也不了解中国实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出现了理论“水土不服”情况,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部分具体行动方案和革命计划脱离了中国实际,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主客观相分裂,出现了王明、李立三等几次“左”倾主义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机主义的失误,致使中国革命的道路举步维艰。
面对如此窘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中国革命道路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融中国“格物致知”思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注入中国革命实践之中,批判了指导路线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虽未明确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但字里行间展现的都是这一思想。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2]“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以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终于正式提出。至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得以开拓创新。1941 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
因此,在革命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国式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进行了概括和深化,纠正了党在革命领导权以及农民等问题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摆脱了对苏联模式的路径依赖,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崭新的历史纪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韧劲坚定不移地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甚为可惜的是,晚年时期的毛泽东脱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方向。
在以往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当时我国国情与建成社会主义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得毛泽东为了更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在遭遇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过分依赖革命时期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左”倾主义错误继续蔓延。1966 年又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生了偏离,社会主义建设也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仍有人受到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于是,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藉此突破主观偏见以及经验主义的藩篱,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和经济体制的壁垒。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我国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跳出了“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框架束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探索中国发展的特色道路。
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将“与时俱进”这一理念注入到实事求是思想内涵之中;随后,胡锦涛同志又创新性发展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蕴,提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涵,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4]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核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升华和拓展。
归根结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进程,体现的是存在与意识相统一的哲学原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需求和理论创造的完美契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推动实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启示。
当自然界或客观事物趋向于为人服务之时,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利害相随,得权衡轻重;二是对谁更为有利或有害[5]。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应该在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实践中得到答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充分展现了人民至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充分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是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逻辑同构性以及内在同趋性的。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群众路线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更是实践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一方面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来源于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改造加以实现。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想要转化为物质力量,不仅需要其理论内蕴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更需要的是符合人民需求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在宣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其话语内容应该“从群众中来”,避免教条化的灌输模式,使得人民群众能更好地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蕴和价值特色,从而更好地转化为服务于改造世界的驱动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主义最卓绝的方法论特征和沿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其根本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其所处时代中突出的现实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7]。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遵循的现实基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这个最大的客观实际,所面临的实践要求为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风险与挑战,以此为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不断实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内涵和价值追求的守正创新。
以问题导向为指引,以时代之需为根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聚力于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可或缺的一环。应该坚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的信念,针对中国实际问题开展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全貌,更详尽地了解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事实为准绳,以问题为切入口,正视现实,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更好地满足解决社会矛盾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外来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实事求是”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外来词汇,是来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的中国式语言。因而,“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生动展现,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质相吸的产物,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自然应该熔铸进更多的中国基因和原则。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干笃行是新时代奋斗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终落实点,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选项。开启“十四五”的新征程,面对民族复兴和世界变局的交织激荡,传承薪火相传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之路,在坚守与创新中,在实干与奋斗中,一手抓物质生产力,一手抓精神生产力,一心一意推动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理论”上下功夫,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思维能力。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主客观世界,更好地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其次,要在“务实”上做文章,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直面矛盾中加强斗争历练,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最后,要在“实干”中出真招,从点滴做起,从具体事情入手,主动担当作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钢铁意志与侠骨柔肠,以冲刺的劲头、拼搏的状态、务实的作风,突破路径依赖、资源依赖和经验依赖,破解建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难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