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萍,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专业集群是高校现代治理体系中的一种专业结构形态,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专业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增长点[1]。专业集群与专业群的本质区别在于:专业集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产业集群,是跨学科跨专业的,而专业群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一般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旨在“形成基于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而带来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效率效应和扩散效应”,提高绝对竞争力,从而追求最经济、利益最大化[2]。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是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高级化、规范化、效益化的重要发展策略,也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地方整体竞争力的突破口。为顺应产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新趋势,发挥产业集群在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规模效应,打造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商贸、物流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园区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发展范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为顺应这一态势,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走进园区办学,在追踪和对接园区产业链条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全而弱”的专业结构布局,以服务产业集群为逻辑主线,以园区内产业集群规模、结构、特点和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重构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传统办学模式,按照“以核心专业为龙头,依据产业链结构在上下游布局设置对应专业”的建设思路,打造“强而精”的“链带式”专业集群。同时,精准聚焦产业链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重点环节打造匹配的特色龙头专业,形成与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新形态,进而实现园区、学校和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市场人才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尤其是在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背景下,园区和高职院校互动互融,一方面,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与其人力资源要素匹配的专业设置、专业体系以及相当数量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追求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和毕业生的高质态就业。高职院校只有“走出去”,以市场化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园区产业链为宗旨,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突破招生专业的束缚,突出专业链条整体设计,实施专业建设“三对接、三围绕”:即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资源对接产业资源、专业发展对接产业发展,围绕支柱产业设专业、围绕产业难题建平台、围绕产业要求育人才,实现向依托“产业链”建强“专业链”的战略思维转变,才能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专业集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专业集群规划、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一系列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都有赖于良好机制的保障。高职院校应以园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为专业集群建设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以园校企融合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融入园区的产业发展事业和社会公共事务,积极服务园区的企事业单位,着力创新合作办学机制:首先,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建立多元投入、责权分担的共建机制,顶层统筹、三级分管的共治机制,资源、知识、人才、利益融合共享机制,学生、学院、企业、园区四方共赢机制;其次,对接产业链、公共服务链、生产链、产业价值链共建专业集群、共构社会服务平台;最后,对接国际化标准,基于“现代学徒制”、“卓越人才”、“产学研用创”等平台,共创人才培养新通道。
专业设置柔性化源于产业发展柔性化。对于产业集群而言,为了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企业或集群都致力于提升专业化程度,将业务集中在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这就使得产业链上的专业集群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集群自由度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差[3]。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必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科学预测市场人才需求,主动对接产业的柔性集聚,厘清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关系,全力培育对接产业链内核心产业和能够带动专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专业,坚持“对接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三步走”专业集群发展策略,科学架构专业集群体系,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适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超前布局和前瞻性调整,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方案和预警机制[4],从根本上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
课程结构模块化是基于“链带式”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专业设置的柔性化特征而提出的。“链带式”专业集群的设置以服务同一产业链上产业集群为逻辑主线,如医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等,反映到人才需求上呈现岗位群的特征,即每一个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必须体现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技能、素质、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基本素养,每一个岗位对应的素养构成形成一块积木,积木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多元搭配。“积木式”的模块化结构有利于专业集群在保持课程模块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块为呈现方式,建成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集群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系统,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生产标准、技术标准,把产业先进技术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提升职业教育课程含金量。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创新技术在多个产业的渗透应用,产业间界限模糊,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大数据、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拓展模块,有效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技能,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效率性、规模性和共生性特征以及专业链上产业岗位群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专业集群建设必须走教学资源集约化道路。此外,集约化发展策略还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让高职院校将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集群,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专业集群层面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充分利用园区内丰富的培训资源、产业资源和科研资源,与技术链上游企业群共同制定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文件,协同设立智库服务、行业通用技术推广普及以及人力资源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作创建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库和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打造具有高职特色、集生产研发、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园区,推进园校企全面合作新突破,进而解决专业集群升级过程中的创新发展问题。
泰州中国医药高新区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产业地域优势,以服务区域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为宗旨,以医药产业链为主线,围绕“医”和“药”两大主题,聚焦医药产业链中的医疗器械制造、药品生产、医药商贸流通、医药消费、医药服务等五大重点领域,成立医药城学院,创新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构建了以“医药+”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体系、以产业价值链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跨专业课程框架、以立体式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龙头,医疗设备应用技术、医药服务等4个专业为主体,医药设备维修维护专业为支撑的专业体系,打造出一个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密切关联的“一链六专业十模块”的跨专业“链带式”医药专业集群,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引领区域医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专业集群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中国医药城以医疗制造业为特色支撑,已聚集了美国哈姆纳研究院、德克萨斯医药中心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研发机构,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1000 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和300 多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并带动了疫苗、诊断试剂、医药商贸流动等配套产业的快速集聚,园区内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正步入产业爆发式增长,急需大量的医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特殊背景下,学院坚持“紧扣大健康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成立医药产业学院,深化合作办学层次,拓展合作办学空间,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了由“校企点对点合作”向“园校企合作”模式转变,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及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双方建立了“园区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学院校企合作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依托医药城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开展职业岗位群、岗位能力、未来人才需求预测等方面的分析,持续在校内发布人才需求规格和数量、岗位薪资等相关信息。
学院依托泰州“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建设项目,立足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产业集群,首先,根据已有的办学基础,将现有专业与医药产业群匹配。其次,厘清专业之间关系,构建以“医药+”为主要特征的专业体系,打造与产业链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特色优势医药专业集群。医药产业链按照纵向关系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功能部分,上游的研发创新阶段基本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大型综合医药企业为产业链主体,它们是产业链的龙头;中游的医药制造阶段大多以科研机构、药品生产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产业链主体,他们是产业链的主导;下游的销售服务阶段主要指产品的市场化,大多以医药物流以及药品销售企业为产业链主体,他们是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院办学条件,我们将医药专业集群的定位设置为对应医药产业链中下游,专业药物制剂核心优势专业适当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医药专业链课程框架构建主要分为四步:首先,依托园校企人才需求信息化管理平台,汇总医药产业岗位需求、薪资水平以及招聘条件等相关信息,按照医疗机械制造、药品生产、医药流通等产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进行分类;其次,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中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化描述,确定职业应包含的主要操作技能、专业知识、行为方式的内容及范围,了解岗位专项能力[5],将分析结果分别归入“医药+”链带式专业集群对应专业;再次,对专业岗位群按照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迁移岗位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最后,提炼各专业通用知识、技能和素质,确定与之对应的平台课程,面向特定职业岗位开设专项课程模块,针对未来岗位开设拓展课程模块。
“链带式”专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共建共享机制上,这也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实施立体式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一方面,以建设高水平医药产业链公共实训实践平台为目标,围绕“生产、教学、科研、培训、创新、竞赛”六位一体功能定位,探索实践园校企三方共建共享新机制。三方共同开展了调研论证,完善规划设计方案,运用超媒体互动技术、虚拟仿真、VR技术等先进手段,引入企业生产工艺和流程,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实施基于大数据分析考核与评价,创新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模式。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共建的企业培训部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企业项目开发等活动,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拓展了学生思维和眼界。
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特色专业集群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托,也是高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宜以专业集群的战略思维谋划专业结构布局,对接产业链建强专业链、对接专业链打造服务链,推进产教融合和专业跨界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和协同性,通过树立专业集群特色优势品牌示范引领其他专业集群建设,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