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及启示

2021-01-08 22:23杨正宇张晓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制科目科学

杨正宇,张晓丽

论近代中国小学科学教育及启示

杨正宇,张晓丽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西学传播背景下,近代中国出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中小学科学教育受到重视。清末民国政府颁布教育学制,确立科学教育的目标,加强自然科学科目课程的比重,采取先进的教育方法,从幼童开始教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增进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儿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这对当下科学教育及人才培育观具有重要启示。

近代中国;小学教育;科学教育;学会学习;探究自然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性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2017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及公民科学素养中影响最大的学段[1]。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凌与侮辱,伴随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西学传入我国,有识之士提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挽救民族危亡,其中重视中小学的基础科学教育,对于改善国民素质,促进近代科学传输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的背景

1.1 近代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建立新式学堂,科学通过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知识观与人生观,科学教育促使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由浅到深、从“技”到“学”的发展。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实行“新政”,把“教育救国”作为重要政策,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广泛开展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教育在学校得到重视和发展,建立科学教育的制度环境,促进教育的科学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留学科学家群体产生后,科学与民主成为主题号召,打破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倡导探究、怀疑与实验的科学精神,《新青年》杂志刊登大量科学类文章,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很大影响。任鸿隽提出“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的五种精神特质[2],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随着科学教育的传播,近代科学观开始确立,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开始关注并贯彻实施科学教育的内涵及方法,注重学生探究习惯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

1.2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主要囿于儒家经典与科举教育,比较轻视术说器物方面。清末洋务时期的“中体西用”宗旨,设立技术学堂,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用型科技教育得到一定重视。康有为等人提倡科学教育,认为“西艺”不仅是技术,还包括基础科学知识,西方之富强,不在器物军械,而是注重教育与科技,康有为在上清帝奏折中提出“开设学校,在乡村设立小学,7岁以上儿童入学,学制8年,学习文史、数学、物理、地理、歌乐等课程,在州县设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3],注重实用学科。科学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地位,与救亡图存的政治意蕴、启迪民众的文化自觉、传播西学的科学观念相结合,在普及近代科学、培养民众科学素养、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颁布教育法令,中小学科学教育学制、课程及教育实施得以完善,提高了基础科学教育水平,促进了科学家的培养。

1.3 学制变革对中小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影响

近代教育的学制改革对科学教育影响甚大,清末新政时期把科学纳入学校教育。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鼓励实施新式教育。1906年《癸卯学制》将近代科学明确规定为学习内容,小学堂规定要设立算术、地理、格致等课程,中学堂设立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初步确立科学教育的制度。民国《壬子癸丑学制》将格致改为理科,增加自然科学课时比重,重视科学教育,学制有明显变化。1922年颁布《新学制》,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制度,确立科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学制改革及修订章程的颁行,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开始规范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旧称“博物”)、地理(旧称“舆地”)等课程成为中小学教学必备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科学的思潮引领教育改革,科学家参与指导中小学的科学教育,领衔编写科学教材,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创办有关科学教育的刊物。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深受英美的影响,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法等传到中国,进一步推进了教育改革。

2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近代小学作为儿童启蒙性基础教育,在科学教育方面处于重要阶段,清末民国的学制及学校教育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都有明确规定,实践成效突出。

2.1 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小学的科学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制阶段有不同的规定,理论知识基本科目在清末小学堂主要是设立算学(数学)、博物、物理、化学,科目类别分为算学(数学)与理科(自然课),理科包括博物与理化课。民国时期扩展新学制的小学科学课程,理科改为自然,开设算术、卫生、自然、园艺等科学课程,分类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比例不断增加,清末《壬寅学制》小学堂科学类课程算学、格致占总课时比例为24.1%,《癸卯学制》中小学科学课程占比为13.9%,民国初年1912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通令,科学类课程占比达20%。民国中期1922年的“新学制”规定,算学与自然科目占总比仍为20%,其中动、植物自然园艺的分量有所加重。抗战时期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自然、算术科目在小学占比最高达到21.56%,与新学制相比有所提高,并且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增加趋势,从18.42%到20.45%、21.56%[4],体量上更加科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小学的科学课程科目学时逐渐增大,占总学时比重的五分之一以上,课程科目更丰富,类别划分更合理,从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课程比例进行阶段性划分,符合小学生发展实际。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算学(数学)成为独立学科科目,内容不断丰富,所占的比例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清末学制改革,高等小学堂的算学占总学时的13.0%,民国时期高等小学堂算术科占总学时的13.3%,20世纪30年代根据《小学正式课程标准》算术占总学时比达13.46%,可见算术(数学)这一传统科目,在近代小学教育中深受重视,培养了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理科包括理化、生物、卫生等,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当时的科学课程总体受到重视,并呈现出不断发展丰富的趋势。

2.2 小学科学教育的具体内容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学制课程设置从宏观上规定教育的课程科目,具体教授的内容则根据时代的变化、学制规定的范围要求,经历从传统到近代、从中式到西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图景,对近代学生得到科学的知识、思维及方法的熏陶,具有开创性意义。

2.2.1 算术(数学)

近代学校小学阶段普遍设立算学或算术科目,清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规定,小学设立算术科,主要教授数目、计数,加减乘除、珠算,分数、小数,比例、百分数,代数、几何,簿记、度量衡等,详尽传授数学知识及应用。民国时期新学制颁布《小学算术科课程纲要》,强调用游戏法解决数量认识问题,注重小数、分数、整数的四则运算应用,注重数量的观念、用语和数目符号的教学。此后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算术正式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强调从儿童心理接受程度出发,内容注重以计算为中心,明确基本的概念,将难度大的教学内容适当后移,如四、五位数与分数的认识计算等。1933年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教育部批准不举行小学会考,减轻小学生负担。

2.2.2 格致(理科、自然)

清末学制规定小学堂设立“格致”科,后改为理科,民国时期称自然科,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理化和生物、生理等科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包括动植物、矿物及日用品知识介绍,生理卫生及人体结构,一般物理化学知识及简单器具构造,元素及化合物基本知识,动植物自然与人生关系等。民国时期小学改理科为自然科,除理化知识外,扩展了动植物、自然界现象、人体生理卫生知识,内容包括自然与园艺,认识自然现象如气候寒暑变化与四季昼夜更替,自然利用如衣食住行的来源及处理,器具构造原理等,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及生育繁衍等,大都采取儿童日常接触的自然界材料,注重田间作业与实验过程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研究并学习如何支配自然,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理性精神。

2.3 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在西方教育影响下,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重视实验观察,联系社会与自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清末民初的学制对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癸卯学制》规定“凡教理化者,在本诸实验,得真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实业之用”[5]14,实验课结合日常生活与社会实业的应用,设立专门讲堂和器具室,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结合标本模型,开展简单的实验课程。在教育中注重儿童的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倡导师生共同参与科学实验和实地观察,培养儿童的兴趣、观察力与思考力。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方法有所变化,美国克伯屈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开始推广,主要在一些教育文化发达城市中心小学,如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把各科目按照性质分为观察、故事、运动、游戏、练习等,编制辅助教材读本《自然研究》《食物研究》《动物故事》等20余种,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社会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源于美国的道尔顿制是当时流行的教学法。它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每科课程设置实验室或作业室,陈列有关参考书、仪器、图表等,设置教师做指导员,编制教育计划及进度表,师生订立学习公约,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学习任务后经过考核合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道尔顿法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科目实验室及器材的设置建设,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设施保障,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点,分成不同单元进行学习,具有一定成效[5]132。大多数学校的科学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一些科学实验与观察活动。此外,自然科目教学有实物教学法、修学旅行法等,将自然、地理、历史等知识有机结合,如参观电灯厂、铁路等。中小学科学课延请科学界人士作讲座,举行实验科学竞赛,激发社会与学生的关注。小学科学教育方法提出根据儿童心理、适合生活实际、符合科学的原则,重点是环境与生活的关系,采取实物教育,观察自然现象,考察社会生活,指导科学实验,促进近代中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科学科目教育中仍存在问题,如实验设施器具不足,师资质量水平欠缺,缺乏有效的经费及场所、设施保障等,同时,长期战乱极大地影响了小学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

3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3.1 历史意义

作为近代发端的基础科学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学制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思维训练、思虑精确,了解科学与社会知识、增长生活与谋生的必备知识,认识自然形态的变化规律,领悟自然法则与人生的关系,理解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教育界倡导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发展个性,崇尚热爱自然。当时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目标,指导学生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合理运用、支配自然,培养理性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与态度,明确自然与人类发展关系,掌握自然与社会知识,使儿童具有独创性思维能力与高尚的德性,发展儿童身心智识,体现了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

3.2 价值启示

近代科学教育的理念方法对于当今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实践情况不仅事关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关乎公民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作为传播科学知识、技能及观念的重要基础阶段,指导儿童了解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现象的方法,用科学改进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观念。学生的科学素养涵盖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科学的爱好和兴趣,并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掌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方法及精神的教育,为人才的长期良性发展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小学科学改革实践及教学研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既需要转变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实验与观察相结合,通过设计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立足社会与生活实际,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及实践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再次,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教育。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把握低年级与高年级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区别,研究科学教育的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科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并善于接受,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紧密联系科学知识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探究自然环境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良性发展,使学生具备能够简要分析自然与人、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能力,培养其合理正常的科学观与宇宙观。发展科技,培养科学人才,应从基础抓起,重视发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儿童实践能力,训练科学创新思维,对今后培育科技人才,发展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1] 林长春.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的着力点[J].科教导刊,2021, 13(6):6-8.

[2] 樊洪业,张久春.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6-57.

[3] 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8-79.

[4] 王伦信,樊冬梅,陈洪杰.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1.

[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On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YANG Zheng-yu, ZHANG Xiao-l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In the spreading context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trend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to save the country emerged in modern China,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as valued.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science education, strengthened the propor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ubjects, and adopted advanced education methods to teach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young children,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al life, man and nature. Thus, the children c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scien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n China;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 to study; exploration of nature

G529

A

1009-9115(2021)06-013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32

2021-07-15

2021-10-10

杨正宇(1993-),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猜你喜欢
学制科目科学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五行真经
高考“新科目”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科学拔牙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