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及教育启示

2021-01-08 22:23李瑞宇陈秀梅朱立明靳小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疾病心理健康

马 振,李瑞宇,陈秀梅,朱立明,靳小玲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及教育启示

马 振1,李瑞宇2,陈秀梅1,朱立明1,靳小玲1

(1.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附属小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心理健康素养是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良好心理健康素养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要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方面在低中高三个年级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心理健康素养;小学生;心理发展;基础教育

在毕生发展心理学视角中,小学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Kieling等人的研究指出,全球10%到20%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有50%的成年心理问题在16岁之前就已显现出来[1]。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个体的未来生活具有直接、重要的意义。

我国越来越注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对改善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2]。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将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结果性指标之一,提出到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要提升到30%。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来国内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测量工具、评估方式及干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和研究[3-5],但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成年个体,关于中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小学儿童的研究更是稀少。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形成于青少年期,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认知上还存在不足,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出诸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因此,有意识地促进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对儿童平稳渡过“暴风骤雨”的青春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格心理学指出,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其人格表现出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儿童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负有重要职责。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探讨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及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启示。

1 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Jorm等人最早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的概念,并将其看作是个体具有的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认为心理健康素养是“帮助人们识别、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观念”[6];随着研究的深入,Jorm在心理健康素养内涵中加入了与知识相关的行动,即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或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的技能[7]。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素养除知识成分外,还应包含对心理疾病的态度、积极心理健康、心理求助和与心理疾病相关的求助效能[8,9]。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本土化测量工具开发进行了探索。明志君和陈祉妍根据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方面将心理健康素养定义为: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3]。基于以上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理解与界定,江光荣等人将心理健康素养从“心理疾病应对——心理健康促进”和“自我——他人”两个维度,知识、态度和习惯三个方面界定为“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4]。具体内容包括:自助心理健康素养和助人心理健康素养。自助心理健康素养包括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以及应对自身心理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强调个体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觉知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自我调节或求助;助人心理健康素养包括帮助和促进他人心理健康以及帮助和促进他人应对心理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强调对他人心理状况的觉察,并能恰当地帮助他人应对心理疾病,以保持心理健康。

《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高度重合。

2 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小学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获得了一定的认知操作能力,其心理表现出独特特点。在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学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失调和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遇到问题较多以自我为中心,还可能表现出退缩、不合群等问题,体验到恐惧、焦虑或羞愧等消极情绪,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为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供了基础,因此培养小学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具体体现在与小学儿童心理理论的相互促进关系中。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知识、需要、愿望、意图、信念、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归因和预测。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友谊质量、移情、亲社会行为等都有积极作用[10]。

从定义可知,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理论重合度较高,都强调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良好的觉知和了解,并能正确归因和预测,以保持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由此可知,儿童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的理解,能有效考虑到他人的信念和愿望,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及产生情绪的原因。儿童形成良好的维护和促进自身、他人心理健康以及应对心理疾病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后,能更好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和信念—愿望推理能力任务,能够有效地进行情绪调控,能够接受他人与自己在相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信念,对他人更多地表现出尊重、关爱和移情等亲社会行为。同样,儿童心理理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心理理论中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为恰当地自我调节或求助,客观地看待他人出现的心理异常及掌握能帮助他人解决心理疾病的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综上可知,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是儿童真正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阶段,学校在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儿童积极人格及处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3 心理健康素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其中,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其心理健康的重要途经。

《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分为小学低、中、高三个年龄阶段。因此,在进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素养培养中应注意低、中、高三个年龄阶段不同侧重点的教育内容。

3.1 小学低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注意的情绪性特点较明显,只能感知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主要采用无意记忆来识记事物,抑制控制能力较弱。就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来看,小学低年级儿童可以理解二级错误信念,能够综合他人信念和愿望对他人心理状态做出更全面的推测,一般会根据引发情绪的外部因素或事件来理解情绪,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较低。

从整体来看,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能力较低,在心理健康素养培养中应做到:

首先,使其了解并适当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知识。这需要学校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吸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使其能更好地记忆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并制定良好的班级规则,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认为教师是绝对权威,会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则标准,因此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以有效促进低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

其次,使其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接纳和积极的态度。小学低年级儿童处于塞尔曼提出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中的Ⅰ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面对相同的情境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儿童只能关注单一观点,无法协调不同观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对同伴表现出的不同观点或行为给予更多地接纳和理解,对同伴表达出积极情绪。

第三,优化校园心理氛围。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美丽高雅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有利于小学儿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使其产生学校依恋,喜欢学校,觉得学校中老师和同学关心自己,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并产生自豪等积极情绪。

3.2 小学中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小学中年级儿童的身心持续发展,其认知能力相比于低年级儿童显著提高,是各认知成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基本处在塞尔曼提出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中的Ⅱ阶段——自我反省观点采择8-10岁,儿童逐渐意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能考虑他人观点,并能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就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来看,小学中年级儿童能获得较复杂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能够根据个体的愿望、信念及态度等心理因素理解情绪,开始获得解释性心理理论,理解白谎(善意的谎言)的能力显著发展。

综上,对于小学中年级儿童在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应做到:

第一,使其深入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知识。这需要教育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所教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还要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儿童能偶更客观、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掌握情绪、行为调节技能。

第二,教育过程中注意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研究指出,小学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他人心理,内部言语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更清楚地在头脑中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和推理加工,而书面语言的提高则使得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人类更高级的情感与思维[11]。因此,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使儿童学会接纳自己,建立自信,并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建立稳定的友谊。

第三,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班级心理氛围是由师生组成的团体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即班级社会心理环境是置身于班集体中的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内、个体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相互作用[12]。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对儿童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班级中儿童间的积极互动、不断调整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学会给予爱和接受爱,学会助人和自助。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适时开展团体辅导课程,促进良好班级心理氛围的形成。

3.3 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儿童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有意注意、有意记忆能力显著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成为主要思维方式,能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高年级儿童处在塞尔曼提出的观点采择理论的Ⅲ阶段——相互性观点采择(10-12岁),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同时将彼此作为各自观点采择的对象,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完成绝大部分心理理论任务,能理解情境中互动双方的意图、信念及情绪情感。

综上,对于小学高年级儿童在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应做到:

第一,是改善高年级儿童的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 evaluations, CSE)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基本的评价和估计,是一种总体自我评价,影响着对具体领域的自我评价,由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以及控制点四个基本特质组成[13]。良好的核心自我评价,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员参与。具体来说:首先,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上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注意力、情绪、行为的变化,创建愉快、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其次,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心理环境,这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要从心理上完全接纳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良好的生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同伴支持,以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第二,提高高年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形成还需要自我调节或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异常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高年级儿童心理保健技能的掌握,提高高年级儿童解决自身或他人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异常。学校可组织开展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高年级儿童提高心理异常的识别能力并掌握一些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其自尊水平,提高调节自身及帮助他人调节心理异常的行为频率。

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内外针对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国也逐渐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要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同时,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1] Kieling C, Baker-henningham H, Belfer M, et al.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worldwide: evidence for action[J]. The Lancet, 2011, 378(9801): 1515-1525.

[2] Jorm A F, Barney L J, Christensen H, et al.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till need to know[J].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40(1): 3-5.

[3] 明志君,陈祉妍.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2.

[4] 江光荣,赵春晓,韦辉,等.心理健康素养:内涵,测量与新概念框架[J].心理科学,2020,443(1):232-238.

[5] 任志洪,赵春晓,田凡,等.中国人心理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20,52(4):497-512.

[6] Jorm A F, Korten A E, Jacomb P A, et al.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J].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997, 166(4): 182-186.

[7] Jorm A 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J]. American Pyschologist, 2012, 67(3): 231-243.

[8] Bjørnsen H N, Eilertsen M E B, Ringdal R, et al. Positiv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among Norwegian adolescents[J].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1): 717-726.

[9] Kutcher S, Wei Y, Coniglio C. Mental Health Literac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6, 61(3): 154-158.

[10] 莫书亮,段蕾,金琼,孙葵,周宗奎.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社会交往技能,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10,33(2):353-356.

[11] 刘娟.小学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校园心理,2017,15(4): 278-280.

[12] 邹维兴,王洪礼.班级心理氛围对中学生学习力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7(36):31-33.

[13] 黎建斌,聂衍刚.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48-1857.

The Significance and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to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 Zhen1, LI Rui-yu2, CHEN Xiu-mei1, ZHU Li-ming1, JIN Xiao-ling1

(1. School of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Attached Primary School,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s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habits developed by individuals in promoting thei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with thei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ental diseas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during an important period of life development. Showing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mental health literacy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hools need to improve junior grade, middle grade and senior grad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level by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rate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enhanc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basic education

G444

A

1009-9115(2021)06-0134-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6.03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7JY074)

2021-04-19

2021-06-20

马振(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疾病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