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石彩琴
在应试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生字、生词,师生之间缺少更加深刻的文化交流,教师也没有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课上仅仅照本宣科,形式僵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语文产生了排斥情绪,不利于长期的语文学习。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在诵读经典中,教师能够指引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提升道德意识与文化意识,锻炼了个人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思维的养成与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需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当今世界形势变化莫测,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要求。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在文化学习积累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整体文化素质。
另外,经典文章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写作的整体思路,在增加阅读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作文的整体架构,汲取所需的文化知识,让自己的写作脱胎换骨。经典诵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作品的优劣有更加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作文自评能力,不断磨炼写作技巧,最终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教学时切忌揠苗助长,必须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现阶段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经典诵读。教师应着眼于篇幅较短、意义较强、难度不大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排斥情绪。先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再由学生自主进行诵读,最大限度地提高诵读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活动,将作者、文化背景与作品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创作意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一名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该篇古文篇幅短小,仅仅49字,却发人深省,且具有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作用,是符合学生学习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标准的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诵读后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为小组学生的诵读纠错,从而得出生活中应培养认真观察、仔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诵读不仅是单纯的阅读,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通过经典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满足阅读欲望,而是通过阅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个人文化品格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全面挖掘本节课的隐含文化,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科普动画、纪录片等,从而避免过于枯燥。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中国的古代神话,将女娲补天这一传说作为课堂导入,引出有关后羿的传说,并在讲解生字后朗读课文,带领学生体会古代人类想要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在朗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本篇课文产生深刻的理解,并感受到古代神话所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并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答。
历史的源远流长决定了经典作品浩如烟海,仅仅诵读课内的文章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师可以拓展丰富的课外渠道,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途径促进学生开阔眼界,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将课内与课后的阅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完成教学后,为学生推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经典作品或者视频,在大量的经典诵读中增强阅读体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延伸经典诵读内容范围,保证阅读有效性与质量。
例如,在讲解了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一课后,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美了他的机智。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司马光的纪录片介绍,从而让学生对司马光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拓宽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诵读课文,积累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经典作品中有较多的优秀表达,做好诵读记录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诵读后及时记录,并进行翻看,在摘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摘抄,但是不能盲目抄录,需要选取具有语言特色、语句优美的部分,并适当进行仿写,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积极运用,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综上可知,教师要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经典诵读的质量与效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诵读培养,同时应进行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并拓展丰富的渠道辅助经典诵读,在完善诵读记录的过程中提高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