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融合在教学改革中的研究

2021-01-08 19: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体系人文

罗 瑶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在社会全面需求中的战略地位。这些重要信号也指导着高职院校在当今科技发展迅捷,各种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概念的渗透下,自身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必须进行的从内部结构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等一系列的核心变革和资源整合,以期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资源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并将社会评价体系接入到高职院校本体内核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校企融通合作模式,让社会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办学中来,提升职业院校优势能力项目质量,最终使得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达到无缝对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优化就业终端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输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这些新形势新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在顶层设计上也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理念,而与教学管理体系最具兼容性的人文管理理念便充分展现出了融合优势。人文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教学参与主体为核心,强调参与主体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满意度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贯穿性和基准化,所有的教学管理设计理念、执行方案、质量控制等具体工作都要以人文管理为基本诉求点,以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导向,最终通过质量评价系统的反馈效应来诊断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并采取有效途径解决并优化。

一、人文管理的能动性特点

人文管理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区别个体差异化,寻求共通点的同时,合理引导差异行为在管理过程中的正向效应。这一理念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管理凸显出来,将行为学和科学管理两种理论有效地结合,以此作为人文管理设计理念的基础,更在管理行为实施过程中及时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思想和需求也因为这种变化而呈现出更新升级并需要被满足,从而在实践管理中不断调整策略和途径,有效解决管理参与主体不同个体需求中的矛盾,积极正向的引导这种差别所激发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发挥了“因人而治,至善而治”的人性化管理优势。

人文管理的能动性特点在实践管理中有以下表现:第一个方面,在实践教学管理中,教育对象因生源地、年龄、专业、性别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目标需求,这就要求教育管理主导者重视这些不同并采取相应的课程设计标准、方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培训模式去差别化对待,并辅以差别化的考核形式去达到有效的管理目的,达到最大效能的教育管理的优化性。第二个方面,人文管理凸显以人为本,重视个体行为学在管理学中的运用,更好的辅助教学管理的良好运行和有力执行。最关键的是要将人文管理理念从意识形态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决策方案,协助教学管理参与者找到适合的可形成规律的、并能用一系列评价指标得到可观结果的实施途径去达到教学管理中的原则性目标。第三个方面,人文管理在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起到了管理体系漏洞人工检视并柔性化修复的功能。这就要求管理层赋予教学管理参与者适度的弹性权限,减少强制性管理制度给参与者所带来的压迫感和束缚感,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把情绪疏导作为教学执行过程中的辅助修订方式,既能有效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能让教学管理参与者自觉自愿的接受民主管理,并主动承担质量监督者的责任,积极地检视并设法修复管理中的疏漏,很好的为管理的执行护航。第四个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也被越来越重视,这使得越往基层或一线方向的管理更加的繁琐,刚性的强制性管理在越来越多元化和特色性的学术文化交流领域就显得非常的被动和刻板,人文管理刚好相反,恰恰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交流、教与学的互动以及上下级沟通等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促使刚性管理原则和制度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以顺利的执行,还能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高人文凝聚力,创建和谐校园。

二、人文管理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积极效应

(一)创造和谐人文环境,增强民主管理意识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管理在管理体系中是否良好运行,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的目标评价,也体现了整个管理体系设计的协调性与合规性。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所有工作的中心,其他管理工作都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利条件。教学管理环节所涉及到的部门和人群是最宽泛的,各部门人群又有着不同的管理需求,这种差异性要求教学管理体系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这些人文因素,并在可能性的环节将人文管理设计思路具体量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和方案,让涉及到的教学管理各方在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的基础上协调运作,形成民主意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人文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合理运用,促进管理各方积极能动参与事务,又能协调制衡发扬民主,促进人文交流,打造有利的教学管理环境。

(二)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单一,行政化管理痕迹明显,管理体制的压迫感较强,容易把管理者和被管理的各方割裂开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利益形成对立,管理者容易让自己成为孤立的一方,这种情况下很不利于管理制度的向下推行,执行和反馈也很容易不客观不及时,这对后期的评价结果和制度细化也极为不利。高职教育新形势下,要求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新型管理模式,最大化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这就必然需要将人文管理引入到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按照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去开发和细化多元化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管理各方的参与能动性,发挥各方管理优势,从教师民主管理、教学事务民主管理、学生民主管理甚至可以到自主管理,将管理权限尽可能多的下放到教学管理一线,让一线的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发挥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对新形势下呈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反馈并在允许和可处理的范围内根据不同情况机动灵活的制定解决方案。让一线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及时处理修复漏洞增设预案,省去了凡事向上报备走程序的繁复环节,可以有效节约行政资源,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使教学管理环节运行更通畅。

(三)提高行政管理服务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提到的教学管理改革其目标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是我们一切管理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时俱进、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因此,将人文管理运用到教学管理体系中,适度的提高教学一线管理参与者的地位,提高行政管理的服务意识,协助教学执行部门制定合规的制度规定,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参与管理教学事务的便捷通道,为教学改革提供合规性建议,为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从而为一线减负,让一线师生集中精力放手去做该做的事,使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为教学参与者服务,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从而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多元文化孕育着职业素养和持续创新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性一直困扰着教学质量管理的综合评价结果,将人文管理理念引入教学管理体系中,重视管理参与者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性,对各类人才的管理设置了柔性化的尺度,以教与学双向并轨的方式促进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和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目标的完成。通过打造教学管理参与者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校园。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许多高素质多元化人才加入到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面对管理主体的高层次多元化必然凸显劣势,因此面对新形势,人文管理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并为教学管理改革甚至教育改革争取了足够的时间,让改革更为平顺,不会硬着陆,不会激化更多矛盾。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人才的持续创新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但过于刚性的手段会打压甚至摧残这种创新力的蓄发,因此采用人文管理对多元文化和创新力因势利导,给予足够的人文环境和弹性空间,有助于高职院校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孕育职业素养和持续创新力。

三、高职院校人文管理理念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融合的制约因素

当前,高职院校适应时代需求,跟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高职院校人文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体系融合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

(一)理论储备相对薄弱,理论研究匮乏难以对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中,具有管理学教育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60%,同时具有管理学背景和教学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仅占40%。具有管理学背景的中层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40%,同时具有管理学背景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仅占20%。具有管理学背景的一线教学人员占总人数的20%,同时具有管理学背景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学人员仅占1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对于如何在教学管理体系中有效接入人文管理理念并发挥其能动效应,尚不具备充足且完善的顶层设计理论体系。由于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文化背景、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结构不同,理论上也就要求人文管理理念对教学管理体系在不同程度上的渗透,并根据院校情况的差异而形成不同量级的导流系统和教学管理体系联动运行,充分发挥双机制能动效应。这就意味着必须具备系统的理论储备,并在实践中有效指导人文管理形成可操作的制度方案融入教学管理体系中。

(二)教育教学主体对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意识不够,能力不足

当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都存在对人文管理手段系统地渗透到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主体参与教学管理时主要把管理工作的统一性、秩序性、政治性放在首要位置,对人文管理理念的渗透主要图于表面、流于形式上,使得人文管理不能形成连贯的完整的体系设计和操作模式。学生主体更是由于普遍意识不够,人文素养累积不足,缺少对人文管理制度化的体验感,从而对人文管理重视不够,缺少人文管理需求的主动性,主要由教师引导完成教学管理任务,配合教师完成间或性的人文管理试点工作,所以完全不能感受到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和能效性。

为了调查研究教学主体对人文管理的意识状态,我们选择了多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统计结果,分析数据。所有调查全部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打消受访者的顾虑。

1.教师访谈数据结果分析

所有被采访的教师中,仅有20%赞成把人文管理系统引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在制约和竞争的教学评价标准中充分发挥公平和效率的能动性。而有30%反对在现有教学管理体系中全面系统的引入人文管理,认为会扰乱教学管理秩序,增加教学管理风险和教学管理运行成本。剩余50%则认为人文管理在现有体制中的运行会无法达到预期设想,管理者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会导致顶层设计不完善,流程设计不系统,操作过程不可控等情况,最终流于形式,所以没有信心,不抱希望。

2.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为每所高职院校的150名学生,大一到大三各年级随机抽选50名,主要了解学生们对学校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现状的看法和感受,反复筛查出130份有效问卷。其中,有100名学生认为学校管理方式刻板单一,差异性的人文管理几乎没有;有80名学生认为教师管理手段比较死板,教学管理中遇到问题时的变通度不够;而有120名学生则认为学校人文管理形式化,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影响不大,体验感不足。但只有50名学生认为人文管理系统化渗透教学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三)缺乏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体系相融合的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人文管理要形成连续有效的导流系统穿梭在教学管理体系的各环节,必须要将二者相互融合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固定下来。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首先,教学管理各部门执行管理行为时缺乏前期沟通和衔接,使得各环节教学管理资源无法得到及时整合,不利于建立联动机制;其次,人文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还只是局部的、零散的、间或的,没有形成流畅贯通的量化系统,运用形式还较低级,无法与教学管理体系形成联动。再次,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促进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体系相融合的保障机制,使得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学双方都未能充分感受到人文管理工作与教学质量考核评定以及自身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参与意愿较低,制约着联动机制的建立。

三、新形式下高职院校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体系融合的策略选择

(一)明确人文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为人文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应当以双向并轨的方式运行,这就决定了人文管理在战略高度上与教学管理体系并重的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进一步提高人文管理意识,对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度上升到全局高度。同时,学校应当设法提供促进人文管理工作开展的全方位支持。这其中包括政策上、经费上、人力上和技术上等各环节的支持。学校应当把人文管理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按照顶层设计的制度体系对不同层级、不同职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管理主体根据其具体运作的教学管理事务制订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培养计划,并将管理者的工作业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个人发展与人文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相关联。并对教学管理相关部门制定量化的人文管理工作安排,制度化的确定各部门人文管理工作的交接协调和相互联动方式,还要从顶层设计思路上确定人文管理工作的标准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在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中要将人文管理影响因素设计进去,并定期根据人文管理执行方案和制度的调整而进行修订。顶层设计的政策和制度越具体越精细化就越有利于人文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越有利于人文管理体系和标准的建立,对其顺畅的运行发挥能动性提供了有效地保障机制。

(二)把握高职院校人文管理本质,找准人文管理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切入点

人文管理的本质即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差异性,在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管理标准,最终实现共同目标。高职院校人文管理应把握这一本质,在制定统一的教学管理标准和体系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的人群,不同教学事务的差异性,允许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弹性调整,由各部门各专业系部根据业务属性制定适用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考核评价标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等,充分体现人文管理的柔性优势,不断扩展目标达成的预案,不断挖掘教学管理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形式、学生就业途径的创新升级。由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蓄发是要以较高质量的人文环境和职业素养作为“培养基”,以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作为土壤,就更加需要人文管理理念的导入,立足人文,允许差异,发扬个性,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文素养。

人文管理体系要紧密附着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必须找准切入点。这些切入点一定是存在个体化差别化最明显的地方,也是人文管理最需求地方,只有找准这些切入点,人文管理体系才能牢固扎根,人文管理理念才能深层次渗透,从而解决教学管理运行中的矛盾和阻碍,使教学管理运行平稳畅快。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模式并适时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制度化的高效保障机制

人文管理与教学管理双机制并轨运行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使各部门之间联动合力,促使双机制协同互动相互推进,以获取最大成效。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中,我们需要运用到前期调研的大量数据,包括对学校建设背景、学科背景、机构设置、师资结构、生源情况、教学教育成果、教学改革进程情况等。把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后的结果设计成不同的参数,利用人文管理系统化理论公式可计算出理论模型的评估值,这个评估值便是人文管理体系渗透到教学管理体系中的程度值。程度值越大也意味着对人文管理的需求越大。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汇总的数据分析结果不同所计算出的程度值就不同。这些顶层设计工作对调研数据的客观性要求较高,也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理论储备要求甚高。因为只有得到最接近客观真实的数据,才能设计出最适合的人文管理体系,也才能与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最兼容,从而达到双机制协同的效应。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中,需要将人文管理体系的结构、运行标准、运行环节、执行方案等各方面以制度的形式量化具体工作,越详尽越精细越好。并且要将人文管理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相关联,把人文管理评价结果以参数形式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标准中,让人文管理成果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薪酬评定等直接挂钩,把计算方法写入制度中,健全人文管理体系的保障机制,激励教学工作者努力投入人文管理工作。同时,顶层设计中,要将人文管理工作具体对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弹性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社会创新实践中的投入也应当计入教育考核的成绩,让学生在良好人文环境中去创造、去创新。

教学改革有成效必然要加大力度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重点强调。教学管理参与主体必然会在改革中承受转型压力,改革中必然会有矛盾升级,适时引入人文管理体系作为弹性调整,必然有助于改革更加顺畅,也有助于提高教学主体的职业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持续的创新力,化压力为动力,为教学改革助力。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管理体系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