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变革影响的研究

2021-01-08 16:00:19董晶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思想

■ 董晶晶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江苏 南通 226010)

一、党史学习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意义

国内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了很多研究,理论成果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教育体制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开展教学,不具有专业限制性,即所有的大学专业都需要学习思政知识,接受思政教育,并且我国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完善,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有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要求,实践起来也更加简单;另一方面,大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而高中将思政作为高考的一门课程,对我国的政治理论体系以及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都有深入细致的教学,所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较好的基础,加之思政教育的性质,并不需要学生大量复杂的运算,只要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内容即可,对大学生而言,学习也没有那么困难,所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对于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虽然党史课程一直以来都不是大学非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大学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革,在百年建党这个特殊时刻,大学生的党史教育逐渐被放到了更高的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接受一定的党史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但是国内对于大学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即对于“党史教育拓展思政育人空间”这个方面研究还没有起步,长久以来,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都是作为大学教育单独的两个方面进行的,似乎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关联性。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对于大学生的教育而言,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党史教育中蕴含着对党史的鉴赏和学习,蕴含着最宝贵最质朴的人类精神文明内涵,是政治家的智慧结晶,党史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核,其中既有爱国爱家的伟大情怀,也有修为己身的言行规范,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深入思考和呈现,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变革,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促进学生的思政品德与政治素养获得提高。本研究通过分析并研究大学学院当前的思政教育开展现状和党史教育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建立大学利用党史教育拓展思政教育变革的实践机制和方法,填补国内关于大学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空白,形成可以指导大学生后期开展相关工作的理论体系。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书写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下的党史学习就是契机,政治要求之下全国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彰显出了强有力的管理和思想引领力,在教育引导、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党史教育拓展等各方面展现了扎实的教育管理功底。但新时代,面对世界格局的错综复杂的变化,不仅混杂着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世界局势变化、意识形态的斗争,思政工作者在这之中还面临学生学业发展、就业、心理等诸多问题。在新时代如何化危机为契机,将党史学习教育高效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变革中去,勇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三、学史践悟,提高政治站位高度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思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不仅具备了强烈的政治觉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且能利用多媒体手段,第一时间把上级文件精神传达到各个班级,引导每一名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做到高效准确,做到每日全员有组织、有纪律地学习党史。而百年党史教育下的学生思政工作,不仅需要更具科学性、高效性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而且需进一步增强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站位,把政治觉悟与日常工作融会贯通,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与思政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剥离不能生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理论宣讲避免刻意过于生硬的大场面,把握日常工作中的契机,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小而精、准而透、生动而形象、通俗易懂,能将党和国家各项宏大的历史政策方针落实到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去,落实到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中去,真正做到情为生所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四、结合百年党史,满足学生需要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人文关怀的需求时,首先应当考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一般来说大学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方面是大学生对于物质的需求,另一个方面是对于精神的需求。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已经相对比较优越,也就是说对于物质的需求已经能够被基本满足,而在人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的同时,很多学生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将党史教育融合进去,要在新时代学党史、悟党史,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全方位满足学生对于精神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应满足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学生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容易变得浮躁,而且功利心非常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应当注重对于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构建,要引导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仍然保持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要启迪学生能够保持一颗善良的初心,积极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放弃对于学习的追求,一味生活在空洞的精神世界中,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提升对于精神审美的追求,不要被物欲侵占纯洁的精神世界,要用党史学习来启迪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真诚、崇高、善良的精神,要积极地将百年党史当中的美好精神品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团结奋进、担当作为、不辱使命、开拓创新。

五、构筑党史教育格局,扩大思政工作影响度

(一)构筑“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党史教育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党组织、共青团、社团、家庭、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其他各种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是一致的,有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有时则不尽一致甚至对立和冲突,需要协调和整合。新时代,要高度重视党史教育,百年党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影响教育的因素更为复杂、受教者更为广泛,家庭、高校和社会三者都不再孤立存在,要从这几个方面积极地将党史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拓展开来,要增强党史教育在思政工作上的影响力。

不论从教育者还是受教者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大教育格局是必然要求也是客观规律,党史学习教育是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导向,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高校和社会结合党史学习形成大教育生态,三者同心同向携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首先需要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即将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校为保障,社会为支撑,进行“三位一体”党史学习教育。首先,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践任务的建设和实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体会到党史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真切地感受百年党史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百年党史产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思政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高校教育改革目标。

(二)党史教育促进多元化思政教学模式

在党史学习教育下进行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首先,在疫情期间,我国的线上教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线上教学平台和系统,并且经过疫情期间的实践,证实了线上教学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在疫情过后,这些线上教学的技术不应该就这样被废弃,很多的学校也研发出了疫情过后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即将线上教学技术和线下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百年党史学习在网络媒体上的宣传力度非常大,有力地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应用到后疫情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基础就是搭建高校的线上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平台和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由于具备其特殊性,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互联网络技术的机会更多,所以高校利用诸如学习强国、微信等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和新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接触到党史学习课程,从而实现全方位、全时期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

其次,在后疫情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技术上,同时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上,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将党史学习纳入专业课程之中,因为新时期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建设,所以思政教育的学科结合能力非常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进行内容上的多元化创新,能够有效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促进思政教育的机制变革。

六、百年党史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获得主体意识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敢于拼搏的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来应对社会竞争,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主体意识的获得能够让学生积极探索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学生能够在与他人和与社会的交流中增强对于个人价值的认识,从而能够学会独立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探索高尚的人生价值;其次,主体意识的获得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在自主性地对于人性、对于道德的思考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主体意识的获得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创造能力对于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内涵领悟,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真谛,唤醒自身主体意识,以史明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应注重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中获得主体意识。要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怀,启迪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立人格。

七、落实立德树人,完善道德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其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素质接班人,因此实施思政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政治觉悟,不仅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成就,还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的思政教育要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学理念,要创新和改革思政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党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发扬者。

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就应当对思政内容进一步创新,要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也就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的历史成果,比如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思政课程的教学切入点,从而进一步将思政教育内容持续地进行优化和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专题讨论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像“学习党的一大红船精神”这样的专题讨论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思政教育内容里面,这样的党史学习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对中共一大精神进行宣传,学生在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精神内涵进行内化,从而变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指引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到一些百年党史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新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践行,而且为加强立德树人的落实以及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思路,进而有助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境界。

八、构建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

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形成对于学生精神家园终极关怀,是党史学习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的精神教育内涵表现在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目标等方面,它代表着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在,代表着一个人真正的心灵自由。一个人只有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才能够明确好自己人生的方向,才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幸福感,从而不论面对人生的何种境遇和遭受何种艰难,都能够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同时,即使遭受再大的诱惑也能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初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当倡导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党史学习,形成对于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追求更高级别的人生理想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所在,要在党史学习中让学生能够懂得追求享受和享受人生的本质区别,要深度理解百年党史,从而培育学生在追求理想时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对于高层次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启迪学生在追求物质世界以外,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理想和更加宏远的人生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生命的真谛。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第一次学党史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