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

2021-01-08 12:43:07王春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心理健康德育

■王春燕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密切的关联。基于协同理论,高校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发挥各系统自身的功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资源和教学载体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科学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和科学发展,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系

协同是在各子系统之间构建起协调一致的目标追求,以利于各子系统的优化组合和协同效果达到最优,实现系统的共同目标[1]。在协同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统一的,两者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是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加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强化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指导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压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同样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发展情况,认真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和互相促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重点在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学定位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克服各类心理问题和疾病,缓解各种不良的焦虑情绪,维护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具有相通性,尤其是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上两者是互通的,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的特点,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两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具有一致性。两者相结合既能够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社会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联系和互相补充,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的内部心理环境,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教学目标的创设和教育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措施。基于协同理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高校要针对整个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对两者的有效管理和协作,使两者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突破两者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瓶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在相互作用中补充各自不足,从而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最终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互通、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两者彼此进行互动和交流,打破各系统内部孤立和封闭的状态,使辅导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联络沟通、融洽交流,同时两者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上实现交互融通、合作共享,不断加强教学信息和教育资源的互动交换,进而使双方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互相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和交换。教学信息的交流共享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供重要的基石。基于协同理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问题、预防各种心理的疾病、克服心理的障碍、排除心理疑虑和困惑、缓解心理的压力、战胜心理的恐惧,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使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平稳地发展,提高高校全方位德育工作的效果。

三、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将协同理论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独立开设的两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2]。两者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理论基础,且呈现出自身特有的教育特点,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个性和差异性,也存在着共性和互通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思想和心理健全,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3]。基于协同理论将两者相结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渐进式融合发展。将协同理论融入高校德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各子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作用,同时协同理论的科学运用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相连、良性互动和协调配合,有效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功效,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成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最大化的受益。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能够使两者联系更加紧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两者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质量。

四、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协同管理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模式

高校要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紧紧围绕大学生德育教学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任务,充分凸显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功能,建立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高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相关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机制,并根据大学生的德育、智育、心理发展程度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方案,将协同理论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物资、财力、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不断强化和开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和综合学科体系建设。同时,高校首先要加强德育育人教育和管理协同建设,增强德育教师、辅导员对德育育人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塑造良好道德品行;其次要增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最后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强化德育评估体系,健全德育考核机制,切实将高校德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丰富协同理论内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结合

高校要积极创新协同育人的理念,丰富协同教育的内涵,打破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独立、单独教学管理的模式,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制定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深入明晰的教学内容,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间相关内容的相互连接和贯通,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要科学遵循大学生心理运动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变化状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双重作用,切实实现两者相互关联、互相衔接和相互补充,在教学和管理中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成果科学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情绪特征,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德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社会事实、事件和案例的收集和归纳,用生动的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来支持理论教育,保证协同育人教育和管理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互相渗透和融合发展。

(三)科学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

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准确把握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刻领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不断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创新教育管理的模式,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改进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文本、影视、图像和视频等融入教学,在高校门户网站开辟时事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辅导、心理一对一咨询等栏目,优化教学的内容,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丰富的情境,更好地提高两者紧密结合的契合度,切实提升大学生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高校要密切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师生广泛交流互动,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4],促进高校德育教学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整体合力,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最大化。

(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

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协同教育理念,确立鲜明的全方位德育教学方针,将大学生作为整个德育教学活动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凸出高校德育教学管理育人的工作职责,高度重视协同理论的育人功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定期邀请德育学者、心理学专家开展网络教学,优化教育的传播方式,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高校科学运用宣传栏、led显示屏、校园广播、院系文化墙、微信、微博、大学网站等随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优化德育教学的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范畴,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高校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优质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思想交流、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等活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价值,加强德育教育的感召力,拓宽德育教学的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潜移默化的作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意识,增强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5]。

综上所述,高校要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优化协同理论的内涵,改进教育管理的方法,完善教学管理的机制,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育大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