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升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5)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高校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大学生坚持中国道路正确的思想保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崇高性、先进性、革命性的特征。红色文创是基于党史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文艺创作的话语表现,是大学生群体了解党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在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创通过构建新的时代话语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新人的发展需求,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中保持社会主流文化功能。“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红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壮大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证明其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动态文化体系。红色文创为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其必然要适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发展、民族复兴的新任务、育时代新人的新使命,体现其时代向度。
进入新时代,国内学界再次掀起了红色文化研究热,其研究主要聚焦于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价值、红色资源开发等。目前学界涉及以红色文化为视角研究红色文创话语的时代向度以激活党史学习教育新动力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四史”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2021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在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时代新人,党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内容、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实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党史文化本身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内涵优势,其在思政教育中为教育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教材资源。”[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主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中,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以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在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2020年教育部发出通知指出“在高校师生、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与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红色文创是以党史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红色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红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创意设计、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红色产品的工艺与设计等,是党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育人功能,不断创作与新时代紧密结合、符合时代新人身心特征的红色文化作品,使教育活动入脑入心、扎实推进。
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与科研创新的综合体,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百年党史进行理论创新、文艺创作,特别是具有红色背景的高校应大力挖掘好自身红色资源,积极创作出如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红色音乐、红色美术等形式的红色文化作品,将典型的红色文创作品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红色文创过程中可充分运用现代京剧、话剧、舞剧、交响乐、儿童剧、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诗剧等形式讲述党史故事,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活力、更具温度,让广大师生通过现代红色作品了解党史、接受教育。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时代的文创作品必然反映各自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人们的认知特点,服务社会的发展大局,以更好服务人民大众。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落脚点是大学生当下及未来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红色文创是党史文化本质精神内涵与新时代价值实践的创新发展,是历史与现实最有效的黏合剂。红色文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是党史最生动的时代表达,必然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反映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高校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与青年人审美情趣向契合的红色文创作品,将党史文化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正使党史文化成为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红色文创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相统一、理论的普遍性与时代发展的特殊性相接轨,使大学生在践行党史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红色文创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话语特征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纵观中共党史的发展过程,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话语特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资匮乏,民众文化水平偏低,文化传播方式有限,红色文创的话语特征表现是“阶级话语”,即用群众语言讲述什么是革命、谁来革命、怎样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是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阶段,经历了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传媒方式日趋多样化、现代化,红色文创话语呈现出由“阶级话语”向“公民话语”、由“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的特征[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此背景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教育程度快速提高、科技创新日益加强、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高校红色文创话语表现为不断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及时准确反映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社会形势变化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成为中国主流话语。因此,高校红色文创话语应主动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服务新时代,以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时代新人概念正式提出于党的十九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其生长环境可概括为三个维度,宏观维度上生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观维度上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微观维度上时代新人在良好家庭环境、较高的教育条件、平凡工作岗位中形成守责、敬业、自强、担当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情感认同及行为习惯。红色文创话语表达只有与时代新人的生长环境相适应,才能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育人目的。
新时代高校在红色文创育人过程中,应处理好与大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人、技术合力构成人的文化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创话语表达,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大学生文化需求,从而决定高校红色文创的话语表达;人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对应的客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智力、思想均得到解放,提升了其对文化的认知、欣赏、创作水平,决定着红色文创话语的艺术性、品质性、说服性等高度;技术进步丰富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红色文创话语也体现着通过网络媒介沟通与交流的便捷性、虚拟性特点,存在适应传统、现代媒体多种文化载体,同时存在给大学生群体对同一种文化选择的多样性现实[5]。
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向更好地走进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需要红色文创话语适应社会发展趋向,结合党史最新研究成果、挖掘历史细节、打磨历史人物,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反映红色文创的当代价值,贴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展现耳熟能详党史故事的时代新意,在“对经典的重构或多元解读中,寻找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得到更多心灵的慰藉与共鸣”[6]。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话语特征,在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红色文创的话语特征也不一样。每一时期红色文创话语都契合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在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红色文创话语在形塑和言说中共百年党史时既要跟上时代变化满足大学生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成为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在国际竞争中使带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话语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高校红色文创话语的现代性并不是简单为了迎合大学生的需求而一味追求通俗化、娱乐化、科技化,它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相统一,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政党的革命底色,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政党,与社会共同进步、与世界共同发展。创新红色文创话语要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实事求是地立足党的历史,用精准的话语表达党史中蕴含的社会生态、国家演进、革命者的奋斗、执政者的抉择;在回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坚定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用精准的话语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主流话语如“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民族复兴、命运共同体等。
高校在以红色文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红色文艺作品中,一方面要立足党史做好党史研究,具体做到熟悉党史、不断创新党史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党史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确保红色文创的“根”和“源”;另一方面要面向新时代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具体做到诠释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弘扬时代主流思想,促进红色文创的“活”和“火”。
新时代红色文创话语应契合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领导者和践行主体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去实现的目标,从政治道路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理论指导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创话语应生动反映国家奋斗目标中党的领导、政治道路、理论指导,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道路。
新时代,以在大学生当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影视作品为例,如2017年由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2021年由傅东育导演的《理想照耀中国》及由黄建新导演的《1921》等影视作品,成为高校生动的党史教育资源。这些红色文创作品在继承红色历史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大变局、中国梦、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命运共同体等社会主流政治话语,加入商业大片动作模式、利用明星包装效应,符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推动了红色经典的接受和传播,在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到了目标引领、坚定信念、忠诚信仰的积极作用。
高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在党史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创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高校红色文创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高校通过自身独特的育人优势,在通过红色文创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根据时代特征创新红色文创话语,通过现代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创作或改编红色作品来演绎红色历史,构建大学生的理想、忠诚、信仰与当代教育的关系,使红色文创话语适应时代使命而成为主流话语。
近年来高校在通过红色文创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红色文创作品,如延安大学2018年改创的红色音乐剧《白毛女》、中南大学2018年创演的红色音乐剧《笃行》、宁波大学2019年原创的红色音乐剧《初心晨启·宣言》、中南大学2019年创作的红色歌曲《红色的赞歌》、上海音乐学院2019年原创的红色音乐剧《追寻》、延安大学2020年原创的红色音乐舞蹈史诗《延安》、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创演的《华中鲁艺记》等,这些红色文创作品运用当代话语体系,采取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把鲜活丰富的党史内容融入到宣传教育之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让党史教育更有温度,使受教育者“深刻感悟初心使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7],充分反映新时期在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中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