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依,于天红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信息化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经济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大动脉”,而消费作为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形式,能够直接反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信息化对经济领域的嵌入,移动支付也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的经济消费形式,特别是作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大学生,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更为普及。可以说,当代大学校园每一个消费角落都有移动支付的身影。移动支付通过其高效的支付形式、便捷的携带方式和可靠的隐私脱敏保护,对消费观的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最重要支付手段,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独特风景线。尽管它的出现带来了诸多消费便利,是信息化大背景下消费领域的一次变革,但同时移动支付也带来了许多隐忧,特别是由于其便利性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领域非理性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更有甚者因为陷入“超前消费”的怪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消费指数也逐年增加,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也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作为新兴消费不可小觑的消费群体,已成为数字消费重要的参与者,通过移动支付消费,构成了数字化经济重要的消费人群。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其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1]。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受益者和数字化经济的推崇者,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与传统的消费领域有了一些区别,同时也将这种新型的数字消费理念融入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校园经济的发展不断助力。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方向上与整个国民的消费观有着一定区别,所以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移动支付与校园经济的高度融合,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负面报道也逐年增多,其非理性消费的行为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移动支付是当代电子商务的典范,它通过消费群体利用手机客户端或其他电子移动终端捆绑资金进行电子货币支付消费。这种信息化的新型消费模式,将“端-管-云”等信息化载体整合使用,既增强了消费个体移动的快捷性,又达到了支付的高效性。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移动支付试用的推崇者,更是当前移动支付消费最大的承载群体。根据IDC调研数据,当前国内大学生普遍将移动支付作为自己日常消费最重要的支付方式,其资金使用和结算90%都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开展。这种便捷的支付,没有任何现金的消费交互,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无形”的消费,所以很容易形成超前非理性消费,特别是在游戏、数码产品、数字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更容易“超支”,导致不合理的消费结果。
与传统货币消费和信用卡消费不同,移动支付过程受到的约束更少,没有时间、设备、空间的制约限制,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实现全天时的消费。大学生在校园中,只要存在网络就能够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消费过程,这种消费“鸿沟”的弥补,也带来了新的消费负面影响,就是大学生可以无时无地毫无缘由地进行随机消费,他们更加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索商品,并进行移动支付消费[2]。特别是大学新生其非理性消费现象更为明显,他们因为刚刚“独立”,脱离了父母或长辈的管束,又有移动支付的便利条件,因此更多地采用无计划的无序消费,希望找到自我“独立”的标志,同时往往因为父母的“无限”支持让他们的消费更加无度,从而远远超出了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在后续的大学生活中,父母意识到移动支付的危机,对其经济管制逐渐收缩,往往会让他们无所是从,难以走出移动支付形成的高消费怪圈。
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在大学生身上往往消除了“贫富悬殊”的差距,不论个人经济条件如何,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都能获得均等的消费“自由”。因此,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激情消费更为普遍。各个电商平台通过诸多消费“噱头”引导大学生进行冲动消费,由于没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经济规划,大学生往往很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大学生更多会选择用信贷的方式来为移动支付“加油”,并且形成更为超前的非理性消费,满足自己不合时宜的物质欲望。其结果更多的是让大学生背负无法顺利偿还的债务,为了清还债务,不惜牺牲身体健康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有的甚至落入不法分子设计的贷款“陷阱”,悲剧收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移动支付是伴随着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的新型支付方式,这种新兴的支付手段,简单、便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了年轻消费者积极推崇的支付消费方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更多适应性,也更愿意去尝试和应用,因此移动支付在近些年已经完全占据了众多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日常支付市场[3]。新生事物的发展有其优势也必然有其负面作用,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因为其消费习惯、消费经验等影响,往往也会产生很多非理性支付消费行为,相关诱因既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也与当今经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成长、校园教育等诸多方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生刚刚经历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初始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立的消费观,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消费心理还没有完成独立的转变,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确立,消费自制力有待提高,盲目、跟随、攀比等消费心理较为突出,往往以宿舍、班级形成消费的小团体,以此建立相互的非理性消费认可,并且多以移动支付的无形方式进行盲目消费,造成物质上的浪费,并逐渐形成精神上的消费依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商品极大丰富,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面对的新、奇、特的消费品的类别、数量不断增加,因为享乐主义思想和猎奇心理的驱使,往往热衷于追求更高的物质满足感,而移动支付不像货币支付那样有形,所以大学生通过移动支付可以迅速在当下获得消费的满足感,但暂时却没有过度消费带来的缺失感,这种滞后的消费认知,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入学之初,大学生的消费圈主要是家庭,并没有更多的消费决策和支配权力。而入学之后,家庭的约束力逐渐减弱,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透支消费并没有直接的货币花销感受,所以他们很多人就会进入“消费误区”,普遍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并不高,乐于消费、勤于消费,甚至沾染了更多高消费的非理性习惯,对其未来的大学生活造成影响。
消费是社会行为,也是经济社会构成的重要形式。所以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就其根本因素,与社会整个大环境密不可分。《民法典》的颁布,将个人利益的保护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个人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奉献与回报的比例划分都成为了需要正视的社会现象[4]。个性的发挥、自我的价值成为社会普遍的认同,大学生作为社会前沿文化的学习者、推崇者更加关注于此,因此个性认同折射在消费观上,他们更喜欢利用移动支付这个平台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展现。这种物质欲望的展现,与电子商务推行的“精神物质化”“个性物质化”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展现高物质追求的极致享受,诱导大学生群体用非理性消费去达到个人的物质满足感和存在感[5]。电商平台通过“双十一”“6·18”“双十二”及其他网络购物节的形式,让消费购物成为集中的情绪宣泄,这样的情绪化消费方式势必导致非理性的支出。通过价格战、“秒杀”等商业运作方式,引导涉事不深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跟风消费,屡创新高的购物节消费红利,虽然推动了经济繁荣,但同时也让大学生醉心于网络消费、借贷消费,导致他们校园物质需求两级分化严重,更严重的则是精神空虚、社会价值扭曲。
家庭消费习惯和行为,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中。家庭消费的遗传性,让家庭消费特点伴随着大学生走入校园。同时,大学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对其的期许成倍增加,对其开销也是尽量满足,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后形成一定时期“井喷式”的消费,特别是移动支付这种便利的支付方式,对消费的制约较小,也会让大学生认为只要学习能跟上,顺利毕业,“必要”的消费是在所难免的。在目前的各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更多重视的是知识的教授,而很少涉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金钱观、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指导和关注,所以在非理性消费的约束上从校园环境来看几乎为零。大学生对于校园消费、校园信贷、规划消费的理解都是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言传身教”,表现出更多的是盲从的行为,这样在移动支付场景的多样化的选择过程中,不理性的因素就占据了主导[2]。
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科技发展态势不可阻挡,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日趋成熟的支付方式,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共同认同。大学校园作为移动支付重要的应用场景,更需要加强监管,引导大学生更为理性地应用相关支付手段开展消费。消费是一种主观行为,所以不能通过“堵塞”的方式进行约束,更应该通过“疏通”的模式,让广大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为大学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消费氛围。作为思想引导的主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在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更多的消费观念引导,从高校课程设置和教育本身需求出发,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激发大学生素质提升需求,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理性消费教育课程[6]。在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教育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适度消费,并且杜绝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是培育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各级大学应该认真分析大学生消费现象,为移动支付在校园的应用“把关定位”,同时通过积极的思政教育手段、课程,引导、鼓励大学生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本领、提升能力上,这样才能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积极准备。
良好的消费观念是人生的必修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在入学之初通过学习和合理的引导,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消费理念,才能为今后更好地步入社会、建设国家作出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领域的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富,在移动支付的背景下,大学生独立面对五颜六色的物质世界,消费欲望不断被激发,也容易被各种消费“陷阱”所误导,从而不得不为自己的非理性消费在移动支付掩盖下的“富足”买单[8]。在大学校园内,各级师长都应该身体力行,为大学生做出表率,确保大学校园为一方物质欲望的净土,从校园超市、校园食堂这些消费场所,到专业课堂、思政讲堂这些精神家园,都应该关注理性消费,践行适度消费,为大学生的自我精神层面的提升做出良好的示范,让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成为大学生共同的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应该根据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部署相关课程基础设置。通过非理性消费的危害性宣讲,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嵌入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学课程资源,形成行之有效的引导,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和学习阶段,开设有关消费道德的思政课程,用传统的、经典的材料,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接受正确的消费观念熏陶,并认同相关消费理念[8。消费管理也是大学生应该逐步建立的技能之一,所以高校通过开设理财选修课程,可以积极地向大学生介绍相关理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对财富的科学管理能力,从而能够合理地规划自我的物质消费,理性地进行日常支出,避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为了更好地发展校园经济,既要合理促进校园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要进一步提供非理性消费的约束能力,用校园的信息化、智能化定制模式,构建可控、可靠的绿色移动支付消费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应该根据校园特点开展消费实践引导,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校内社会实践和假期实践,培养其自力更生、合理消费的能力,体验“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感受,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财富[9]。
尽管大学校园因移动支付引起了一些负面非理性消费现象,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优渥的物质条件,从而导致了情绪化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观念滋生,在这些物化的消费因素影响下,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伴随着移动支付这一先进支付体系越来越严重,但是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引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应该在大学校园更多地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告知形式,让大学生远离高消费的误区,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层次,并建立合理需求、量力而行、理性支付的消费观[9]。
校园消费是当今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作为校园消费主体的大学生,在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方式,为了教育他们适度消费,避免浪费,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就需要从校园电子商务建设入手,基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根据他们的思想、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约束,既不能贬低抑制合理消费,也要坚决反对普张浪费过度消费,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不断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规范到节约型校园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