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启示

2021-01-08 09:13■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余 涛

(1.闽江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马克思认为劳动就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即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分化[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劳动和劳动人民,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2020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和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这些重要论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应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把握习近平劳动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体现,更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劳动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社会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大。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劳动教育方针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注重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方针不够具体、政策方针未落到实处、政策方针未强制要求实施等原因,大多数高校未采取实际性行动,部分高校也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劳动思想意识上,没有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失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劳动教育未列入高校教学课程计划中;高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2]。因此,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另外,高校师生的劳动教育意识逐渐淡化。部分高校有开设“生产劳动”课程,课程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兼任,但任课教师未接受课程相关培训,教学经验缺乏,培养计划的撰写也基本只是参照往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对于学生而言,仅限于劳动周时班级集体开展劳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参与性较少,而且缺乏劳动锻炼。

(三)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异化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高校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和享乐主义,追求名牌和奢侈品,喜欢和身边同学进行攀比,甚至为了金钱的需求进行校园贷等行为,在此氛围之下容易影响其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对劳动价值的判断。很多学生往往认为劳动就是需要辛勤付出体力的劳动,曲解了劳动的意义,因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劳动及劳动行为的排斥。

(四)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

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的具体表现为:缺少劳动锻炼、对劳动的认识不够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不够深入、社会环境与传统观念的双重缺失等[3]。当代大学生的家庭大多都能满足其日常需求,大部分学生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环境中成长,从未进行过体力劳动,甚至有的大学生连家务活都没做过,没有感受过体力劳动的不易,这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缺乏的主要原因。另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同学仅接触到书本的理论知识,甚至认为只要把书本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动手能力差。

二、习近平劳动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吸收传统优秀劳动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劳动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目标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劳动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和要求,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劳动观[4]。

(一)劳动目标观

现在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个人梦紧紧围绕着国家梦。每个人都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万众一心,团结群众的力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其一,劳动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全国百姓共同劳动,需要人民艰苦创造。其二,劳动开创人民幸福生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必须撸起袖子干,不畏艰险,不怕苦难,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积极努力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

(二)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价值观认为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情怀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牢固树立广大学生的劳动“四最”理念。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三依靠”,即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奋力拼搏、通过劳动实现自我成就。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增加和谐因素”。也就是必须要坚决着力解决一些根本性的社会民生问题、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创造幸福健康美好生活,而尽快实现幸福美好生活也就需要尽快建立起具有和谐性的劳动人民关系。

(三)劳动发展观

习近平认为新时代劳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工匠精神、体面劳动、创新活力。一是需要加强支持创新性产业发展,培育弘扬工匠为本精神。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中蕴含了执着专心、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企业信念。当代国际竞争愈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笃定坚持实施自主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大力推广发扬中国工匠为本精神。二是要始终坚持立足工作岗位,实现体面劳动。习总书记明确强调,在新历史时期我们党既要从思想上真正地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劳动,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各个工作岗位,切实地做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自身的健康发展。三是科技领航,激活创新活力。新时代劳动者要勇担时代重任,激活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新时代劳动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劳动原则观

习近平认为新时代劳动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要符合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最后还要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力量。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政策方针指导下开展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以生为本。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要符合时代特征和国家特色,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符合新时代对劳动人才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需求。最后,新时代的劳动要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力量,也就说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在让大学生尊重最广大人民、尊重体力劳动前提下开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实质内涵。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劳动观,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逐渐地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劳动纪律意识和工作观念,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际劳动生活习惯,逐步坚定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动力,肩负起人民劳动的重担,托起中国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中国时代梦的使命。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精神内涵,意识到个人梦想的实现需要通过个人劳动来实现,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坚定向劳动模范和劳动榜样学习的理想信念,通过劳动成就个人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激发立志成才动力

劳动实践是促进个体意识形成和社会成长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使其得以立志成才、获得成功的一条新出路和新起点,必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艰苦劳动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使自己成长成才。劳动教育通过其形式和内容可以让大学生融入现实社会,亲身感受到现实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努力改正,全面发展自己并向新时代专业人才方向发展,不断激发立志成长成才动力。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实践能力

强调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观点。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将书本上理论知识联系现实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大学专业培养中,专业见习与专业实践都可以充分结合劳动教育来进行,深化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学深学透,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正如习总书记寄语闽江学院的办学理念“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动力。

(四)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依靠他们辛勤、诚实的劳动才赖以真正实现的。劳动是人民追求生活、寻找幸福的途径,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梦想的必经之路。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与劳动的内在关系,进一步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真正内涵,从而通过劳动来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把个人梦想寄托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进程中,通过个人点滴努力,汇聚人民集体劳动的力量,造就理想生活和美好未来,不断提高个人幸福感和收获感。

四、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于如何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目前的研究主要通过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个人方面展开。赵凌云[5]认为高校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头脑,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和实施途径,同时坚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梁飞飞[6]从生活角度对路径进行探析,认为我国大学生必须要立足于生活,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自觉地培养劳动意识。贾鲁音[7]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邓明[8]则认为大学生们应该进一步确立起现代化的职业劳动观,认识到德智体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源于劳动,并且随着我们的劳动能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它们都是建立在现代化的劳动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每个人的自我和谐。

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从四个维度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提高劳动教育的方向性、实效性、亲和力和协调性,构建多元系统的劳动教育理念体系,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能[9]。

(一)加强思想认识,树立劳动教育的导向性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利用主题班会、团员大会等进一步端正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同时,应进一步落实并充分发挥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二是发挥导向作用。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切实树立发挥好劳动教育的导向性,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激发内在动力。通过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自我劳动和辛勤劳动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应该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劳动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积极融合党课、团课、思政课开展劳动主题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最后,通过适当的奖励激励政策,评选劳动先进集体和个人,切实提高劳动教育效果[10]。

(二)深化实践经验,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深化实践经验,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实践中去,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实践性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劳动能力的实践性。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开展好寒暑假社会实践,例如开展留守儿童暖风支教、调研百镇百村基层项目、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鼓励学生走向贫困地区,走到基层中去,深化实践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在开展专业实践和专业见习时,需要充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合适的时间出发,确保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提高专业实践效果和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水平,也是提升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利用可调动的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在产教融合的前提下开展专业实践和劳动教育,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并且不断贴近实际生活,也可以充分提高专业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三)走进现实社会,发挥劳动教育的亲和力

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认识工作和劳动的不易,增强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服务人民的意识情感和文化情怀。高校应该让劳动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和大学生校园生活,特别要积极地教育引导广大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做到在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第三课堂平台,端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适时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清扫校园”“回收旧衣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走出校外,走进现实生活,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展有趣且教育效果好的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和亲和力。

(四)协调社会环境,凸显劳动教育的和谐感

以思想教育、政策引导、网络宣传、文化建设为载体,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政府和社会应当提高人民百姓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政策和社会约定俗成不断强化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力度,通过环境和氛围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和谐感。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实施效果好且强有力的政策方针,切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进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到劳动中去,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端正孩子的劳动观。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劳动模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建设劳动相关文化栏目,从而凸显劳动教育的和谐感。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