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
竞技体育的核心和根本是要有一支竞技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运动员队伍,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系统的训练、科学的管理,教练员、管理人员要和运动员及时的沟通,又是对运动员的意志力、心理的综合考验和人体极限的挑战。目前,我国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举国体制”,即“三级训练网络”,国家队、省队、市县基层队伍。专业运动员仍然是国家全面保障,除训练竞赛之外,和外界的接触较少,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表现在职业生涯无规划,目标设定不明确、情绪调节靠外界,训练不科学效率低下、责任感使命感差。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运动队管理的需求。自我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运动员管理模式,是优秀运动员管理的趋势,也是很好解决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弊端的手段,它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途径,同时也是人本管理时代的特征[1]。
“自我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是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年提出来的。简而言之,是指具有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自由的个人可以在正确理解自己知识、能力、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等环节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2]。
事实上,通过对运动员自我管理机制的调控,将“自我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优秀运动队的管理体系中,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运动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达到提升我国优秀运动队优秀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的目的。从运动员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创新。但必须结合运动队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需要大量的管理学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来支撑。
自我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规划。即是自我人生目标、职业生涯等发展规划,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自我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人生发展阶段划分,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二是自我实现。在自我规划的过程中,按照自我规划的标准和要求行事。在实现人生目标、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特长不断调整目标、校正偏差。脚踏实地,每天都要有进步,不断实现阶段目标。三是自我约束。俗话说,“做事就是做事”。一旦我们选择了一个目标,我们就应该抛弃其他非主要目标。在自我管理的实施中,必须要有系统全面的计划来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实施和自我约束[3]。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竞技体育日益商业化,运动员在生活中表现的对物的需求倾向越发明显。受功利主义影响,“训练无用论”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由于缺乏自我意识和惰性,运动员训练的自主性、计划性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从而降低训练效率,不能合理利用大量业余时间。
这尤其表现在处理一些困难的问题上,如竞争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等问题,容易引起焦虑、易怒、极端、挫折、自卑、困惑等,深陷心理深渊,无法自拔。
入队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对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有深刻的思考。
第一、积极倡导和深化“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发展观,越来越多的竞技体育工作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精英运动员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运动员的自我管理对新时代竞技体育工作的呼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这是人本主义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真实体现。自我管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一直关在推崇的“人性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本质特征。通过在生活、训练、学习等方面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在训练场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在竞技场上充分发挥训练的经验、智慧和水平,从而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根据德鲁克的自我管理原则,人们需要的是自我管理,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管理。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形成更高的“生产力”。因此,为了弥补运动员“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管理模式的不足,真正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训练与比赛的效果,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最终目标是无法实现的,离不开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提高运动员成才率的现实条件和基础。
第三、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经费支持、运动员管理体制、教练员水平不足等因素,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率较低,淘汰率较高。本文从“效益成本理论”的角度,对我国运动员训练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思考,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实施无疑是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因为它不仅能降低我国运动员的财政投入成本和政府的时间成本,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成本。
优秀运动员自我管理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自我管理是解决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弊端的有效途径;②竞技体育商业化,运动员面对的多元化诱惑需要自我管理;③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运动员的自我管理成为必然;④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专业运动员需要自我管理;⑤专业运动员的工作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4]。
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6 岁左右,例如:击剑、羽毛球、网球等。在身体和心理层面己趋于成熟,其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得到教练、老师、朋友和身边的人的尊重和信任,并有很强的自制力。通过对江苏省各运动队领队、教练及有关领导的访谈获悉,运动员对于管理中心实施管理条令条例,特别是针对运动员管理而颁布的规章制度,一般不希望处于一味被动服从和遵守的境地,而是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综合来看,我国运动员自我管理的可行性有以下四方面:①竞技运动员具备的自身条件使自我管理成为可能;②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使竞技运动员自我管理成为可能;③国内外竞技运动员自我管理模式的启示;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4]。
1.文化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
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是优秀运动员培养的第一要务,然而优秀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自主学习,自己安排和管理学习活动将成为优秀运动员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方式。首先优秀运动员应当制定出明确详细的学习目标。其次,依据已制定好的目标为自己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学习计划[4]。
2.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的自我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优秀运动员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在思想政治的自我管理方面,需要优秀运动员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其次,加强优秀运动员道德自我管理也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3.时间自我管理
时间是一种资源,它又和其他资源不一样,不能存储、外界或交换,只能使用。著名学者艾伦·拉肯恩在其著作《掌握时间和生命》一书中以积极的基调说明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时间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并开发时间自我管理,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就成为其在校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
4.纪律、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
严明的纪律是保证优秀运动员能够安心学习、刻苦训练的制度保障,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是运动员从事优秀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先决条件之一,所以在优秀运动队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针对这两方面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一是培养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加强运动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健康的思想、高尚的精神、良好的情操。首先要在运动员的人才观方面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把握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进一步明确自我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如何在潜在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让长才目标和人生理想具体化,避免人生目标庸俗化和盲目性[5]。二是培养正确的社会化观念。包括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和态度模式;道德社会化,即将社会约定俗称道德习惯、标准和要求不断内化为约束个人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的道德信念;知识能力的社会化,即是个人不断学习掌握生活、劳动的基本技能和从事专项劳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2.积极实践,以运动员为主体,加强运动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一是确立成才目标,逐步实施。在运动员主观意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了解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兴趣、特点,确定成才的目标、方向、途径等,分段实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强化专项竞技能力学习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提高运动员理解能力,让队员更易接受教练员教授的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三是开展训风、学风和队风建设。各项目管理中心运动员教育工作应有专职人员、专职部门常抓不懈。运动队也可以尝试让运动员循环做小组长,让大家都有机会在领队、教练员的指导下管理自己。长期坚持,每个队员的基本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四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利用假期和训练间隙,到社区和福利院做义工,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资讯。积极参加“读书分享会”“书评大战”等演讲辩论活动[5]。
综合来讲,要实现优秀运动员自我管理,主要抓好五个环节:①深刻自我剖析,认识自身优势与缺点;②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清晰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③确定目标实现路径和方式,确保阶段目标的实现;④持续更新完善理想自我模型,不断激励、约束自己;⑤规定最后期限,取得实际成果,实现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