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 天津300191)
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通信技术正在迈入“5G”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发展现状对于纸媒来说是巨大的冲击,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方式由纸质载体逐渐向手机、电脑等电子载体过渡,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机软件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也向大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与此同时,传统的出版行业也在逐渐向网络出版倾斜,新兴的出版形式蓬勃发展,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日益密切[1]。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应运而生。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都已经实现了全网络化办公,编辑通常使用效率更高的在线采编系统进行审稿、组稿等日常工作,及时通过各个网络平台(如编辑部网站、知网、公众号等)推送即将出版的科技成果,并与作者、读者通过网站、QQ、微信等软件直接沟通,缩短了作者与编辑、编辑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距离,也更加有利于编辑人脉的积累。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使得编辑的工作更加方便地开展,也促进了科技成果以更加高效、更加多样的途径传播,科技期刊以更加创新的形式发展。
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应当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科学素质以及精湛的编辑实务技能[2],然而,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除了纸面上的“基本功”,编辑更应当立足纸媒,放眼网络,在新媒体方面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力求寻找科技期刊发展的多样化道路,拓宽科技成果传播的途径,提升科技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编辑应具备的个人能力,旨在为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及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传播渠道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相当体量的自媒体与融媒体快速发展。市面上,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目前,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几乎成为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标配”,这显示出了科技期刊对于新媒体工作的重视与决心。然而,还有大量科技期刊的官方账号存在更新频率低、推送信息少、服务不到位等情况[3]。实际上,新媒体平台是作者、读者最易搜索到的与科技期刊进行联系的官方渠道,也理应成为科技期刊服务作者与读者的良性平台、对外展示品牌形象的最佳窗口。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当重视起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将这一绝佳工具好好地用起来。
科技期刊是周期性制作发行的产品,其时效性往往不够强,有些刊物出版周期较长,更使得科技文章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与大众见面。与传统纸媒不同的是,新媒体的信息推送是实时的、大量的,这一优势使得新媒体能够成为科技成果传播扩散的优质平台。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账号内容往往与期刊本身的内容定位与行业特点密切相关,从狭义方面来讲,期刊自身信息的时效性,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关心的。期刊在新媒体平台及时、规律地发布最新录用信息、网络首发情况、新刊目录、重点文章推介等,一方面能够使作者与读者了解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得知文章的进展,同时将研究成果较早地传播给大众,为科研工作带来帮助;另一方面,则能够向作者与读者刷“存在感”,增加其对期刊的关注度,也有助于树立期刊严谨负责的品牌形象。一些专刊、征文、招聘等重要信息放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更能增加信息的传播广度,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有利于组稿工作的进行,更有助于期刊的发展。
从广义方面来讲,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不仅是期刊自身的信息传播者,也是其所代表的学科、行业的信息传播者,而其关注者往往也身处学科、行业之中,对于专业信息具有一定的需求。此时的新媒体平台更应当立足期刊,放眼学科行业,提升自身功能站位,将大众关注的、最新的领域信息推送给读者,这既有助于凝聚平台的人气,提升读者对于平台和期刊的认知度,也能够十分有效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内容的运营更需要编辑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不仅需要在信息的海洋中大浪淘沙,选取读者关注的有价值的信息,保证专业性、前瞻性,更应注意甄别信息来源,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不做“标题党”,更不传播“假消息”。
新媒体的展现形式在近几年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传统的文字形式,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漫画、音频,以及新兴的短视频等。在人们阅读习惯逐渐碎片化的今天,在除工作、学习需求以外的时间让专业知识占据大众的眼球,是一件相当需要技巧的工作。
从基础技能方面来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后台,均具有大量的操作按钮,对应至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何用好这些功能,是编辑开展新媒体工作需要迈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第三方平台,如文章编辑器、数据分析工具、素材网站等,其功能与内容浩如烟海,但如果能够熟练使用,就会成为优化传播内容、助力平台提升的有力工具。例如编辑器和素材网站能够帮助排版和美化微信、微博的推送文章,使之更加美观,阅读更加顺畅,从而更容易得到传播;而数据分析工具则能够帮助分析读者人群信息及阅读数据等,使平台的信息选择、传播和运营更加有的放矢。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兴的网络会议直播工具,更使得特殊情况下的学术会议交流有了新的形式,由于具有不受场地限制、节约办会成本、报告质量更高、互动效果更好等优点,可以有效提升期刊宣传效果,利于塑造期刊的品牌形象[4]。
除此之外,新媒体工具还包括多样化的多媒体的编辑工具,由最简单的图片编辑,到较为复杂的漫画创作、音视频剪辑制作等,都是有助于信息传播的有力工具。放眼网络,不乏优秀的创作者,将专业的知识与有趣的展现形式巧妙结合,在获得大量关注的同时,也将本来较为难以理解的内容科普给大众。这固然与编辑的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紧密挂钩,但也并非十分难以上手的专业技能,若能够有余力学习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将极大地提升编辑新媒体工作的能力。
与其他形式的工具一样,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编辑应当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进行尝试。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5],这意味着新媒体平台用户数量极多。而科技期刊通过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够吸引期刊原本的作者与读者,更有机会吸引各学科、行业中的大量潜在人脉。编辑也是一项与人沟通的外联工作,经营人脉是编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新媒体背景下,编辑运营新媒体内容,则是拓宽了与人交际的渠道。新媒体内容传播广泛,读者发表看法也十分自由,在此过程中,编辑若能多多与读者沟通,及时回应关注者的留言与需求,则能够结识更多同领域的人员,发展作者、审稿人群体,为拓展人脉打下坚实基础;若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则可以进一步运营由新媒体平台发展而来的“粉丝”社区,通过网络大幅提升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广度与影响力,更加有利于期刊的长足发展。
随着我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日益紧密。在这一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纸面,而是应当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以内容为立足点,掌握多样化的新媒体工具,打造专业型、创新型新媒体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作者、读者,服务大众,拓宽人脉,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寻求创新之路,为科技成果的传播寻找多样化渠道,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