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医药》编辑部 天津300070)
2019年底,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原因不明的肺炎,很快全国其他各地也相继出现了病例报道,后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或“新冠”,COVID-19)。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医疗战线上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在科研战线上贡献出了很多科研成果。国外《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率先发表了我国湖北武汉疫情的相关文章,随后,国内一些期刊相继开设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大量报道了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文章大多聚焦于平台建设[1]或专业实践[2]等宏观角度,而针对专栏的科研论文量化分析的微观视角研究尚不多见。
《天津医药》杂志作为我国创刊较早的医学综合类期刊,曾经在2003年出版过有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型肺炎”或“非典”,SARS)的研究报道,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各方应对疫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践行了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本刊再次组织出版专题文章,目前也收获了一定的反响。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两次突发传染病疫情背景下,本刊发表的相关专题文章在中文数据库中的表现特征,为提高办刊水平、提升期刊影响力、改进工作思路提供参考。
以《天津医药》杂志2002年至今发表的有关SARS相关文章和2020年至今发表的COVID-19相关的全部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的提取
因SARS文章发表距今时间较长,为确保不遗漏文献,采用2种方法收集资料。首先,在中国知网主页高级检索界面设定检索策略:关键词分别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or“SARS”or“重症SARS”or“传染性非典型肺炎”or“非典型肺炎”or“非典”or“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肺炎”or“急性非典型肺炎”,and文献来源为“天津医药”,时间范围为“2002年1月1日至今”。将文章题目和第一作者等信息录入设置好的Excel工作簿。为防止文献遗漏和纳入非SARS相关内容的文章,进一步查阅期刊合订本,逐篇核实文献内容,剔除了2篇无关的文章。另外,因本刊曾设“国内外医学动态”栏目,该栏目文章为介绍国内外基础或临床医学前沿内容,篇幅较短,为译者摘译或摘录,该栏目文章仍被中文收据库收录而作为可被引文献,数据库中可反映文章的下载和被引信息,因此亦将其中2篇文章纳入分析。最终纳入本次符合条件文献31篇。
因COVID-19文章发表时间较近,信息掌握准确,所以可直接确定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最终纳入文献22篇。
1.2.2 指标的提取
确定提取信息数据库为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CNKI)、万方医学网(http://med.Wanfangdata.com.cn)、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http://www.cqvip.com/)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http://www.sinomed.ac.cn/,简称CBM),分别从各数据库提取如下信息:发表时间、被引、下载;发布时间、浏览、被引、下载;被引量;被引频次。通过阅读单篇文献,提取如下信息:文章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期,收稿日期,修回日期。计算修稿周期(修回日期—收稿日期)和发表周期(发表日期—收稿日期)。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虑到两次事件专题文章的样本量均较小,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指标均为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为保证数据的严谨客观,本文均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展示。
通过横向比较发现,SARS专题文章在中国知网的在线发表周期均明显短于在万方发表周期,且下载量更高,文章在两数据库被引量相差不大,与在维普被引量亦差别不大,均高于CBM被引量。而COVID-19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和最高被引量均远高于万方,最高被引量稍高于维普。遗憾的是,在CBM数据库中尚无被引用统计。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专题在知网的平均被引量是0(10篇文章有引用,12篇尚无引用),而在维普数据的平均被引量是1(11篇有引用,11篇尚无引用)。
纵向比较发现,COVID-19文章的修稿周期、发表周期均较SARS文章明显更短,在知网和万方的总下载量也远高于SARS文章,而单篇平均被引量、总被引量以及浏览量均是SARS文章更高。两个专题在维普的被引量差别不大。在统计时,我们发现两个专题在知网仍有24篇文章是0被引(各有12篇)。SARS文章在CBM数据库有10篇被引,单篇最高被引12次,总被引25次,而COVID-19文章尚无被引统计数据。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天津医药》SARS和COVID-19专题文章在部分中文数据库中的下载及引用情况Tab.1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of monographs on SARS and COVID-19 in Tianjin Medical Journal in some Chinese databases
由于两个专题文章在中国知网的影响力表现均优于其他数据库,本文重点分析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和引用情况。表2列出了两个专题分别在中国知网被引量排名前5的文章,可见3篇COVID-19文章的发表周期均在20d以内,下载量较大,而两专题的被引量相差不大。从栏目分析,SARS文章被引最高的是本刊编委摘译的一篇国外研究动态,因为是“首例”报道,所以受关注度较高。其他文章均是临床病例研究的一次文献。SARS专题排名第5的文章是10年病例总结,说明虽然SARS在该文成文时已无复发,但是对病例长时间的随访研究仍能获得同行较高的关注,具有报道价值。而COVID-19专题文章有2篇综述排名在第1和第3,文章均非一次文献,但因发表时间较早,文章内容是偏基础研究的最新信息汇总,在疾病传播早期容易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参考,故被引量较高。另3篇分别是临床病例的一次文献报道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验交流。具体信息见表2。
SARS和COVID-19作为高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在疫情暴发之初,人们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均不清楚。因此,疫情初期能够抓住发表先机,将优秀成果快速发表,将极大提升期刊的被关注度和影响力。SARS发病至今已近20年,如今早已获得有效控制,相关研究的下载和引用数据已经较为稳定。而COVID-19从出现至今约一年半的时间,当前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但世界范围内仍不容乐观。相信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关该病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进而被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前后两次突发传染病疫情背景下本刊出版专题文章在4个中文数据库的表现,希望能够发现一些规律,从而提升自身的办刊水平,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力指标,提升期刊影响力。
作为期刊出版单位,提升期刊影响力和扩大社会效益始终是办刊人努力的方向。我国的科技期刊页码相对固定,每期发表的文章大都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前修改定稿的。在面对突发疫情时,编辑部需要在处理日常自由来稿的同时,额外腾出精力处理时效性强的COVID-19研究文章,给日常工作增加了不小难度。可喜的是,面对突发的疫情,很多期刊编辑部打破常规,及时调整栏目,根据稿源情况在保证不压缩自由来稿出版数量和不延长出版周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载文量[3],从而抓住了这次COVID-19研究热点的机遇,提升了期刊影响力。此外,还利用期刊自身网站和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快速发表[4]。很多出版单位较非典时期的办刊条件有了明显提升,除了拥有自己的网站,有些甚至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在当今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COVID-19研究文章势必比SARS研究文章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要注意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尤其作为一名综合性医学期刊的编辑,对不同学科前沿信息和研究热点的准确把握能力要求更高。梁永霞等[5]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培育自己的科学素养。笔者在本次COVID-19专题的出版过程中,凭借多年的出版工作经验,主动向编委约稿,并在成文过程中全程参与,随时向作者提供最新的、可能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并且在初稿完成后立即进行初步的加工润色,以便文章顺利通过同行专家的外审。正是由于笔者的积极参与协助,才使得《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风暴》[6]一文得以顺利快速发表,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下载量和被引量均居专题文章首位。在文章发表后,编辑还要对文章积极进行宣传,以进一步扩大文章的影响。如通过微信公众号重点推送,甚至与文章作者沟通,希望作者能够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强对该文的引用,从而提升文章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截至目前,该文除了在国内中文数据库收获了28次被引,还有3次被SCI文章的引用记录[7-9],这对于中文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此外,编辑应对已发表文献做好追踪,更要对目前影响力指标表现较好的文章作者进行追踪,争取主动约稿。2016年发表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十年生存质量分析》[10]一文,就是有力的证明。通过对影响力指标较高的文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还是要努力提升编辑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对把握热点、焦点事件的敏感度,积极主动、大胆进行组稿约稿。此外,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多积累医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出版相关规范和要求,对高影响力作者的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诸如了解他们在研的课题,擅长的专业领域等,平时注意和他们加强沟通交流,争取让他们为提升期刊影响力做出贡献。
期刊编辑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期刊质量的同时,一些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传播。中国知网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学术出版交流平台,其涵盖的专业范围、纳入的文献数量均居首位。从本刊发表的专题文章来看,其在中国知网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数据库。这很好地验证了文章通过知网平台进行发布传播,可以获得高的影响力指标[11]。此外,通过知网的网络首发数字优先出版平台,可以使文章定稿后较纸质期刊提前在数据库中优先出版,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文章的出版周期。
除了本次纳入分析的31篇SARS专题文章外,2003年《天津医药》还发表了一期SARS专辑(增刊),包含了116篇文章,设有9个专题,其中分量最重的“专家论坛”有4篇,全部由天津市资深临床专家亲自撰写。遗憾的是这些文章未能被数据库收录,因此本次分析未能对专辑文章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出版SARS专题时,智能手机尚未出现,大多数医疗和科研单位还没有实力单独购买数据库,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1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COVID-19的相关研究将会获得更大的进展,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也将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争夺优质稿源不仅仅体现在不同的期刊之间,数据库之间也同样存在竞争。例如,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均开辟了优先出版业务,为了争夺网络首发权,期刊编辑部只能选择一家进行首发,这势必限制了论文传播的范围。而且本次COVID-19文章在提交数据库优先出版后,均需要针对内容进行人工审核,一般至少需要1~2个工作日,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文章的发表速度。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自然》等国外权威医学杂志及医学预印平台(medRxiv)和生物预印平台(bioRxiv)针对此次疫情均在极短的时间内报道了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大量研究成果。应该看到,我国的中文期刊相对于国外权威医学期刊的发表速度明显滞后。这种现状给我们的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笔者在前期研究中统计了本刊在2020年6、7两期发表的16篇专题文章,平均出版周期为36.5天[13],仅2篇未实行数字优先出版。而本次纳入分析了在其之后陆续发表的6篇文章均未实现优先出版,因此COVID-19专栏文章的平均发表周期出现了明显滞后(53天)。可见,一个高效、人性化的出版发布平台,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同时,也能给期刊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提示今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重视依靠出版平台实现文章的优先出版。
期刊编辑部在面对疫情时开办专栏、专题,在科技战线上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的同时,要注意谨防蹭“COVID-19”热度的文章浑水摸鱼,投稿时文章题目或正文中提及“新冠肺炎”,然而文章实际内容与新冠肺炎病毒研究毫无必然联系。在稿件的审理加工过程中也要严格坚持“三审三校”,决不能为了文章快速发表而忽略正常的出版规范,省略出版流程。提交优先出版的稿件,应选择最终定稿、修改无误的版本,最好是经过排版软件处理过的小样,而不是仅经过审稿、尚未进行规范的编辑加工的版本[11]。相信随着各数据库平台功能的不断优化,以及广大期刊编辑部办刊水平的提升,必将为我国医学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文章的影响力指标也能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