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艳,张宏梅
(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杂志社 天津300409)
1897年5月6日,我国的第一份文摘类期刊——《集成报》旬刊在上海创办,“集成”的寓意就是把各个报纸的优秀文章加以收集整理编纂而成,它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期刊的新种类,为文摘类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我国最早的一批文摘类学术期刊诞生[1]。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摘类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现存的文摘类学术期刊大多是这一时期创办的。文摘类学术期刊以发现和转载优秀论文或摘要为使命,将经过编辑遴选和二次加工的文章集体呈现,在我国近万种期刊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一直扮演着文化沉淀的角色,也曾一度繁荣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扑面而来,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纸质媒体进入艰难的生存阶段,文摘类期刊也“在劫难逃”。新媒体具有便捷的检索性,文摘类期刊曾经赖以生存的检索功能消失殆尽。互联网改变了科研人员信息获取的方式,在订阅查找最新的科研信息时,不再需要阅读大量的纸质期刊,在相关行业期刊网站、数据库等电子媒介上即可便捷、精准检索到相关的科研信息。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我国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据王微等[2]调查,依据中国知网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的数据,2008—2018年,我国近万种期刊中,文摘类科技期刊几乎消失殆尽,不禁令人唏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2008—2018年)Tab.1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scientific abstract journals(2008-2018)
表中数据统计的是2008—2018年的情况,值得说明的是创刊于1983年的《工程机械文摘》,在互联网大潮的影响下,于2003年也开始尝试转型,在保持原有文摘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原创内容,报道行业内的新闻动态,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度发展为全彩印刷的洞察行业动态的综合类文摘期刊。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蓬勃发展,纸质期刊已无法企及数字媒体的时效性,纸质期刊刊登新闻类稿件优势殆尽,全彩印刷也给编辑部带来较大的印刷成本压力。经过2018年上半年休刊半年后,《工程机械文摘》转型为原创技术内容+文摘内容。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摘类科技期刊的转型结果主要包括:
①转为同领域内的原创期刊。如《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更名为《中国光学》,《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于2008年年底转型更名为《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刊载内容突破了文摘的限制,2011年更名为《中国光学》,转型几年后,发展强劲[3]。
②完全变更为新刊。如《中国数学文摘》变更为《智库理论与实践》,《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改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③转为英文刊。如《中国园艺文摘》变更为《生物技术通报(英文)》,《中国力学文摘》变更为《力学快报(英文)》。
④在原有文摘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原创内容。如《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除了转型的期刊之外,正常以“文摘”形式出版的期刊很少,还有一些期刊目前处于停刊状态。面对日渐式微的窘况,曾经在文献检索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
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为原创期刊的探索可包括更名为原创期刊和刊名不变内容变更为原创的2种情况,2种情况的转型与新创期刊类似,都需要从内容定位、编委组织以及编辑队伍素质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
2.1.1 精准内容定位
无论何种媒介,内容是永远的根本,形式始终为内容服务。文摘类科技期刊转为原创期刊在内容定位上尤其要谨慎,大部分期刊都是依托相应行业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办刊,转型改版建议依托原有主办单位、出版单位的专业特色优势,编辑人员在工作上也更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业内的目标读者、作者情况,合理定位期刊的内容方向、办刊宗旨。至于是转型为学术研究类刊物,还是技术应用类刊物,也要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市场细分情况以及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而定。创刊于1963年的《汽车文摘》在中国知网上其2019年以前的期刊未列出,从2019年以后发布的期刊来看,在保持原有刊名的情况下,《汽车文摘》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势,已转型为原创期刊,其发布的工作方针提出要秉承“览全球汽车技术之文献,指中国汽车技术之道”的使命,为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提供最前沿和创新的技术信息[4]。
2.1.2 发挥编委的作用
编委在期刊的办刊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文摘类科技期刊原来没有编委队伍,转为原创期刊后应邀请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成为期刊的编委,尤其是在期刊转型的初创阶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邀请到专业内具有学术影响力又热心期刊工作的专家,对于期刊的转型发展将非常有利,专家编委在学科专业内对期刊进行推荐,有助于期刊打开知名度,约到专业领域内更多高质量稿件。
2.1.3 集群化、品牌化办刊
我国科技期刊“点多面广”“各自为战”,不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壮大。文摘类科技期刊编辑部可联合行业系统内的期刊集团化办刊,形成品牌合力。如主办单位内原来已有其他成熟期刊,文摘类期刊转型后,在内容定位、出版周期、作者对象和读者对象等方面可与原有期刊互补发展,发挥品牌效应。
2.1.4 提高编辑队伍素质
文摘类科技期刊转型发展为原创期刊,转型初期的办刊过程与新创一本期刊几乎相差无异,相较于已经进入发展平稳期的期刊而言,转型初期的期刊编辑工作难度不言而喻,比如前文提及的《汽车文摘》转型初期也提到编辑部要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此时就需要主编带领编辑团队顶住压力,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大力发扬开拓精神,积极“走出去”,深入了解本专业领域内的科研信息动态,主动联系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组稿,从而推动期刊顺利完成转型。
2.1.5 积极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数字出版促使期刊行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顺应时代趋势、把握新媒体先机的期刊才能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文摘类科技期刊同样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例如总投资3.45亿元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可为我国的学术文献提供数字化生产、在线出版传播、在线服务等网络出版服务,文摘类科技期刊借此可以摆脱网络技术支持和经费不足的局限,利用数据库的平台发布期刊的电子版内容。除此之外,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等渠道也可以作为文摘类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宣介渠道,为目标用户提供期刊动态信息以及专业领域内的科研热点[5-6]。
学术文摘的基本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包括信息检索功能,还包括评价功能。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文摘期刊的传统功能——信息检索功能不断被弱化,而其学术评价功能是否能被强化并加以利用呢?在学术评价功能方面,社会科学类的文摘期刊做得比较出色,如《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文摘类科技期刊可尝试借鉴社科类文摘期刊的经验,发挥文摘类期刊的评价功能。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体系中,主流的评价方式是以刊评文,单独对文章本身质量的评价近来已引起学者的重视。文摘类科技期刊可以为已发表的论文提供学术评价的平台,接受同行评议,引导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的评价系统转向以文章质量为导向,以更好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创刊于1994年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综合性文摘类科技期刊,作为检索类期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转型发展,拟改版成为优秀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已发表论文的二次“软同行评议”平台,以弥补当前自然科学领域评价体系“以刊评文”的不足。
文摘类科技期刊保持文摘形态不变,同时发挥学术评价功能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有:
①主办单位的影响力和学术实力。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四大学术文摘”已成为职称评审、成果评奖、期刊工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7],主办单位的影响力和学术实力等因素不能小觑。文摘类科技期刊如要发展为权威的自然学科领域的学术评价平台,同样需要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学术实力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主办的中国唯一的综合性检索类科技期刊,其主管、主办单位的影响力,有助于其转型发展为学术评价平台。
②编辑人员的学术评价能力。文摘类科技期刊的编辑是整个文摘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对期刊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8]。经过文摘编辑评价遴选后的文章才能得以在原发期刊首次传播后再在文摘期刊上二次传播,文摘类科技期刊编辑“优中选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学术素养尤为重要,编辑的学术评价能力高低,对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③选文评价标准。文摘类科技期刊在选文过程中,要明确建立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标准体系,包括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等。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后,编辑依据体系可以系统、科学地评价论文,而不能因为权力、物质以及人情关系等影响了稿件的遴选。
文摘类科技期刊应对互联网变革大潮的冲击,转型发挥其评价功能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转型,尽管已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还在进一步发展中。2006年,《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创刊,联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致力于将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全面、快速地向科技工作者交流、传播,而且在其介绍中提及被其收录已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遴选中文核心期刊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科协评审和资助精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知网上可搜索到一些期刊已经发布了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的公告。为了顺应数字出版时代的发展,自2014年1月开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网络检索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文摘类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和生存根本在于科技信息的传播,在于面向学术共同体,向科技研究领域和社会各界传播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无论是日渐弱化的信息检索功能,还是提上议事日程的学术评价功能,传播科研信息的功能是学术文摘类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面对当前的形势,究竟是选择转型为原创内容期刊,还是继续保留文摘的形态并发挥文摘期刊的评价功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文分析文摘类科技期刊的现状以及发展思路,是为了促进文摘类科技期刊能够顺利完成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