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领全,李德强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天津300070)
学术会议和科技期刊、互联网一样都是科学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与情报的重要渠道之一[1]。《中国给水排水》(半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面向全国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作为行业期刊,《中国给水排水》始终将服务行业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整合杂志的行业资源和品牌优势,不定期召开不同专题的行业学术会议,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发展。
2020年,《中国给水排水》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及时恢复线下品牌活动,进一步拓展行业影响力。《中国给水排水》主办的“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高级研讨会(第四届)”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同期召开了2020中国排水管网大会),同时进行了网上云直播,会议的规模、层次和影响力居业内首位(规模超过1000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业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助推了杂志的发展,使其品牌价值不断攀升。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打造千人行业学术大会,助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值得研究总结。
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影响力比较容易辐射整个行业,期刊的文章能够很好地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科技期刊将产学研和行业主管部门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科技期刊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成果产业化发展也推进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科技期刊主办的行业学术研讨会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每年的行业学术会议将行业专家、企业家、行业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学会)等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行业发展大计。
每次研讨会都提前征集专业论文,编辑出版相应主题的论文集。研讨会论文集交流文章都是本行业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时间获得优秀论文,直接精选组稿,在科技期刊上正式发表。同时,这也激发了参会代表继续参会和创作的积极性。
根据每次会议的主题,编辑部及时联系相关赞助单位,行业领袖人物会推荐高质量的赞助单位,通过期刊平台宣传也可获得一部分赞助单位。编辑部根据赞助单位和会议主题的契合度,通过与赞助单位进一步沟通协商,确定研讨会的最佳赞助单位。赞助单位看重的是通过联合主办会议的形式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增进与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很多企业家将赞助行业学术会议作为自己为行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机会,认为赞助行业学术会议是自己的应尽责任。每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赞助企业的老总收获成就感,为会议的连续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品牌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专家智库的建设。科技期刊主编应牢固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和品牌延伸策略,积极主动深挖各方面的资源,协同创新发展,整合学术资源、人脉人才资源,特别是编委专家、行业大咖资源,不断提高办刊能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服务,助推行业科技进步。每次研讨会都有几十位行业大咖积极发言,有的是行业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建议,有的是基层实干专家实践经验总结,有的是行业主管部门领导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大家既交流了心得,又结识了朋友。编辑将学术会议的报告内容及时汇总,通过科技期刊及其新媒体平台二次传播,扩大行业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
科技期刊主办行业学术会议既可以为杂志社创收,提高杂志社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创造机会同业内专家、企业家、行业同仁面对面交流沟通学习,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会议的主题咨询互动、会议通知的直投、科技论文的征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每次学术会议的盛大召开,相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争相报道,都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期刊在行业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行业学术会议上交流展示的科研成果也同时得到了宣传放大,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赢得先机。科技期刊也赢得了同行的赞誉,为期刊以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期刊应将作者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开发和维护作者资源,通过学术会议开发和扩充作者队伍是直接且高效的方式之一。学术会议为编辑和作者创造了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电话、网络等有过沟通的老朋友,一见面倍感亲切,直接交流,互通有无,知无不言,高效深入。另外,行业青年才俊不断涌现,借助学术会议平台,可以发现新人,优化作者队伍,促进作者队伍可持续发展壮大,打造活力无限的作者队伍。
科技期刊要重视加强审稿专家的队伍建设,采取各种途径发掘、培养年轻审稿专家,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和科学管理审稿专家库。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学术会议这个大平台,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宣传期刊,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升专家对期刊的认同感,发掘审稿专家,这是拓展审稿专家队伍的直接高效的途径之一。参加品牌学术会议的报告人多数都是在某一科研领域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咖。通过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及面对面的交流,对每个发言专家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将有些专家直接邀请作为期刊的审稿人,面对面和专家深入交流审稿要求,同时也便于了解专家的特长喜好等。与纸质期刊交流相比,面对面的交流灵活性更高,针对性更强,反馈更及时。
科技期刊主办高端学术会议,能使编辑更深入了解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邀约高质量的文章。编辑在会前进行行业背景分析、大数据分析、选题策划、业内专家咨询,会中面对面交流和直接约稿,会后跟踪互动沟通和约稿审稿等方面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可使组稿成功率大幅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与科学研究人员保持密切、深入的联系,才能接触到本学科前沿的源头活水,实现稿源不断拓展的目标。
科技期刊主办学术大会的同期,编辑部一般选择合适时段组织召开期刊编委会,为编辑和编委面对面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编委们对科技期刊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对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水平与编委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编委队伍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编辑和编委面对面互动交流,提出各自发展目标,形成一个共创共赢共享的良好局面,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从事科技工作的专家学者都特别重视学术交流,希望通过学术会议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希望被行业认可。另外,借助国内外行业学术会议向与会专家集中推荐期刊,扩大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编辑向科技界宣传学术期刊的重要方式。结合《中国给水排水》主办学术会议的实际工作介绍打造品牌学术会议的途径。
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会议规模。确定选题之前首先要确定科技期刊的优势资源,学术会议的主题方向和科技期刊优势资源保持一致。这是会议主题确定的前提,否则,会议规模很难做大,质量很难保障。
组织报告时要充分调研,充分了解会议主题方向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到会议报告内容系统、前沿,并兼顾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同时建立报告专家库并不断充实更新,为下届会议的顺利召开、会议质量的提高、会议规模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术会议主办方不仅要追求会议报告内容的精益求精,还必须重视对会议的宣传报道。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宣传推广能将会议的影响力提升一个台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全方位宣传报道会议的各个阶段的进展,将会议的精品内容、品牌优势淋漓尽致且深入人心地传达到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宣传方式主要有新闻通稿、微信推送、实时微博、网页更新、专业媒体报道等。
会务工作的各项安排切实关系着学术会议的顺利推进,直接影响参会代表的体验。会议场地布置、设备保障、防疫及安全预案的执行等都非常关键,是组织高质量学术会议的基础。另外,会议报到注册、参会代表用餐、住宿、交通、参观等会务工作都需要会务人员的贴心服务。会务组织执行主要是依靠团队力量,提前做好组织策划执行方案,对团队成员充分培训,不断在实际操作中锤炼,在实战中不断增长本领,提高实际执行能力。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创造条件,以人为本,为每位与会代表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打造有特色的会议服务品牌。
会议直播流媒体发展是大趋势,《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顺应科技和行业的发展,隆重推出的云直播平台,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业内专家、企业家和行业同仁充分认可,为会议的二次传播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期刊整合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依托大的网络平台,做好云直播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会议规模越大,每个参会代表的平均成本就越小,整体效益就越大;另外,会议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参会代表可选择的机会就越多,收获就越大,会议规模就越大。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可形成一个共创共享的生态圈。学术会议得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会议越办越好,科技期刊社就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正好契合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的规律。
尽可能多地邀请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设计单位、工程总承包公司、相关配套公司等参与会议,建立完善且成规模的合作生态圈,共同探讨科研、产业、工程、运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共创共享行业发展成果。
学术会议对科技期刊作者及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促进编委与编辑的交流互动、品牌建设及延伸、扩大科技期刊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期刊社成功主办学术会议能够切实助力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社只有不断总结打造品牌学术会议的经验,确保主办的学术会议成功召开并稳步发展壮大,才能为科技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