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西和进士王正嗣考述

2021-01-08 08:48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成县黄龙进士

赵逵夫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乾隆三十九年邱大英、任尚蕙、赵维元等修纂的《西和县志》[1]卷三《选举》部分,关于宋代进士王正嗣的记载:“王正嗣,进士,重和间。”[1]只有八字,其他再没有,同卷《乡贤》部分也未列其名。查康熙《西和县新志》的《名宦》《选举》等有关人物的部分也都没有,由许容等监修、完稿于乾隆元年的《甘肃通志》卷三一三《科举》也没有提到。

民国三十六年朱绣梓撰《重修西和县志》卷九《群才》中载:

王正嗣,重和时进士,博学好古,不慕荣利,晚年尤好碑帖,闻有名刻,不惮跋涉。淳熙戊申仲春月,同侄芝偕冯翊郭英往同谷,自峡涉石沿溪观天井、耿君二碑,徘徊不忍去,因书碑以记之。时年已老,其好古不厌,为时人所共钦。[1]

其卷十之《选举·宋代选举表》中又载:

王正嗣,隐居不仕,好学博古。《成县志》载,西和进士王正嗣与其侄王芝偕冯翊郭英自峡蹑石沿溪观“天井”、“耿君”二碑,书壁,为淳熙戊申仲春云。[1]

遍查有关文献,不见其所据。看来,所依据即乾隆六年刊行的《成县新志》。

乾隆六年《成县新志》[2](知县黄泳等纂修),其《古迹》部分列有一段摩崖文字,此方摩崖原在成县天井山下鱼窍峡中的《西狭颂》之下,今录之如下:

西和前进士王正嗣、冯翊郭英、正嗣侄芝,自峡蹑石沿溪观天井、耿君二碑,至此因叹:今日瑞芝产于郡之天水,固不减黄龙、嘉禾之应。良二千石岂能独专美于汉耶?淳熙戊申仲春四日书。[2]

淳熙为南宋孝宗年号,戊申为淳熙十五年(1188)。文中所谓“天井”碑,指今成县西南抛沙镇天井山下鱼窍峡《惠安西表》摩崖碑,北宋曾巩《元丰类稿》中称之为“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以后人多称作“西狭颂”。此碑为汉灵帝建宁四年(171)所刻,记武都太守李翕凿壁修路之事。此碑文右侧另一石刻,上刻黄龙(左上)、白鹿(右上)、嘉禾、甘露、木连理(下部自右而左)的图像,表示李翕为政期间上天曾降此五瑞,以显其德政。峡中有潭,相传曾有黄龙从潭中飞出,故称黄龙潭。碑亦称“天井碑”“黄龙碑”。文中所谓“耿君碑”,指位于此碑以东二里的耿勋碑,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郡太守耿勋的政绩,建于汉灵帝熹平三年(174)。“良二千石”,指贤良的郡守。汉制,凡郡守,诸侯相以及朝中的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将、太子太傅等,皆年食俸米二千石。

由上面所录摩崖文字可以看出,《重修西和县志》中很多话都是编者据王正嗣这段题词推测而来,而关于王正嗣中进士年代的看法及游西峡时年纪状况的推断也有错误。

由《成县新志》所载王正嗣这一段题壁文字,关于王正嗣的生平与思想可以看出以下六点:

一、王正嗣确是南宋西和州人。

二、王正嗣也确是一名进士。宋代所谓“前进士”,即明清时代之“进士”。唐代应进士科考者皆称“进士”,及第者则称为“前进士”。宋沿唐制,亦用“前进士”以称应进士科考及第者。清梁章钜《称谓录》[3]卷二十四云:

《国史补》云:“得第谓之前进士。”案:举人进士,世谓为科甲中人。不知唐代有举人进士之名,特为不第者之通称。天宝十二年,敕天下举人不得言“乡贡”,皆须补国子及郡学生。广德二年,制京兆府进士,并令补国子生。其已及第者,乃称“前进士”。程大昌《雍录》引唐人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此为已及第者称前进士之确证。[3]

《国史补》为唐代李肇所著。“广德”为唐代宗年号,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则后世所谓“进士”,唐代乃称为“前进士”。唐人诗中“曾题名处添前字”,意谓尚未及第时题名为“进士某某”,及第后在曾题过名的地方,于“进士”二字之前加“前”字,意谓已中进士。以前多认为“前进士”意为尚未中进士之意,指举人(也称“乡进士”),乃是以明时代的称说例之,实为误解。

三、王正嗣为南宋初年人。乾隆本《西和县志》载王正嗣为“重和间”进士。“重和”为宋徽宗年号,即公元1118年。宋徽宗在此年十一月改“政和”为“重和”。次年二月又改为“宣和”,则用“重和”年号实只三个月。一般春试在二月,而此年二月改元,则当年并无考试之事,言为“重和进士”有误可以肯定。摩崖文字说明王正嗣至淳熙十五年(1188年)尚在世。如果他是重和年中进士的,即使他中进士时只二十岁,此时亦已是九十高龄。何况宋代取进士人数少,很难考进,如按三十岁中进士计,也已百岁,古人活到这个年龄的极少极少。又碑在鱼窍峡中黄龙潭南侧山崖上,入峡沿水,极为难行,攀登上视碑文,亦非易易。王氏为西和人,距黄龙碑处不是很远,前几十年都不去看,而于耄期风烛之年、老眼昏花之时策杖远行,涉险探幽,于情于理,实难说通。又:北宋最后一年靖康年即公元1126年,即使王氏在此年中进士,到淳熙十五年亦已八十余岁,何况北宋的最后两年朝中争权夺利,金军二次南下,弄到徽宗逊位,二帝北狩,大约也顾不上开科取士。因而,王正嗣中进士不可能在北宋之时,而只能在南宋初年。所以,我以为王正嗣中进士应是在南宋初年。

那么,王氏中进士究竟在何年?“重和”二字又是由何而来?王氏在摩崖文字中已称“前进士”,而不是称“进士”,则其中进士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前十四年间的可能性最大。

第一,这个时段距王正嗣游西峡近则一年,最长不超过14年,如王正嗣在三十至四十之间中进士,游西峡时年龄最小31岁,最大也不过54岁,不会过于离谱。

第二,“淳”“重”二字音相近,传说中因音近而误的可能性大。

之所以误以王正嗣为北宋时进士,还有一个原因:据《王公仪神道碑》(参赵逵夫主编《陇南金石校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二册第649页),王公仪与其子嘉礼、嘉谟、嘉猷、嘉锡显赫一时均在北宋之时,故误以为王正嗣亦北宋时人,因而将“淳熙”误传为“重和”。这样,关于王正嗣生活年代上形成的误说便消除了。

四、淳熙戊申为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这年二月王正嗣等三人至成州游览,观黄龙、耿君二碑,王正嗣书壁镌字,抒发观感。其侄王芝,亦通文而好古(由其随诸父陪客人访碑可知)。

五、王正嗣与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人郭英相友善。(《西和县志》标点中两处在“冯翊”“郭英”间加顿号,将冯翊看作人名,误。)郭英能远道来西和、成州,年龄也不会太大。

六、由这段摩崖文字可以看出王氏思想的某些方面。他说:“今日瑞芝产于郡之天水,固不减黄龙、嘉禾之应。良二千石岂能专美于汉耶?”这段话是针对两个多月前新任成州知州卑牧(字自牧)在黄龙碑下刻的一段文字而发的。卑牧的文字为:

汉李翕守西康。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同为一时之瑞,磨崖大刻,至今称之。后之继者无闻也。河间卑牧自牧滥分符竹,因暇日抵所郡侯田世雄元弼、郡别驾成绘素道,策杖跋险涉水来观。时淳熙丁未立冬。(黄泳等修纂《成县新志》卷三《古迹》)

据乾隆六年黄泳等修纂《成县新志》卷二《官师》载,田世雄为淳熙中成州知州,卑牧为淳熙中继田世雄任成州知州者。淳熙丁未为淳熙十四年。冬至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二十前后。则卑牧等人之游览黄龙碑一带是王正嗣游飞龙潭前约两个月半时。卑牧言李翕的事迹数百年中后无继者,很有些“人心不古”的感慨。王正嗣则认为,即在当时,天水就有瑞芝出现,自汉至宋,二千石之良吏不止李翕一人。由此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王正嗣当时心态较为乐观,看问题比较全面。事实上,从汉至宋,郡守一级守吏中,政绩卓著者当然还有很多,卑牧是赞李翕而忽其他。

第二,从题辞看王正嗣似也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其实他的议论主要是针对卑牧的片面看法而发的。

第三,他能对邻州长官的看法率然提出相反意见,书之于石壁又刻之,似中进士不久,意气正盛,也尚未任职。《重修西和县志》所谓“隐居不仕”“不慕荣利”,只是因不见有其任职的记载而言,其实王正嗣后来有何任职今不知,不过不见于记载而已。古之官吏不见于史籍者无数,不能因此而断为“隐居不仕”。言其“博学好古”“晚年尤好碑帖”,也仅因至黄龙碑下一游,又误“淳熙”为“重和”之故,并无其他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王正嗣中进士应在淳熙后期。其生年应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以在绍兴中后期(约1146—1152间)的可能性为大,游西峡时40岁上下。

康熙《西和县新志》于《选举》部分说:“宋至今不乏数百年,昔何以盛?今何以衰?或以人事未尽,故气运减挽乎?故书之以志感云。”下面载:

宋绍定二年西和州同榜进士七人:周公瑛、赵钦、安世臣、周光绍、王越、安宗、吴伸。以上七人,仕迹俱无所考,止于废址掘石一片云然。

其言掘出石碑上这七人是同榜“进士”,则虽写作“进士”应是宋代之“前进士”,因为已出榜,这里只是以明清时口吻言之而已。“绍定”是宋理宗年号。绍定二年为公元1229年,在王正嗣游黄龙碑41年之后。南宋西和州下辖长道、大潭(治今礼县太塘乡)、祐川(治今宕昌县理川镇)三县(大体辖今西和、礼县、宕昌、岷县之地)。唯不知这七人分别是哪个县的。周公瑛之名又见于礼县之《西和州灵济庙碑记》之碑阴(见张维《陇右金石录》、赵逵夫主编《陇南金石校录》)。碑文末尾有文字,前后及当中并有缺文,文曰:“西和州大潭县申文(缺文)进士周公英等立石”,“进士”之上应有“前”字。其碑阳文字亦残存甚少,所存为碑文开头文字:“(上缺)绍定二年西和州权授通判吕光远、团练判官贾子坤等立(下缺)。”看来与康熙《西和县新志》所载石刻文字属同一年。很有可能两碑都是专记西和州在同一年有七人中进士一事的。大潭碑阳面是州行政行文表彰,阴面是七进士感戴地方之文。碑文中言“西和州大潭县申文”云云,又云“周公瑛等立石”,则周公瑛为大潭县人可以肯定。由“等”字可知大潭县进士除周公瑛之外至少还有一二人,具体是哪一二位就无法肯定。其余四、五位应属长道、祐川二县,唯今难以考知。王正嗣携其侄陪同远道而来之朋友游西峡,则应为长道县(今西和县)人。

由这几人联系西和王公仪等人看,陇南一带在宋代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但这几人由于文献残缺及记载有误,后之省、市、县志多未及之,或记述有欠准确,因予考述。王正嗣既在成县之鱼窍峡中游览留有文字,周公英、赵钦、安世臣、周公绍、王越、安宗、吴伸这七人也见于礼县石刻文字,可能在陇南、天水一带历史遗迹还留有他们的题记之类。今后在古迹普查中加以注意,可能会收集到某些文字资料,用以解决悬案,填补地方志纂写中的空白。

猜你喜欢
成县黄龙进士
等价转化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四进士(上)
成县大樱桃产业现状分析
黄龙河川道
黄龙核桃
特色农产品“微营销”很火
成县泥功山云梯寺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