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1-01-08 07:32徐亚亚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训劳动院校

徐亚亚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突出问题,这主要由忽视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淡化、弱化劳动教育造成的。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为经,以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为纬,构建了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四梁八柱,为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1]。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等,但研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报道少之又少,2019 年以来在中国知网能查到的相关论文仅有两篇。考虑到高职院校劳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任务,笔者认为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才能设计规划出好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

1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1.1 有利于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

高职专业教育把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在这些内容中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依据国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和学校科研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变革,把握新时代劳动各要素的新变化,使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为今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库建设提供海量素材。

1.2 有利于劳动教育场所的拓展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专业教育更需要在生产性企业或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为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借助国家、省市产教融合项目等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与学生在外实习同样的实习设备、工作环境、生产流程、岗位职责、职业氛围[2]。这些校内实训基地正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可以降低学校建设专门劳动实践基地的成本,实现作为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与劳育场所的双重功能。

1.3 有利于专业育人成效的凸显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会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胜任专业行业的实际需要[3]。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最终保障专业教育育人成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2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没有找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靶点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普遍相脱离,但是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互利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共通性,在师资队伍上具有互借性[4],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瞄准以上四个方向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积极探索,应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专业都应设置劳动教育的内容,所有课程都有劳动教育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义务,应积极组建专业劳育师资团队,探索构建专业劳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2.2 急需打造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亮点

高职院校要在二者融合工作中取得成效,不仅要借助劳动教育通识课和必修课程,更需要在自身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中优先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积极利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快速积累职业经验,在专业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此着力打造学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亮丽名片,使学校的劳动教育改革走在前列。

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3.1 研发理论教学体系

(1)培养目标的融合。在目标上,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为主要关注点,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养成,使其认识到美好生活的创造离不开劳动,尊重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涵养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会贯通,各高职院校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专业优势特色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课程体系的融合。完善的劳育课应包含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可根据不同学期选择不同的必修课程,但前提是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需要覆盖所有专业,并且每学期课时数不少于16 学时;实践课程可以实践周的形式设置,根据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选择在相应的学期开设。也可按照卢晓东等基于劳动的四要素视角提出的劳动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两元划分方法,显性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门设课和劳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两种方式,隐性劳育课程主要是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校园文化渗透、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三种形式[6]。

(3)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教学内容融合过程中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知识经济竞争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委托劳动、人机协同劳动、多重身份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注重识别各专业课程独特的劳动特征和劳动取向,重点方向应聚焦在未来劳动发展趋势以及劳动伦理教育。劳育课程内容要选取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内容,可有机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实习实训项目中;专业教学内容更要融入劳育内容,尤其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融入[7]。整体上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区域劳动教育支撑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

3.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习实训的融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也包括军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以及社会调查、科技发明、知识技能竞赛活动等。专业教育中的实习实训过程不仅是劳动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也是作为劳育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的实现方式,可以作为配合理论课学习开设的生产劳动实践课。根据《指导纲要》要求依托实习实训,学生真正体验到生产性质劳动和服务性质劳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会不断增强,更有利于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的养成;坚持实习实训相结合,学生劳动技能会持续强化,劳动思想不断深入脑中,最终达到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8]。

(2)技能竞赛的融合。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人才的必备要求,在合格和卓越之间的差异是品质和精神。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应该将涵养劳动情怀、锤炼吃苦耐劳精神的为人品质,磨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专业技能大赛正是涵养劳动、劳模和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符合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劳动教育可以借鉴专业技能竞赛的模式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紧跟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高职学生劳动品质培养。

(3)实践服务的融合。着重教育大学生“懂劳动”,除了课堂中的劳育,还应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从而树立正确稳定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经常性参与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主动维护好校园环境秩序,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常做公益服务,增强社会公德心,厚植爱国爱民情。可在学校举办“劳动教育月”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调研活动中感悟各行各业中的劳动要素、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

3.3 探索支持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的融合。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和专业教师的建设协同培养: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入劳模、技能大师成立工作室,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将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文化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在职专业教师的劳育素质,定期组织参加专家劳育培训会和企业实践,强化教师的劳动观念和意识,提升其自觉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2)实践基地的融合。可以充分借助校内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劳育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教材的编写;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双师型专业劳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劳动教育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要积极将专业教育实践基地融入劳动教育,在稳定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数量的基础上,提质培优努力打造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3)评价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劳动教育评价可以参照专业教育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督导体系,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同时,可以修订第二课堂认定办法,加入劳动素养学分要求,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系统;把劳动素养考核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也可以作为各类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只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教育才能在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取得更大实效。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营造浓郁的专业劳育氛围,及时总结凝练专业劳育的好做法,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以专业劳育汇聚起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实训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