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OTD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中的应用

2021-01-08 04:35:57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质与健康研究所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考核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大学体质与健康研究所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全民健身事业进一步深化发展,人们对于运动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教育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具有强健国民体魄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竞技比赛激烈程度的不断攀升,运动损伤的发病率也持续增高,并已成为制约专业运动员运动年限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不仅需要恢复周期长,还将限制运动员竞技水平,导致运动成绩的停滞甚至下滑。因此,人们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法的需求极为迫切。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损伤基础知识和康复技术,进而使其对体育参与者、体育爱好者和运动员进行医务监督和科学健身指导,满足以大众健身和竞技体育为主要群体的基本需要,达到防治伤病、加快损伤康复进程、恢复运动水平的目的。目前,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教学现状存在以下现象[1-3]: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环节操作;教学方法枯燥,缺乏新意;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等。因此,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打破《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教学的瓶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本文在“体医融合”视野下探讨OTD 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与探索,为《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一、《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偏向理论知识输入,忽视实践环节操作

从学科性质角度分析,《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隶属于应用型学科。学生在掌握致病机理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熟习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付于运动损伤与现实康复实践中去,达到“无病先预防,有病懂医治”的目的[1]。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环节。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原理、机制,以及机体在出现损伤后如何科学康复。因此,其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是保证学生明晰“机体如何损伤”“机体如何康复”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方法枯燥,缺乏新意

以往教学模式中,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其教学方式使学科内容形成由外向内的输入途径,使学习知识显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索的乐趣。此种教学模式缺乏对一系列复杂操作程序的理解和记忆转化这一过程,缺少由内向外的知识输出路径和方式,缺乏在明晰运动损伤与开展康复行为之间架构的操作过程。但知识的学习重在实践,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运动康复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显得格外重要。OTD 教学方式由临床观察(observation)、理论学习(teaching)、病例讨论(discussion)组成,能够促使学生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在不断发掘中的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策划的典型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指导,使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代入感,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4]。

(三)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运动损伤与康复》作为体育院系一门重要的应用性课程,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上,应该综合分析学科的基本性质。尝试采用过程性、多层次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检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指引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思路的改变,促使学生掌握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技术。目前高校所开展的运动损伤学科考试机制多为试卷填写,文字输入等传统考核评价方式,而作为技能学习的应用学科,实践性的考核方式极为重要,因此,既要重视理论检验,同时也要关注实践能力的检验方法,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损伤与康复的专业知识的和提升技能。

二、结合OTD 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构建《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体系

(一)重塑课程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需紧贴课程指导思想,《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目标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人员培养之初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需求和征求国内外专家建议,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特点,以“未来岗位为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制定适宜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三大目标体系。同时以不同运动项目损伤特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运动专项和常见的运动损伤案例,联系运动项目特征和生活实际,保证学科内容的实效性,避免实践环节缺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体育+教育+医疗”的多项融合。

(二)OTD 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进入课程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教授模式,由传统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转换为由内而外主动思考性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尝试借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OTD 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体育学院学生《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两种授课方法在《运动损伤与康复》学科中的应用其核心在于案例的选取与展示步骤,因此,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体实施途径有:①与周边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模式:例如某大学体育学院与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联系,为教学课堂实践提供实践、观察场所及条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例,以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分析受伤病因、开展检查评估,进而为患者提出合理的康复锻炼方法。②有条件的体育院校与医学专业学科建立学业资源共享:包含课程内容云分享、课程教学讨论、教学成果评价等。

(三)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保证实施案例充足

《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按损伤部位的不同,共将课程划分为10 个章节,包含颈、肩、腰、手、碗、肘、髋、膝、踝、肌肉损伤与康复。每一章包含4 小节,内容包括:①不同损伤部位的解剖结构;②关节运动学;③不同运动项目常见的损伤;④具体的损伤与康复案例。每章节中的第四小节包含3 个案例展示,每个案例中又包含9 方面内容:①案例描述;②伤病名称及定义;③损伤原因;④症状;⑤检验方法;⑥处理方法;⑦康复方法;⑧功能训练;⑨预防原则。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构建适宜的课程评价体系

《运动损伤与康复》课程的培养初衷是全面提升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其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尝试采用多元模式,以确保教学目标和课程考核评价相互对应。总成绩由以下三方面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等。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的前提条件,因此也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2.考试测评

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模式对课程进行考试测评。使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考核题目,能够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3.实践能力评价

实验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实验课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实验课参与情况20%,练习情况30%,实验操作50%。

上述三方面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依照2∶4∶4 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对学生各个环节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关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们的真实学习效果。

三、小结

通过传统的授课形式保证《运动损伤与康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完成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利用OTD 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将传统教学的重点转向到对知识的脉络把握和灵活运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知识变为内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强化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互动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采用多元模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们的真实学习效果,从而为体育院校培养出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法考核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