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啦啦操运动属于单项体育运动,可以同普遍盛行的三大球并列。现代啦啦操运动来源自美国,在足球、篮球以及排球等运动形式开展的间隙,时常能够发现啦啦操表演鼓劲助威的做法。时至今日,啦啦操已经吸收融合了现代舞、爵士舞等多元舞蹈形式中的元素,让其本身能够在宽广表现区间实现探索,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欢迎。现在我国高校啦啦操的教学指导已经有了一些成果,然而因为起步较晚,现在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女生群体开展较好,男生群体成效不明显;重视技术动作细节,忽视整体韵律;未能体会到运动本身同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本次研究对啦啦操运动给大学生自信力水平产生的影响角度做出分析,并试图以对比的形式突出影响效果,希望让拉拉操的活动形式,同情绪宣泄的需求统一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啦啦操同大学生人格特质尤其是自信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全面性,重点应用如下三种方式。其一为文献查阅法,利用中国知网等媒介,查阅啦啦操运动与运动者心理关联的资料,并参考大学生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项著作文献;其二为访谈法,利用访问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形式,确保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其三为问卷调查法,将预设的大学生自信问卷下发至参与实验学生,问卷中包括整体自信、学业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等十余个条目,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其四为实验法,选取学生共计120 人参与实验,实验者分为啦啦操组及其他组(健美操、体育舞蹈),实验持续授课时间为16 个星期,每星期一次时长为90 分钟的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基本站姿和手势、手位,基本步伐,以及配合音乐的成套表演,实验教学之后对前后所得数据做出数理统计分析。
啦啦操教学实验前后被试者自信力水平,存在的区别显现于综合自信、学习自信、身体自信与社交自信几个方面,各方面又可做出具体的维度划分,现列表如下,并择取其中一些维度内容进行举例说明(见表1)。
表1 啦啦操运动对大学生自信水平影响的具体维度
实验前,利用大学生自信问卷,测量各组被试者自信水平,可得到如表2结果。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知,被试者总体自信情况处在中等水平,而若观察自信系统的各个维度,则说明综合自信具有最高得分,接下来是社交自信、身体自信,最后为学习自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在于受试者在经历了初步入学适应期之后,自我意识正处于转折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既有来自学业与求职的双重压力,也有来自内在的矛盾冲突,即其强烈自我体验同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发展之间的不均衡,从而造成其自信水平的薄弱状态。
在开展教学实验之前,利用单因素方差对各组被试者自信水平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如前所述,各组被试者实验前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具体到啦啦操运动本身,其外在表现方式与竞赛规则,非常重视并适时强调了自信力与表现力,这一点在啦啦操运动评分规则中有着十分清晰的展示,其中得分可涉及成套编排、完成情况以及难度动作等方面,例如在完成情况方面,需要参与者能够完成完整正确的动作,并对身体姿态和手位、技巧、道具、力度及一致性等有清晰的表达,这些都是自信心及具体要求的完美结合,若表演者的自信不足,便无法通过满足上述要求而展现出活力与风采,继而缺少对观众注意的吸引力,而反之,拉拉操运动对于参与者自信力的同步培养效果,则能够突出运动本身的功能,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利用对参与本次实验的学生自信水平表现,可说明这一点,并使之在未来自信力养成及运动效果的进一步发展上起到应有的作用,表3通过结果对比说明了实验前后自信水平的不同情况。
表2 各组被试者实验前自信水平检验结果
表3 各组被试者实验后自信水平检验结果
首先,接受本次实验教学的啦啦操运动者,在自信水平综合维度上,优于没有接受实验教学的平均水平,二者差异显著,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啦啦操运动所集中体现出的阳光健康与积极向上一面,被学生所普遍认可,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赛场表现都因此散发着青春与健康的气息,使其在对自身能力与性格等方面的认知上也充满了自信心。在总体肯定方面,接受实验教学训练的大学生表现明显更好,啦啦操运动对于团队动作高度一致性的强调,同时对于个体不同能力展示的重视,将使自我正确认知与共同拼搏奋斗融为一体,对运动参与者提升自我认知与增强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在自我否认方面,参与实验者品德、能力、意志等方面的自我怀疑与负向认知较少,总体肯定持续增加,可以比较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自我。
其次,接受本次实验教学的啦啦操社团学生,在学习自信方面整体表现较好,但其中又可视具体维度内容的区别而产生相应变化。关于专业自信,啦啦操运动员要比普通大学生自信水平更高,能够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动机、方法、能力、结果等持有比较公允的判断,并由此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自信心。这一结果的产生在于啦啦操运动有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口号、动作、难度表现等,无论在训练时还是在比赛时,都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采取团队协作配合的形式,用随着音乐节奏变换队形的做法适应运动要求,诸如此类训练形式,有助于参与者应变水平与专注能力的发展,使之将这种思维迁移到学业学习过程之中,养成不惧困难、勇于拼搏的心理习惯。关于外语自信,这一点是少数啦啦操运动参与者与普通大学生表现差距不大的项目,实验教学之后,参与者的自信心并没有过大变化。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可知: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学习环境尤其是语言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受到学习者的学习力、记忆力所影响,啦啦操训练即使能够在运动员专注力与学习力方面提供帮助,但这种帮助落实到外语学习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关于动手自信与体育自信,因为啦啦操的创编与实践对于动作有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因此能够使参与者得到充分的训练,这是几乎没有疑问的。
再次,身体自信维度上,高校参与啦啦操运动成员呈现出更加显著的优势,同普通大学生比较起来,他们的自信心显然更强,在训练与比赛影响下,成员可以对自我身体的感受变得更加清晰,并且因为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练习,促进自身协调性与灵活性朝好的方向变化,这些都是有助于身体自信心养成的优势条件。另外我们注意到:在大学生专业课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健身意识淡薄的背景下,啦啦操可因其科学训练负荷及运动策略,在完善运动员体态方面作出贡献,同时保证健康、动作、身材、仪表等多个方面的良性发展,这也是使参与者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充满信心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关于社交自信,高校参与啦啦操运动成员同样有较好表现,无论是与同学、教师的交际,还是与家人沟通,在实验教学完成后的随访中,这一点都得到了证实。究其原因在于啦啦操运动的团结协作项目性质,必要的合作交流,让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信任度变得更强,而相互沟通技巧也可以在其他学习与生活场景中得到应用。
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表现,平均分存在较大差别,即教学实验之前与之后的自信水平,分别在自信系统多个维度与自信总分上,显著性差异(P<0.01)客观存在,无论是整体自信综合衡量,还是具体的学习自信、身体自信等项内容,都有值得探讨之处。因此可以认为:啦啦操项目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起来,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可以说它将更有利于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