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01-08 04:35:57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课程思政思政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在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的人才培养当中,要在高校全面推进思政课的建设,发挥思政课育人效果,提高高校培养人才质量标准。在这个要求中,高职院校也要始终将思政课融入每门课程当中,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培养,树立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中必学的一门课程,也要融合思政课程发挥作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作出贡献。

一、体育思政课程的优势

在高职院校的体院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兼具智慧与勇气,勇于面对风险、勇于进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集体项目中每个成员都要遵守集体纪律,服从分配,团结合作,互相谅解。通过集体活动体育项目可以强化学生组织纪律,强化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提高学生间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1]。

(一)学生参与度强烈

根据体育课程指导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需要两年以上体育课上课要求,并实施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比赛,对学生体质健康要进行标准化测试,还要组织体育团体活动和户外活动等项目。高职院校体育科目是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参与人员多,活动项目多元化,并充分发挥影响时间长和影响人员多的优势条件,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结合,培养全面高职人才的作用。

(二)感染学生力度强

体育竞赛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之一,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无数的优秀成绩。在国际、国内各种赛场当中,运动员和教练们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代又一代高职学生效仿的精神支柱。在高职院校中,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在同学朋友的不断助威声中进行比赛,加深学生参与热情,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欢声笑语等热烈而生动的喜悦气氛更是极大吸引了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强有力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了积极拼搏的精神[2]。

(三)提高学生实践性

体育课程是一门在户外具有高效实践性的课程,学生要通过自身的综合条件去迎接体育课程不同项目的挑战。在体育众多项目中都包含着对种多样的育人素材,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无形地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每个高职院校都会组织的女生800m 和男生1000m 的短跑项目,这个项目是高职院校中评定体育成绩的一项内容,学生通过在体育课中的不断训练,就会无形地慢慢掌握住这个项目的技能,通过跟身体素质的配合度,找到最快速的跑步技巧。从这项体育考核中,不断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坚韧不拔吃苦的精神和毅力。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国家提出的工作目标

国务院于2017年2月提出:“高校需要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融入高校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以此实现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价值。同时,高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科的宏观建设与微观调节,积极将各类思政教学资源与学科相融合,充分发挥出高校的育人功能。”这是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对高校提出的全新工作目标。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曾经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中提出:“高校需要充分将课堂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征地,深刻领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将学生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生力量。所有课程都需要强大的责任意识,正视自身的育人功能,使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纲领号召,在促进自身课程思政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塑造正确的运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将体育精神中的公正公平、勇于竞争、顽强不屈、团结友善等精神品质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

(二)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无论在那一个学段来讲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一项课程,其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互通之处,例如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行的《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界定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塑造优秀的人格魅力、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而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题,由此可见体院课程原本就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而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开发出来,使体育课程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特色品牌。同时,在针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也能够发挥出更多的优势,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青年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其对能够主动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正确参与集体活动,成为符合国家需求标准的优秀人才。这些内容既是当前国家对思政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体育学科未来的发展目标,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阶段体育课程自身发展的目标的需要。

(三)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弘扬体育文化的需要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蔡元培校长曾经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以此来为人们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体育课程已不再仅仅之一门通识课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思想的象征,是强调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化人的精神意志。而想要确保体育课程的这一文化内涵被进一步完善,便必须借助课程思政的建设来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补充。同时,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将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隔阂完全摒弃,在保持学科原有特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完美契合。而这一点恰恰可以实现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优化,从而使高校体育课程呈现出崭新的形象,更好地将弘扬体育精神的内在需要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外在需求向融合。

三、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思政资源的分析

(一)围绕强国精神,奠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中国人民共产党在创办之初,并制定以民族复兴为主要目标的革命宗旨。而促使国家恢复强大的标准不仅仅只是经济实力的提升,还要求人民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下,党中央对当前的教育系统提出了“体育强国”目标,要求无论大中小学校都应当以及强国精神作为体育课程思想教主题,以此保证学生群体能够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并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学科需要将“强国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建设方向,在为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女排精神”等先进文化思想传递给学生,助力学生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新生力量,并不断关注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中所取得新成绩,汇集群众力量,共同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而奋斗。

(二)围绕体育精神,奠定课程思政的教育基调

体育精神的内涵泛指很多方面,它既包括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勇于开拓,果敢创新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包括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公平、团结、友善等高尚的竞技精神。因此体育精神是体育学科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形式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教育内容。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只是单纯的强调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但是却忽略了体育精神的传达,不仅使许多从小娇生惯养的“00 后”学生群体产生了抵触情绪,同时也是使得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遭到削减。因此在新时期,体育课程在开展需要利用好“体育精神”这项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正确为学生解读体育精神的主旨与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展开体育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

(三)围绕体育文化,奠定课程思政的根本内容

体育文化并非单纯只是一项体力运动,相反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时代,体育都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以及美好品德的代表。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古代学生一直都有着“君子六艺”的说法,其中的“御”“射”分别代表文人学士必须具备的体育技能。除此之外,在中世纪骑士文化盛行的欧洲地区,也一直有着投枪、马术、击剑、游泳等体育项目,并且被视为骑士美德的一种。由此可见,体育文化一直以来都与人们强调的德育、美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塑造优秀人格魅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体育发展史中一些能够展现出崇高体育精神的思想内容,从而将体育课程思政发展为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将体育文化奠定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内容。

四、在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程的思政途径

(一)多元化培养学生核心价值

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元化将思政课程融入体育课程教育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综合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通过体育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内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体育弱国到一个体育大国,如今又迈向了体育强国,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完全可以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中。将中国体育的成长过程展现给高职学生,在讲解的整个过程中无形地 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3]。

例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我国体育健儿在各种赛场上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集体荣誉等贯穿在教学中,如为何国球乒乓球久盛不衰,无论赛制怎么改革,乒乓球依然是我国占领优异成绩的重要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教练付出和运动员的付出精神,教师可以利用为学生播放经常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在比赛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英勇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在比赛过程中由内而外传输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爱国精神。

其次,在体育课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学生懂得体育的核心精神,在上课中要求学生着装要适合,在比赛中要互帮互助,勇于拼搏,懂得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在比赛的氛围中构建和谐主义精神。要懂得尊师重道,在体育规则面前要严格恪守规则制度,公平公正的比赛,体现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二)培养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涵养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文化涵养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程中累积出来的。通过传统文化的提高可以全面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的自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教育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思想精华,对传承中华涵养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4]。

例如,中国传统武术,讲究以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以武德修养为最高境界。传统中国武术是以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为基础,维护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项目。学习中国武术,可使学生崇尚武德,内外兼修。武术的练习者要在反复进行的训练中,通过刻苦磨炼来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有耐心,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选择武术器械的练习中要做到人机合一。练习者首先要遵守学习武术的纪律,练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心无杂念。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力。集体训练时要讲求礼节,要谦逊有礼,互相尊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集体主义观念,锻炼集体意识,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在体育课上打动学生爱国思想,让高职体育可以饱含中国风味。

(三)树立学生自律意识

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实施,体育活动和竞赛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纪律进行的。学生在课程提高运动能力和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由于体育课主要在户外进行教学,导致体育课的活动范围广泛,不稳定因素较多,安全风险很大。因此,教师在学生上课前需要强调的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有秩序地进行体育项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动向,有助于增强学生遵守纪律的观念。在项目比赛和分组练习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标杆,可以让学生自觉地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竞技活动中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赛场活动都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学生在体育项目上要让自己能够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举例反面教材,告诫学生如果不遵守比赛规则的危害性。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该树立的教育理念是健康第一,同时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优点,将思政课程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精神。要树立学生发愤图强的信念,增强文化涵养,树立良好的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但获得了快乐,更加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锻炼意志力,提高职业素养,进而在体育课程中可以全面发展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课程思政思政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