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2021-01-08 04:48刘丙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刘丙进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2019年12月,以武汉为中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成为2020年的首次大考,短时间内迅速向全国蔓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迅速做出反应,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带领全国人民以爱国至诚的担当精神,同心抗疫、众志成城,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在抗疫前线涌现出众多关于青年鲜活而感人的事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厚植爱国情怀,使当代青年成为有奉献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未来道路上行稳致远,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任务。

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将其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激励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砥砺奋进,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方位,面临新的情况,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艰巨。因此,后疫情时代探析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我们有必要追本溯源,从思想源泉、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等方面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理论的生成逻辑。

(一)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观

在无产阶级早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爱国主义”的概念范畴,但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等文献中多处出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例如,《导言》中多次论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宣言》提倡博大的国际间的爱国主义情怀,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强调人民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立足民族未来发展、坚定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与国家、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重要论述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毛泽东同志认为,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指出“革命年代的爱国主义是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则是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4]。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爱国主义提炼为爱国是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升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情况新特点阐释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时代特点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爱国观,为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科学的方法指导。

(二)文化根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精神命脉,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要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5]。中国古代文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家族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把爱国主义的雏形“平天下”视为自己的最高道德理想,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报国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当前,“两岸一家亲”的对台工作理念持续深入推进并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这一重要理念。长久以来,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中国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爱国主义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我们同心互助、携手共进,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实践基础:国家和个人关系表达

如前所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但其又不简单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还基于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着,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长期存在。在当前人类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家这一形式仍然是阶级普遍的存在形态。国家是个人的情感所系,因此青年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清醒认识到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首要前提,在生活中应积极主动将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实践之中。

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应从社会实践和所处的时代条件出发。处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1919年掀起了一场以学生与工人为主要动力的五四爱国社会革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建设潮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地肆意侵蚀,这期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战士,他们主动请缨战斗在抗疫最前线,个人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正是他们大无畏的爱国担当精神才使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点,重新审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准确把握自身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容易引起社会生活混乱和人心恐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哄抬医疗物资价格、传播不实信息、拒绝防疫管控等现象。这类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消极影响容易被放大,容易对国家相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对党的思想认同。因此,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发挥青年战斗堡垒的作用,确保社会稳健发展。

(一)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客观要求

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容易影响青年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某些政客不断攻击我国防疫抗疫举措,例如:把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和封城举措叫嚣为“限制人身自由”,妄称“方舱医院是集中营”。他们不断制造问题抹黑中国,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制造舆论把中国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一步把问题归咎于党和政府,从而上升到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抹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以及全世界抗疫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青年在政治思想上的不成熟,容易被西方媒体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向其传递、渗透负面信息,弱化青年自身自觉的爱国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时刻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并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培育人才战略。青年一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抗疫战场上无处不闪现着身体力行的青年,以各种方式发挥应有的价值,贡献自身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起强大精神动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必然选择

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切实感受到我们党对“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践行,让他们深信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是战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证。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6]。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爱国担当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当代青年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当新冠病毒侵袭之际,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基层党员干部及志愿者,战疫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还是认真听党指挥居家隔离做到不给社会添堵的平凡英雄,都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人民抗疫的决心和对祖国的责任担当。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7],广泛动员开展全员卫生防疫运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疫举措,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三)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续奋斗,也是青年一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今时代的中国青年既迎来了难得的人生出彩的机遇,同时也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次投身抗疫的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将近占了一半,置身其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但每当看到祖国同胞受病毒折磨时,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青年,他们展现出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精神品质,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勇担时代责任。因此,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树立远大抱负和强国之志,厚植爱国情怀,坚持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潮流,走好民族复兴的长征路,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三、后疫情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积极探索优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对青年开展“公共危机事件”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有助于青年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勇挑历史重任。

(一)着力加强爱国主义的认知教育

青年在为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接力奋斗征程中,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引领青年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李晓勤强调:“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环节,情感就是加速器爱国奉献精神践行的催化剂”[9]。青年们的爱国情感是诚挚而朴素的,但也存在对社会某些现象认识不到位的地方。所以,应着力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的认知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育。

首先,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青年整体价值观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矛盾和冲突时也常常给他们带来认知上的困惑,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这对青年爱国主义的认知培育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理论教育迫在眉睫,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发展史、近代中国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了解和掌握爱国主义精神取得的成就如此之大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引导他们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其次,组织带领青年进行红色实践基地学习参观。古代诗人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如果想要了解蕴含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也如此,只有带领青年们走进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以切身体验感受老一辈留下的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物寄托,主动寻觅爱国主义产生的源泉,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着力加强爱国主义的正面引导

危机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教育的契机,利用得当会使事态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单纯从教育视角来审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它既是教育的素材来源,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战士,可以以此为教育契机,引导青年正确表达爱国情怀。首先,引导青年理性认识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是人类的公敌,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不但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社会正常运行和国家治理带来挑战。面对非人为危机时,我们应理性看待其产生的根源和国家在应对危机中的得与失,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其次,引导青年理性表达爱国情怀、践行爱国行为。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取得较好的防疫成效。然而,某些西方政客却把新冠病毒称之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借此抹黑我们党的形象,攻击中国政治体制,甚至把我国采取的对外抗疫援助污化为“中国式政治宣传”。面对西方政客的污蔑,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容易情绪波动,从而落入其圈套做出不理性的爱国行为。面对各种别有用心,我们更应该客观对待、理性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做到听党话、跟党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

(三)着力加强爱国主义的内容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中国梦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在青年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10]。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做到知行合一。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除上述以外,还需结合实际扎根中国大地,收集各类彰显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素材。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各地纷纷驰援湖北,无数人积极投身抗疫。比如,最美逆行者钟南山院士、吴小艳等抗疫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影响感化着青年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好疫情中出现的英雄事迹,把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由内而发地产生爱国之情,将爱国主义精神切实践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四)着力加强爱国主义的载体创新

载体是承载一定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在信息化时代,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让广大青年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其自觉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让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后疫情时代,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青年思想非常活跃,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网络建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自疫情发生后,随着情况变得复杂,民众心理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党中央审时度势,结合疫情防控采取线上开展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思政课、坚持停课不停学、教师集体线上备课等措施,不断锻造优化教师队伍,利用新载体传播爱国担当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构建微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时刻关注青年思想脉搏及心理动态,事先进行预防教育,防止思想问题或行为偏向的发生。此外,教育者应积极利用微媒体平台进行润物无声的宣传,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大环境的熏陶。网络媒体时代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因此我们理应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根据我国国民素质及价值观养成的实际情况,积极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爱国主义始终是引领中国当代青年砥砺奋进、开创未来的光辉旗帜。近代以来,我们经历过艰苦流血的革命时期、大刀阔斧的建设时期,也经历了稳步向前的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青年的爱国报国热情。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潮逐渐兴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问题逐渐凸显,引发青年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思想困惑和矛盾,甚至出现价值多元与冲突,严重影响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针对疫情期间青年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结合时代的新特点、情况和要求进行教育,大力弘扬“最美逆行者”“最美青春”等爱国主义精神;组织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明确自身在民族复兴中的使命担当,把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发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最强音,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和智慧。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