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翌皓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价值观念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变迁可谓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因此,引导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正向变迁,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避免让金钱成为左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迁的唯一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两所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高校在校学生的就业倾向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择业情况进行调研与访谈,具体包括对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就业目的、就业观念、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的性质偏好、学生家庭情况、就业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多维度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并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描述分析,旨在研究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以及影响择业价值观变迁的因素成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政治理念、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迁。比如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基本是一切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国家利益高于一切;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择业价值观逐渐向个人利益倾斜,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权力、金钱和个人价值实现等多元价值观并存和碰撞成为常态;21世纪初期,职场成为了“80后”的天下,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基本是个人理想实现、价值提升与经济利益并重;而自2010年之后,随着“90后”和“00后”走向社会,大学生择业时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淡化,而个人价值的实现、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和睦的同事关系、良好的职业前景等因素对于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具有更重要的影响[1]。
艺术类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其个性更加鲜明、思想更为活跃,对于自由的时间、舒适的工作环境、个人艺术价值和艺术创意的实现等具有更高的追求。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自由工作者的几率和可行性更大,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范围更广、择业形式更为灵活,在择业价值观方面更倾向于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2]。总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变迁特点是,一方面目前国内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意实现提供了可能,让新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创业选择,让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更加自由活跃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各类非主流价值观借助网络的大肆传播,让新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择业观更加关注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职业发展等比较现实的问题,而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等关心度明显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特别是在金钱主义的影响下,原本就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在择业价值观方面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既得利益的获得以及自我需要的满足。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未毕业学生的就业价值倾向还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择业意愿方面:34.5%的学生更看重未来职业前景的发展,27.2%的学生注重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发挥,18.9%的学生注重薪资和就业城市环境,这三大因素成为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基层条件艰苦、薪资待遇低、职业前景渺茫”的就业选择,98.5%的学生更向往“大城市薪资待遇高、就业前景好、职业发展有前途”的工作[4]。由此可见,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选择基本是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首要选择,而对社会贡献、社会需求等社会价值的实现较为忽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和文化潮流变迁在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上的直接反映。
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中,老师的建议、家人的期望对于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份工作稳定、薪资待遇好,同时能够被家长、老师所认同的工作岗位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如何平衡理想职业与自我发展、社会认同与长辈期望、感恩与回报等各种思想,是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仍然无法摆脱我们传统礼法因素的影响,工作岗位、薪资待遇、就业城市等往往与成功与否、身份地位等密切相关,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往往会得到家人、朋友的赞赏,获得较强的社会认同感,具有更为荣耀的光环。比如就本次调研数据来看,学生在择业价值观的变迁方面,表明会受到“家庭教育观念、家长的期望、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的工作安排情况以及老师工作推荐”等众多因素影响的占比36.5%。因此,家人和老师殷切的期望,以及其思想观念往往会对学生自身的择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5]。
对于未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对于未来毕业后的择业选择往往是美好且理想化的,大多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艺术创意的发挥”“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可以说是把自身专业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首选条件,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怀揣着报国梦想,“去基层实践锻炼”“支持西部发展”“关注职业发展前景而不考虑薪资”等择业倾向的学生并不少。但是随着学生阅历的逐渐丰富、思想的逐渐成熟,很多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往往会发生很多变化,众多美好的择业理想往往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一方面,随着学生对于就业、创业以及所学专业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也往往更为务实,更为注重“薪资水平”,就业目标也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已经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职场经过1-2年的历练之后,深知工作的艰辛,对于专业发展、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也更为清晰,或者因为要娶妻生子、买房还贷等各种现实问题,其择业价值观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薪资待遇好”“工作相对轻松”的工作对于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5]。
从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迁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变迁主要是受到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家庭思想观念、学校教育和教师引导、学生个性的思想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6]。
家长作为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以及其变迁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针对家长的一些错误、落后的择业价值观念和对于子女未来职业规划的错误做法开展相应的教育,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让家长对于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具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于学生的择业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每一个辅导员每学期都要通过家长微信群,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情况、思想状况、价值观念、专业爱好以及未来的就业倾向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针对一些优秀企业的招聘信息、在线就业指导讲座等也要求家长实地或者以网络方式参加,提升家校沟通交流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让家长对于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以及就业倾向具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择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政府也要通过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落实关于大学就业创业的政策保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解决后顾之忧。另外,政府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毕业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并且为愿意去基层工作的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择业价值观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当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来实现学生就业的提升,以及积极健康就业观的培养。通过学生思政课程、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让学生对于就业情况和就业预期具有比较理性、合理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择业氛围,对于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引导;开展学生毕业前的企业实习、企业专家进校园或者优秀毕业生返校讲座等,让学生在毕业前对于职业发展、岗位技能需求、就业方向等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7]。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9年10月份就开展2020届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活动,建立健全就业服务、资源共享、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就业创业课程、企业宣讲会、校企合作招聘会、毕业生座谈会、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全面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对于职场岗位技能需求、行业生产具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于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信心,让学生对于今后自身的发展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合理引导,除了基本的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等,还需要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构建和谐和充满艺术就业氛围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APP、校报等实时报道先进的择业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让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艺术专业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开展“为抗疫加油,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致敬”的艺术创作活动,用画笔记录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们,用作品记录师生们心中那些最可爱的人,讴歌他们的奉献精神,传播正确防控知识,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同时,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到择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生命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氛围,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网络和移动媒体时代,对于学生就业指导、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网络教育平台的微课程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择业倾向、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更为精准的择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创业信息的同时,各类鱼龙混杂的网络舆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往往让部分学生在择业、创业的选择时过于关注自身短期价值的实现以及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长期的职业规划,以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定向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比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每年在毕业季都会举办毕业生专业规划大赛,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平台,也让学生完美展现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规划目标,提高了就业、创业能力。并且充分利用“掌上美院”开展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怀揣报国之念,为国家发展、民族崛起努力工作[8]。另外,通过开展一些法律讲座,增强毕业生在学习和择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普及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在择业过程怀揣梦想,尊崇与遵守契约精神。
对于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需要加强社会、学校、政府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合作,除了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特色化、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积极拓展艺术类专业就业市场之外,还需要在日常教育和学生管理中扎实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践行感恩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