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欣,廖君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国务院根据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提高,对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完善,搭建出符合现代化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考核体系,提升现代化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水平[1]。该政策对高等院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应用型高校越来越多,但在深入开展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要求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多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注重理论研究,使学生仅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创业类的课程往往只是关注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导,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阻碍性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创新的课程模式都集中在传统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上,课程数量较小,设置单一,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二是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相分离,存在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也没有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下实行等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因此,建设科学合理、依次递进、相互衔接、有机连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转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深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建立系统的课程制度等问题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我国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转型路径和必要性。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3〕3号)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三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实践和理论可以有效的结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推动国内高校教育的建设[2]。这为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方向。
一是构建一个将”双创“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进行结合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循序渐进,积极地探索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建立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方式,从而搭建出一个科学化的教育平台,锻炼学生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只会理论的读书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而稳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作,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友好协作,从而使得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从而搭建出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同时,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把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教学结合起来,又要把学科和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形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是面向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高校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量身订制,要充分反映学生们的意愿,选择课程时要体现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同时,扩建高质量的学生创业园区、举办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高校要积极开展专题研究与对外交流合作、大学生创业项目比赛等,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合作精神。同时,邀请创业者进入课堂,把学习知识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创新创业课程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创业的需求以及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独具特色、高质量的创新型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课程系统设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紧密融合的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公开、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对广大学生开展创业课程,使创业型教育模块的设置更加完整。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高校集中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基础导论”,从而普及创业的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开设创业与孵化课程,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创造和解决的能力。为自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高端创业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领导和经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创业水平[4]。所以,创新创业课程要融合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论认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构建一套紧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课程相结合,不断优化课程的结构,使每门课程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和作用。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融入性的双创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多层次的“跨院校、跨专业、跨学科”培养的综合型学科课程系统[5];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充分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满足社会综合性需求,即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才能。在美国,顶级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商业技巧,这些技术可能在他们的特定学习领域中得到应用。这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技能,并知道如何打造自身服务或产品实际的方法[6]。因此,我国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征,建立起一套完整、多层次的开放型创业课程系统。
创新创业实践课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型课程实施一般是在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中进行。譬如高校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如高校通过举办的各种模拟竞赛、学术竞赛等或创业见习、创业实习、毕业实践等课程活动教学的方式了解市场,提高综合型素质。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美国,关于这方面课程体系搭建得相对比较完整。在美国教育中,一些学校会着重地对学生的创业方面的课程进行教导,而且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也会有相关的活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旨在更有效实现体验式的创业教育效应[7]。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我国开设了专业性的教育实践课程。高校应重视实践类的课程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的情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第一,为大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有机会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当中,从而使得学生独立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二,学校可以搭建创业课程模拟平台,从而使得学生了解到在创业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规律,用创业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最后,为了培养队伍合作的精神,开设了“挑战杯”和其他实践课程[8]。基于此,建立了一套“政、产、学、研、用、投、创”平台合作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良好的环境来塑造,也需要良好的氛围。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环境,这是对第一课堂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把理论课堂延伸至“职业素质导向”的实践第二课堂,将“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能力输出”。为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在参赛过程中,汇聚、整合、共享、开发与应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互联网数据资源,聚焦新的时代命题,不断推进产业发展项目,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想,广泛进行创新活动,推动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主动服务于国家的创新开发[9]。通过开展“以创促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支持学生兴趣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举办科学创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高校特别邀请企业人员、教育领导人和成功的科技创业者共同参加此次论坛,丰富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知识与实践体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人创业领导能力[10]。
制度保障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和高校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之中。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全球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培养出杰出的创新者列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从政策、制度上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11]。二是高校应建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可以开设创新、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三是高等院校要有效整合学校内外创新和创业的资源。依托校友的丰富资源,每年都举办校友创业比赛。促进科教融合,尽可能将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促进四个有机教学的融合。四是加强师资体系,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具有较强教师素质的队伍,要积极实行教师在职培训、岗位交换等培养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力。同时,高校还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和成功的校友等行业优秀人员,担任创新教育的专业、兼职老师,从而形成跨界合作的专家型教师资源库。
高校一系列的制度都强调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结合起来,从而使创新的人才更好地培养起来。正是有了体制保障的创新教育,才有了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政府政策的支持体系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2012年8月,教育部建议高等院校单独设立“创业基础”专门课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有关“创业类型”的选修课程。之后,国家再次明确在高等学校设立关于就业类型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从而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12]。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16项关于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其中,主要议题涉及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标准,创新创业人才训练考核机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系统等9个重点问题。
2016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高校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课程制度,促进专业教育、实习实践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2018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明确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高校都强调要把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建设贯穿于创业人才的选拔培养过程中,把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与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结合作为高校的两个必修学科教育,促进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和高校专业技术教育相有机结合。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当年社会环境下的课程体系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要求在线开放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高质量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确保学生的课程不能落下。
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我国政府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内容。同时为了贯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落实,积极开展相关会议对政策进行补充修订。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创新创业政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综上一系列政策都体现出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校企合作办学成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全面合作,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可以实现双方资源有效的整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培养人才机制,缩短教育和企业的距离,形成资源共享的关系。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保障。校企合作发展课程模式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双赢”的模式。学校和企业一起规划课程,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让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融入社区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企业可以通过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实践平台等方式深度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平衡、全面发展的目标。
企业应当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企业抢占人才、储备人才的人才战略趋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以促进校企合作为导向,以实现精准对接为目的”的原则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校企共建共享的模式着力培养勇于投身实践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人才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因此,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加入人才培养行列,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对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为培养学生奠定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就曾经指出,如果高等学校想持续地在人类社会中发展,就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发挥创业领导力,建立创新型大学,实现更大的自治[13]。美国研究性大学的课程体系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都相对科学且合理。我国高校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的本质,是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此激发他们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充分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建立和完善融入性的双创课程体系。完善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制度,不断促进我国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最后,要重视发挥社区和企业机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打破了学科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形成了“破壁效应”,实现多部门学科的专业交叉教学融合、跨部门学科的联合研究和校内外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