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统计,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连年增长,肥胖作为慢性代谢类疾病最常见的病症,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基本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肥胖人群正逐年加大,与肥胖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类疾病的发生率与之增长。肥胖症的显著特征是人体内脂肪的过度堆积或异位堆积,不同部位的脂肪堆积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也有不同,已有的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与慢性代谢类疾病的发生率紧密相关。因此,弄清楚脂肪的分布、分类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关性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般情况下,根据脂肪组织其所在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SAT)和内脏脂肪(Visceral fat,VAT)两种。皮下脂肪是指储存于真皮以下深层筋膜以上的被浅筋膜包裹的脂肪组织,具有隔热和储存能量的作用,约占人体脂肪总量的80%。内脏脂肪是指各内脏器官周围包裹的脂肪组织,对人体内脏起着支撑、稳定和保护作用,约占人体脂肪的15%。
此外,还有人将脂肪组织划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三种,其中异位脂肪组织(Ectopic fat,EAT)是脂质在肝脏、胰腺、肌肉、肾脏等非脂肪组织内过多蓄积,也就是脂肪过多的堆积在了原本并不是脂肪组织的组织器官上,由于这些组织器官大多分布在胸腹腔内,所以异位脂肪组织也可理解为内脏脂肪组织的一部分。
人体内的脂肪分布广泛,不同部位的脂肪结构不同,所行使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组织胚胎学的角度来看,可将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白色脂肪组织(WAT)、米色脂肪组织(B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各类脂肪的起源、分布及作用均有差异。
1.白色脂肪组织(WAT)
人体内的白色脂肪组织呈淡黄色,在部分动物体内则呈白色,主要分布与皮下和各大脏器周围,是人体内最大的能量储存库,不仅有保温、缓冲的功能,还参与机体的脂肪代谢。研究发现,其可以产生瘦素、脂联素、抵抗素、TNF-a、IL-6 等脂肪细胞因子,这些因子是慢性代谢类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
2.米色脂肪组织(BAT)
分布于啮齿类动物皮下的白色脂肪,在一定诱导环境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棕色样脂肪,称为米色脂肪组织,也被称为棕色样脂肪细胞,其主要分布于成人颈背部椎骨两侧区域、锁骨前上部和主动脉两侧等部位,它的作用与白色和棕色脂肪不同,它可以通过非战栗性产热,促进机体的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从而降低体重。
3.棕色脂肪组织(BAT)
棕色脂肪组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以往研究认为,BAT 在胎儿时期形成,至成年时消失,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成年人仍留存有活性的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也可以通过非战栗性产热,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功能,通过内分泌、自分泌以及旁分泌来调控人体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以往的研究表明,男性的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而女性的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男、女性脂肪在少儿和青春期也存在着明显区别,这主要是与不同时期激素分泌的不同有关。已有研究发现,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肥胖后发生肥胖相关疾病的概率要高于女性,而女性肥胖者减肥更为困难。
如前所述,SAT 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肪组织,人体内大约80%的脂肪组织为SAT。它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背部、前腹壁、臀部和大腿皮下,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SAT 的构成既有白色脂肪,又有米色和棕色脂肪,其中以白色脂肪为主。
对于皮下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联系,苏汇茹曾用超声测量法测量不同年龄段男性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2],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男性腹部皮下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关性远远低于内脏脂肪。这一结果与目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相似[3]。近期,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蒂宾根大学医院的Norbert Stefan 教授,在《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发表了一遍概述[4],明确概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文中特别强调了脂肪储存在大腿和臀部被认为是相对更加健康的,同时它也是预测正常体重人群代谢不健康的关键指标。由此可见,单纯的讨论皮下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是不科学的,我们还应该具体到皮下脂肪所在的准确部位以及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目前来看,尽管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并不能完全脱离联系,但相对于内脏脂肪而言,他们的联系并不紧密,而大腿和臀部脂肪的大量堆积被认为是相对健康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相关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和疾病本身的致病原因,选取真正能够反映病情的脂肪部位进行检测,以期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研究结果。
VAT 是指围绕在人体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主要包括后腹膜脂肪、肠系膜脂肪、生殖器周脂肪、肝脏脂肪、肾周脂肪等,正常生理条件下,VAT 约占人体脂肪总量的15%,但在病理条件下,它的比例会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生改变。
关于内脏脂肪的研究有很多,大家在测试方法、具体部位、测试指标上虽有所差异,但得出的总体结论大概一致。扈艳雯通过CT 测量了52 例肥胖症患者的脂肪分布情况[5],然后与代谢综合征和糖代谢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发现,肥胖人群的内脏脂肪堆积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而内脏、肝脏以及胰腺部位的脂肪堆积与肥胖病人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紧密相关。这与苏汇茹的实验结果一致[5]。国外学者Neeland IJ,Poirier P[6],通过对过去30年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内脏脂肪堆积是肥胖相关疾病的关键因素,而非皮下脂肪。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联系不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牛芝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7],对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发现,相对于皮下脂肪而言,IL-8、MCP-1、VEGE、sTNF-R11、sTNF-R1、Adipsin、IGFBP-1 八种因子在内脏脂肪中高表达,而这8 种因子正是肥胖相关疾病的核心参考指标,因此皮下脂肪被认为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内脏脂肪则是促进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内脏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这是已经形成的医学共识,但内脏脂肪对肥胖相关疾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不同部位内脏脂肪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不同部位内脏脂肪对不同的疾病是否具有独立代表性,尚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确。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不同部位的脂肪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均有联系,但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皮下脂肪尤其是分布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组织,被认为是对机体有益的,腹部皮下脂肪虽然也被认为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分布在皮下深层的脂肪组织似乎也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内脏脂肪组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促进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但由于其受年龄、性别和分布部位太过广泛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还不能对其做出明确的归纳总结,还需要后续学者更多的、规模更大的系统性研究来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揭示和明确其作用的理论分子机制。